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机关术有多牛?懂气流、会光学、精逻辑,早古希腊科学家百年

引言

作为诸子百家之一,墨家诞生于战国时期。

不同于其他学术团体,墨家的组织架构并不松散,内部纪律严明,成员听从首领“巨子”差遣。

加入墨家的成员需谨守墨家规范,个人所得亦要向整个团队无偿贡献。

第一任墨家巨子墨翟,他虽是农民出身,远远比不上桃李满天下的孔子。

但在墨翟的领导下,墨家在先秦时期弟子众多,跻身于“显学”行列。

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儒家和墨家平分秋色,七国流传着“非儒即墨”的说法。

墨子也被后世尊称为“科圣”。

墨翟建立了一套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体系。

其研发的墨家机关术,更是春秋战国时期,自然科学领域的极高成就。

墨家学派的诞生,符合战国时期人们谋求和平的时代潮流

墨子先祖原为殷商后代,只是随着时间推移,墨家从高人一等的皇室贵族,降到需为生活四处奔波的底层百姓。

墨子出生于春秋末年,迫于生计,年少时他为富贵人家放牛,后又学过木工。

并未自轻自贱的墨子,虽然是手工业者出身,被士大夫阶层嗤之以鼻,但他的学识颇为渊博,穿着一双草鞋就到七国四处游学。

亲眼目睹社会底层贫苦百姓的生活,这让墨子极为同情弱者,也为后来墨家学说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淮南子》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墨子原来也是儒家门生,倡导仁义礼智信。

但随着对儒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墨子愈发认为,儒学脱离客观实际。

儒家预设了一个人人向往的美好世界,但没有提出怎样达到这一目标的准确做法,只让人们朝着这一方向努力。

墨子觉得孔子学问高深,更讲究克己复礼。

但各种礼仪繁杂,这些繁文缛节对于王公贵族来说,或许是一种体面,但对于贫苦百姓,却着实没有必要。

于是墨子舍弃儒学,独自建立了全新的学派,并在七国游学讲义。

墨家的弟子大多是贫苦百姓和手工业者,他们在山野乡间过着朴素的日子。

见到百姓饱受战火摧残,墨子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希望人们同舟共济,反对各国之间是无端掠夺。

同时由于底层群众生活困苦,他还提出“尚贤”、“节用”等观念,希望君王任人唯贤,百姓勤俭节约。

墨家学说为小生产者和底层百姓的发声,提出反对兼并战争,改善自身经济地位的迫切愿望,具有跨时代的进步意义。

在代表地主阶级的法家学说兴起之前,墨家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但和其他学派不同的是,墨子擅长制造技术,在机巧方面的成就远远高于其他诸子。

根据《墨子》相关记载,墨子发明了连弩车、转射机、木鸢等器械。

这些器械虽用于军事,但墨子并不主张攻城掠地,而是用来保家卫国,抵抗外来入侵。

墨子是宋国人,归宋后他在宋国出任大夫职位,墨子“止楚攻宋”之事,彰显出墨家机关术在守城方面的妙用。

在墨子和公输班的实操演练之下,楚惠王最终放弃了攻打宋国的想法。

宋国在强盛的楚国面前,只是一个不足为惧的弹丸小国。

但楚国的军事行动却被墨家学派改变,足以看出墨家机关术具有改变国家命运的能力。

墨子是中国少有的科学家,在诸子百家中,墨家最具有科学精神。

《墨经》作为一本科学著作,有玄妙之处呢?

《墨经》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几何学、物理学以及光学等诸多领域

《墨经》有言:“倍,为二也;平,同高也;同长,以正相尽也。”

虽然对于“倍数”、“长”、“高”等数学基本单位,现在我们耳熟能详,但是战国时期,墨子就能用简练的语言,总结这些数学知识,足以证明墨子具备了初成体系的数学思维。

尽管《墨经》的语言的语言极为简单,没有针对简单的数学定义进行深挖,提炼出抽象的概念和公式,但这些理论知识足以支撑墨子,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制造各种神乎其技的机关。

在墨家机关术中,墨子最引以为傲的机关,莫过于木鸢。

木鸢是一种用于军事勘察的器械,士兵们用木鸢来分辨天空风向,传递信息以及勘察敌情。

《墨子》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木鸢是风筝的前身,在汉代造纸术研发成功之后,风筝才开始采用纸制,木鸢也就变为纸鸢,更多是一种消遣娱乐的工具,但仍然应用于攻城掠地。

