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北朝200:高家大公子接班,年纪轻轻的高澄能镇住场子吗?


东魏武定五年(547年),高欢在玉壁兵败后悲愤交加,旧病复发,两个月后病死于晋阳。长子高澄袭爵继续把持东魏朝政,那么这位高大公子又会如何打理老爹留下的庞大家业呢?

我们还是先来简单了解一下高澄的简历。

高澄,字子惠,高欢长子,生母为娄昭君。高澄生于怀朔镇,自幼就聪慧过人,高欢非常喜欢他。高澄十一岁那年曾作为父亲的特使多次到洛阳拜见当时的孝武帝元修,同年被立为渤海王世子。

第二年(534年)北魏分裂,高欢胁迫孝静帝迁都邺城。不久高澄娶孝静帝的妹妹冯翊长公主为妻,此时的高澄虽然只有十二岁,但明显早熟,很有能力和主见,无异于成人。

高欢每次询问他关于朝政的看法,高澄都胸有成竹,对答如流,辩论分析都很有道理,高欢大喜,从此以后处理军政事务时都会征询高澄的意见。

“神武试问以时事得失,辩析无不中理,自是军国筹策皆预之。”——《北齐书·文襄纪》

高澄的表现令高欢非常高兴,小小年纪就委以重任,派他做尚书令、大行台兼并州刺史。

东魏天平三年(536),十五岁的高澄主动申请到邺城辅政。我们知道高欢长年住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而东魏朝廷在邺城(今河北临漳),两地相隔较远,必须在邺城安插心腹干将控制朝政。高澄的主动请缨正合高欢心意。于是派高澄进京,加领左右京畿大都督。

东魏朝臣早就耳闻高澄的年轻老成,胆识过人,但一见本人原来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心中不免有点轻视他。


高澄毫不在意,上班后不久便以有胆有识,做事雷厉风行,从善如流而令群臣刮目相看,个个心悦诚服。高澄的到来一扫朝廷中的暮气,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史书上说“于是朝野振肃。”

两年后的元象元年(538),高澄又兼任吏部尚书,掌握了人事权,开始大刀阔斧推行他的行政改革。北魏自崔亮执掌吏部开始,推出了一套“停年格”制度,长期以来选拔人才就流行论资排辈,不按才能选录,高澄一到任就对这项制度动手。

他于东魏兴和三年(541年)十月,召集群臣于麟趾阁商议新制。新制的核心就是取消北魏“停年格”的论资排辈,改以才能大小录用人才,这个新制史称“麟趾格”,是高澄对东魏(北齐)吏治做出的重大改革。

新制颁布后,高澄亲自写书晓谕天下士子为国效力,一时间各地有才华的人纷纷进京,高澄一一审查安排职位。有些一时安排不了的人才就召进府中做他的宾客,颇有战国四公子之遗风。

“麟趾格”颁布后又经过多次改革调整,一直到武成帝高湛在位时,在“麟趾格”的基础上颁布了《齐律》,成为北齐的根本大法。

面对北魏末年以来愈演愈烈的贪污腐败风气,高澄不同于老爹高欢的宽容放纵,而是严厉打击,毫不手软。他起用铁面无私的崔暹出任御史中尉,高压反腐,重点打击那些骄横不法的权贵,许多权贵高官被绳之以法,官场风气大为改观。

在高澄的支持下,朝廷将治国的大政方针以报纸的形式张贴于邺城的闹市街头,供百姓自由评论发表看法。凡是提建议或批评的人都有赏赐,即使言辞激烈的也不加罪责。

这一系列的措施使高澄的威望迅速上升,如日中天。高澄在邺城埋头苦干保证了老爹能没有后顾之忧的和黑獭作战。


在高澄进京前,邺城政务由高欢的四个亲信孙腾、司马子如、高岳和高隆之打理。这四人一手遮天,骄横贪婪,多有不法之事,背着高欢干了不少见不得人的勾当。而高欢对贪污腐败的纵容态度使这帮人如鱼得水、上蹿下跳,被邺城百姓称为“四贵”,民愤极大,一些正直朝臣对四人也是深恶痛绝。

高欢应该是听到了这种呼声,这才派高澄进京辅政牵制四贵,打压他们的气焰。另一方面也是让高澄入朝历练一番,为将来接班做准备,毕竟是家族企业嘛。

高澄进京后大动作一个接一个,这引起了四贵的恐慌和不满。孙腾更是对高澄非常傲慢无礼,坐在胡床上见高澄,一下子激怒了高澄,命人将孙腾拉下来用刀背打他,让他站到门外思过。

除此之外高澄对付司马子如、高隆之、侯景、咸阳王元坦等骄横权贵也是铁腕压制,很快便树立了自己的权威。

在打压元老派的同时,高澄又大量起用汉族官吏,培植少壮派帮助他整肃朝纲。随后高澄又一手主导了经济改革,发行新货币改革户籍制度,使东魏迅速步入正轨。也最终稳固了高澄的接班人地位。由此看高澄的功劳是非常大的。

难怪吕思勉先生在他的著作《两晋南北朝史》一书中总结道:

“北齐基业,虽创自神武(高欢),而其能整顿內治,则颇由于文襄(高澄)。”

正当高澄在邺城干得热火朝天之时,晋阳送来了密信,高欢玉壁惨败,病危速回!

高澄当即留下二弟高洋镇守邺城,自己火速赶回晋阳。


武定五年(547年)正月,高欢病死于晋阳,高澄担心各地不稳,尤其是那些心怀异志的将领,比如侯景。因此严密封锁消息,自己亲自到各地去巡视,稳定人心。到邺城朝见孝静帝时为了不引起怀疑,高澄甚至在宴会上亲自跳舞,丝毫看不出悲伤的样子,成功的蒙蔽住了东魏君臣。

高欢是春节死的,一直到了夏天,晋阳方面才公布死讯。这也是为什么孝静帝在六个月后才为高欢举哀发丧的原因。

高欢死后,高澄继承老爹的全部职务,令段韶留守晋阳。自己大张旗鼓进京辅政,以前高欢和孝静帝一个在晋阳,一个在邺城,一年到头也见不上几次面,矛盾还算不上尖锐。如今高澄进京住下不走了,俩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难免磕磕碰碰。


而且高澄一改老爹的宽厚作风,改用强硬手段在孝静帝面前立威,丝毫不把孝静帝放在眼里,这样一来俩人的矛盾不可避免的激化了。

为了控制孝静帝的一举一动,高澄将大将军中兵参军崔季舒调任中书黄门侍郎,专门负责监视皇宫里的动静。因此孝静帝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高澄的眼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武定   东魏   新制   北齐   北朝   骄横   北魏   朝政   权贵   场子   老爹   朝廷   公子   年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