古代那么多银子,为何现在消失的无影无踪?考古学家给出了答案

文|鸭先知

编辑|旧时叙

从古至今,金银之类的硬通货在交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即便历朝各代都有自己的货币,但它们依旧无法取代金银的地位。

在古装剧中,我们经常看到,有功之人受朝廷赏赐时,除去锦缎布匹,最不可或缺的就是金银财宝。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古代有那么银子,现如今它们去了哪里?考古学家给出了答案。

01.银子的“成长”

提到白银,受古装影视剧的影响,众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元宝”形象

其实这是对白银最大的误解,而它真实的模样出乎人们意料。

银元宝

从有科学依据的考古发现来看,公元前六百年前的小亚细亚地区的人民就已经开始使用白银铸币了,而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掌握了金银的冶炼技术。

这是因为白银具有上好的光泽度、优良的延展性、质地较软的易分割性,以及抗火耐腐蚀的天然属性,让人忍不住对其产生重视、重用。

在唐代中晚期,出现了最早具备货币功能的白银——铤。

唐代船型银铤,器型为中间束腰、两端翘起似小船,故名船型银铤。

最近的考古发现,在西安南郊何家村、山西平鲁及江苏丹徒等地发现了数个大规模的唐代金银窖藏,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金银制品以及金银饼和铤。

其中一些器皿还有刻字,从中可以看到这些白银物品作为国家税银的重要性。

到了两宋时期,白银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

何家村窖藏

因为白银价值高,且便于携带,被称为“轻赍”主要用于大额支付和大额财富的转移

有挖掘的文物证明,北宋五十两银铤,形状为平板束腰,上面刻有文字,重量达到了1970克。

宋朝时期的银铤与唐朝的银铤相比,在货币功能上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只是在外观、内容、大小稍有改动。

或许众人有所不知,到了明代,白银在中国历史中才有了真正的货币属性。

北宋五十两银铤

嘉靖十年(1530年)明朝大臣桂蕚提出“一条鞭法”让银两实现了平民化,在国家税收功能的基础上逐渐向外延展。

明代是中国白银货币化的重要阶段,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商品经济逐渐活跃,政府赋税也是征收白银,使其完成了货币化。

桂蕚

当时又正值大航海时代,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对外大量出口,因此日本和美洲的白银大部分到了中国的市场。

甚至有学者对此计算过,全球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流入到了中国,而中国成为了白银净输入国。

标志着中国开始了白银时代,又因白银是用“两”来作为计算、重量单位,所以称其为“银两”。

古代银子的真实样子出乎人们意料,或许它掉在地上,放到你眼前,可能你都认不出来它是银子。

银子作为封建社会时期的货币,贯穿了中国整个古代封建王朝,也见证了中国分分合合的变迁。

银子被开采出来之后,在氧化的作用下逐渐变成了黑色,时间越久,颜色会越来越重,与现在的古装影视剧中亮白的银子有着极大的反差。

最重要的是,在真正的银子上还有许多牙印,这是怎么回事?

古代银子的纯度并不是很高,古代人在打造银子的时候,为了从中谋取利益,会在银子中掺杂铁块。

这种做法不仅会让银子的价值大打折扣,也会让银子外表有一定的改变,并且硬度也会有巨大变化。

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易的时候,为了辨别银子的真伪,通常会在银子上咬一口,如果银子发生了改变则为真,反之则为假。

时间一长,原本雪白的银子失去了光泽,也失去了原本的样子,变成了不起眼的黑色石头、铁块。

那么古代那么多银子,到底哪儿去了?

02.白银的去处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常使用的货币除了银子就是铜钱了。

从古代影视剧中,看到有人饭后用一块锭银结账,而店小二也会小心翼翼的收起来,基本不过问多少钱。

这是因为银子其实是富贵人家才能使用的货币一般人家只能使用铜钱来付账

宋朝时期,一匹马的价格在五十贯钱左右,其钱财重量达到了二百五十斤,商户之间的交易便变得极其不方便,银子的作用便在此刻显现。

所以这也就解释了,银子为何会成为主要货币,这是市场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必然。

清初以来,民间流传着关于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的大批金银财宝埋于四川某处的说法,版本非常之多。

直到2016年,考古部门对彭山江口岷江河道进行考古发掘,证实那里有一处明末战场遗址,与1646年张献忠和前明参将杨展的交战有关。

张献忠

从河道里打捞出来的白银数量不少,其中明朝五十两的官锭就有300多枚,小银锭和碎银更是数以千计

张献忠藏银子的事件,在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中只是一个缩影,从中能折射出改朝换代之际,流失的白银绝对不在少数。