不依靠任何燃料或者电力驱动,一只木头做的鹊鸟要在空中飞行三日之久,《墨经》对木鸢的描写或许略有夸张。

而且由于年代久远,各地均未有战国时期的木鸢出土,但这并不意味着,木鸢飞行为不切实际的幻想。

木鸢依靠机械传动,加上气流之间相互作用,完全具备飞行的各种条件。

当上方的阻力小于下方的阻力时,木鸢就可以进行抬升。

木鸢的工作原理类似于现代的滑翔机,没有引擎却能在空中借助上升气流,实现远距离飞行。

而在《墨子·备城门》中,一种用于日常生活的去取水器械—桔槔,则使用了杠杆原理。

桔槔又被称为“吊杆”,它的结构类似于一个简单的杠杆。

人们在长杆一段悬挂一个重物,另外一段则系上水桶。

重物和水桶一起一落,人们便可完成整个取水过程。

除此之外,墨子还带领弟子进行了一系列的光学实验,对光沿直线传播做出了相关科学解释。

以此为基础,墨子还对小孔成像进行探究,他得出的结论下,与近现代科学家们大同小异。

墨子的光学八条,论述了光与影的关系,从光沿直线传播这一基本原理出发,对小孔成像、光源与重影、凹凸面镜成像等相关问题进行论证,足见墨子的科学思维。

从一定意义上看,《墨经》类似于一本科学论文,墨子的研究合乎逻辑,他对待科学的态度极为严谨。

墨子在光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比古希腊科学家欧几里得还要早上百余年。

所以部分学者认为,《墨经》代表着战国时期,华夏民族科学发展的最高成就,打开了近代科学的大门。

《墨经》也被后世学者们称为跨时代的现代化理论。

墨家虽辉煌一时,但后来却沉千百年,墨学也被迫中断

虽然墨家学派上各种思想具有进步意义,但在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制约下,墨家“兼爱”、“非攻”等各种主张注定得不到统治者重用。

墨家代表着社会中的一众小生产者,墨家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阶级矛盾,但却无法维护大地主阶级的利益,更不能帮助统治者开疆拓土。

墨家先是被后来居上的法家挤占生存空间,到了战国后期,墨家的影响力已江河日下。

各国君主将墨子奉为上宾,并不因为他提倡“兼爱非攻” 而是看中了墨家机关术,妄图借此千秋万代。

墨子崇尚科学,讲究实务,可人们宁愿去相信虚无缥缈上的鬼神之说,借此获得心灵慰藉。

手工业者出身的墨子,在士大夫阶层看来,他的发明也仅仅是一些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奇淫技巧,充满匠人之气。

而在墨子死后,墨家内部派系林立,最终一分为三。

三股势力各自为政,难以形成统一的合力。

许多墨家弟子在战乱中死于非命,墨家学说的传承面临极大的困境。

而到了秦汉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墨家弟子大多都是江湖游侠,具有帮会性质。

这在统治者看来是社会不安定的隐患。

因此,墨学在后续两千年的时间内完全处于停滞状态,被排挤到社会边缘,未能和儒家、道家、法家一样,流传于后世。

尽管《墨经》是中国历史上具有科学启蒙意义的著作,但由于墨家缺少群众基础,不能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最终明珠蒙尘。

中国的科学发展,在历代封建王朝的愚民政策下,也始终停留在较为“原始”的阶段,未能继续深入,产生质的飞跃。

结语

墨家学派从诞生到辉煌,再至逐渐衰微,都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潮流密不可分。

墨子作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科学家,是中国科学的先驱者。

《墨经》中的自然科学内容,虽然没有引起封建王朝的直接变革,但在近代以后,墨家思想又开始“文艺复兴”。

随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开化,学术界不得不重新对墨学进行考量,墨家提倡的政治理念和普世价值观,再次得到社会大众的拥护。

墨学的复兴,也是中华文化的复兴。

参考文献:

《墨经》

《淮南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墨家   墨子   古希腊   儒家   手工业者   机关   学派   气流   弟子   光学   科学家   战国时期   逻辑   百姓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