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创丝绸之路,历史意义重大

张骞(约公元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我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开辟了与西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渠道,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汉朝初期,由于北方匈奴的势力强大,因此西域的部分国家长期遭其奴役。而且还威胁到西汉的北部和西北部边境,使当地的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得不到安宁。

经过多年征战,国家破败、百废俱兴,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徭役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统治。文景两代,继续大力推行这一政策,因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在此期间对匈奴更是采取了“和亲”的政策。没办法,景帝之前,汉朝是无力抵御匈奴的,所做一切皆是为了稳定与匈奴的关系。到了景帝后期、武帝初期,汉朝其实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但还是继续与匈奴的和亲互市,是因为要进一步稳定国内百业兴旺的大好局面,同时也是让匈奴对大汉掉以轻心,待时机成熟对其发起攻击,打他个措手不及。在汉武帝继位后,社会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国力空前雄厚,此时时机成熟,武帝下令决定对匈奴发起攻击。


不过在发起攻击前,汉武帝也是做了一定的准备,他命人详细的询问了投降过来的匈奴人。了解到匈奴的单于冒顿突袭了月氏国,杀害了很多人,月氏国人逃到其他地方,重新立国安家。后来匈奴又征服了西域多个国家。冒顿死后,他的儿子再次举兵攻打月氏国,并且杀害了月氏国王,更是把他的头骨做成了一只酒杯,自此以后,月氏国人民对匈奴恨之入骨,但由于自身实力薄弱,无法与之抗衡。

汉武帝了解后抓住了这个机会,联络月氏国,共同出兵攻打匈奴。汉武帝更是下令在全国招募精干的人联络月氏国,不过要想联络月氏国就必须要经过匈奴地界,鉴于匈奴的势力,大部分人并不敢应征。



这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果断报名应征,随后一些勇士也纷纷报名,没错,这个人就是张骞。

公元前139年,武帝正式任命张骞为使者,随他一起的还有一名匈奴人,这个人叫做堂邑夫,充当翻译。这样一来就组成了了一个百人队伍,正式踏上了遥远的西域。

不过此次出行并不顺利,出了陇西就被匈奴兵遇上了,经过交战,由于寡不敌众,大部分随行士兵都被杀死,他和随从翻译以及剩下的人都被俘虏了。张骞也由此被软禁起来,虽然被软禁,但匈奴还是很优待张骞的,也许是因为他的魄力。不过张骞明白,他是汉朝人,而且是带着使命来的,所以他一直在等待时机逃走。

几年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了机会,带着匈奴翻译偷偷弄来马匹,趁着天黑逃了出去,一路向西,经历了万苦千辛,来到了另一个国家大宛国。由于这个国家对大汉是有所了解的,也想跟汉朝建立关系,但苦于一直没有找到门路,对于张骞的到来,国王十分高兴,十分热情的招待了张骞和匈奴翻译。

之后的月氏国在国王夫人的带领下征服了大夏国,改名大月氏国。但是他们把报仇的事情早就抛出了脑后。待张骞来到这里后,告知联络的想法,但没有得到肯定答复,于是张骞只好返程回大汉地界,不过前路哪有一帆风顺呢?还是在返程的路上被匈奴人再次抓住,又被软禁了一年多。之后匈奴国内动乱,两人这才趁机逃出回到了大汉,张骞也随着时间的变化和经历的磨难,整个人苍老了许多。

虽然此次出使并不理想,但他也到了其他几个国家,也了解了那边的风土人情和物产资源,并把这些情况都仔细的汇报给了汉武帝。

两年后,张骞为正使,带了一支300人的队伍还有金银、绸缎、牛羊再次出使西域。此时的大汉已经打败了匈奴国,河西走廊已经被汉朝控制,所以此行相当顺利。张骞这时来到了另一个国家乌孙国,劝说该国国王同汉朝联合起来,但由于乌孙国国内自身的一些情况,并不顺利。不过在公元前126年,张骞终于顺利的带着乌孙国使者来到长安,该国使者见到汉朝的繁荣景象,回国后立刻把所见的情况告知乌孙国王,国王很满意,随后就同汉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张骞之后被封为大行令,专门负责外交事务。但好景不长,一年后,张骞就病逝了。此后张骞去过的的多个国家都与汉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结语:张骞虽然被匈奴抓住,但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凭借着自身的付出促使多国与汉王朝建立了友好关系往来,开创了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西域   月氏   汉武帝   汉朝   匈奴   丝绸之路   大汉   国王   顺利   关系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