除此,专家还说出了其他几条银子的去处。

银子是大户人家、达官显贵之人才能使用的货币,再加上古代封建迷信,相信人死后会到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而这依旧离不开钱财。

正所谓死者为大,古人对待去世的家人也十分舍得下本钱,权贵之人死后会选择将一部分金银财宝带到自己的坟墓中,也就是将银子当做了陪葬品。

而这些陪葬品一部分可能会被盗墓贼夺走,还有一部分可能会随着化学反应消失在地下。

历史上距离我们最近、最有名的便是慈溪太后下葬所带去的陪葬品。

慈溪

慈溪作为清朝末期的统治者,她生前的生活可谓是极其奢华,而她死后自然也是风光大葬

1908年慈溪去世被葬在了河北唐山市的菩陀峪定东陵,据史料记载,她的棺材底铺设的是一个约7寸的金丝织宝珠锦褥,上面缀有数千枚宝石。

罪不容忽略的是,慈溪最终还含有一颗鸡蛋大小的夜明珠,据估计价值10亿人民币,她的陪葬品奇珍异宝实在太多。

光慈溪的丧葬费达到了150万银子,比光绪皇帝都高出了整整三倍之多。

由于清朝政府统治者的荒淫无度,导致了白银流失到了海外。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紧锁的大门被打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这时起,中国丢失了尊严,被西方列强夺走我们的土地,其中也包括大量的白银。

中日的《马关条约》中,规定清朝要赔给日本2亿两白银《辛丑条约》更是规定每个中国人要赔偿西方列强1两白银,共计4.5亿两等等。

正是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让中国一个白银净输入国,成了一个纯输出国,大量白银流失到了海外。

据不完全统计,清末政府共损失白银13亿两,到了民国时期,白银的流失依旧没能制止

03.有得必有失

1933年,美国罗斯福总统上台,为恢复美国经济,实行了新政,采取了“以邻为壑”的白银政策,提高了白银的价格。

这些措施导致中国的白银流失海外,给当时时局动荡的中国经济造成了更大的冲击。

到了1935年11月3日孔祥熙代表国民政府发表宣言,宣告进行法币改革,从根本上废除了白银货币制度

民国时期,中国经济陷入萧条的状态,各国都廉价地从我国购买白银,导致白银跑到了海外。

不得不提的是,蒋介石大权在握之际,以防止白银外流为由,在民间大肆搜刮白银和银器,战败后将其运送到了台湾。

白银作为有限不可再生资源,不断的开采使其成为了稀奇金属,再加上大量流失,让白银在后期的价格也越来越高

白银的流逝固然让我们心痛,但我们也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国家必须得强大,否则很多方面都要任人宰割。

其实白银并未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它有时就在我们的眼前。

新中国成立后,大量白银得到了新生,它们以全新的面貌参与到了新中国的建设。

白银熔点低,且容易冶炼,可以保质,再加上延展性好,所以比较容易塑造成型。

白银对大多数酸类没有化学反应,制作成首饰后表面光洁、清雅,所以是制成首饰的不二选择。

如今最美的银饰品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贵州的苗族侗族的银首饰,以其视觉冲击力强、种类繁多、构图精湛、造型万千而著称。

除去在首饰方面的新面貌,白银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也是重要的一员。

白银做成的长命百岁锁

据医术记载,银具有杀毒、鉴毒、杀毒、抑制大肠杆菌等作用。

因此,古人深信用银器可以消毒,甚至是识别毒物,所以银筷、银碗、饮酒器具等物品成为了达官贵人的日常用品。

事实上银器并不能测定食物中是否有毒,只能检测食物中是否有砒霜但使用银子铸成的餐具,确实对人体有一定的好处

银器能帮助人体排出风湿、祛除湿热,长期佩戴银饰,会让我们身体里的湿气和寒气变淡。

银子有古代货币,到至今转变为了首饰、器具等,它们以全新的面貌、价值呈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银碗筷

结语

回首中国的白银,最初作用是为了赋税,方便人与人之间商贸交易而产生,之后又作为国家财富而蓄藏。

白银在国家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见证了中国财富税收和商品贸易的发展历程,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结。

在历史长河中,没有什么物品能一直不变,不变的只有背后的寓意,以及它给我们带来新的“春风”。

这就好比遗忘才是真的死亡,有些物品只是以全新的面貌回到了我们的身边。

除了银子,我们更应该注重古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优良传统与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中华民族会越来越好,中国人民会越来越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银子   慈溪   古代   银器   金银财宝   考古学家   无影无踪   中国   金银   货币   首饰   时期   答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