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败走麦城,路过马超封地,为何马超不出手相助呢?

提起三国时期,相信不少人的脑海里会瞬间涌现出许许多多耳熟能详的名字。

这个群星闪耀的年代里,不仅有纵横捭阖、胸有天下的谋臣良相,更不乏拔山盖世、龙拏虎掷的千古名将。

而这些人中,名气最大、在后世影响最广的无疑是关羽关二爷,他既有万军从中取敌将首级的勇猛霸气;亦有水淹七军的战场谋划。

而关羽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的义薄云天和忠肝义胆。

而对喜欢关羽的人来说,麦城绝对是大家不愿意提及的伤心地,一代名将就此折戟,实在令人痛惜。因为麦城靠近马超的封地,所以有不少人疑惑为何后者会见死不救。

关羽为何败走麦城

在三国的诸多名将中,关羽的综合实力绝对是最顶尖的那一批,他的个人战力无需多言,其强大的战场指挥能力也为人所称道。

三国有很多经典战役,比如大众熟悉的就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汉中之战以及襄樊之战等。

而前几场战役都有多位名将和谋臣的参与,只有襄樊之战比较特殊,它几乎是关羽一个人的秀场。此战过后,其声望之隆,在陈寿看来已经威震华夏。

然而“水淹七军”的壮举后,关羽的人生也不可避免地迎来了盛极而衰的结局。

此战还未结束,对荆州一直念念不忘的孙权就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躁动,直接联合曹操对关羽发动偷袭。

之后的剧情便是很多人都熟悉的“大意失荆州”,在这场战役中,因为襄樊之战建立了不世功勋的关羽确实有所疏漏。

开战之前,吕蒙利用关羽骄傲自负的心态,假意退居幕后,把看上去“乳臭未干”的陆逊推到了前台。

这一招可谓毒辣,关羽彻底被其误导,以为东吴暂时无进攻之心,故而换上了陆逊这样的小蒋。

在放松警惕后,关羽选择了孤注一掷的打法,直接抽调荆州的兵马去支援襄樊前线,想要抓住千载难逢的良机。

可惜的是,陆逊虽然年幼,却是难得的将星种子,在他的配合下,吕蒙轻松攻破了荆州,拿下了南郡、武陵、零陵三郡。

这招釜底抽薪之计彻底把关羽打懵了,这位名将直接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乘胜追击的吕蒙并没有因此放松,他效仿韩信当年使用过的“四面楚歌”之策,不断派荆州本地人给关羽的士兵写信,挑起后者内心的愁绪,瓦解其斗志。

此时距离关羽出兵襄樊已经过去了一年,士兵们思乡情切,于是纷纷选择了弃甲逃跑。

等到了麦城的时候,关羽身边的士兵已经寥寥无几。虽然境遇不佳,但此时的关羽依然傲气十足,他听不进属下的真知灼见,一意孤行地选择了从小路突围。

结果关二爷又中了吕蒙缩水版的“十面埋伏”之计,在吴军接二连三的埋伏之下,最终被马忠擒获。

每当看到这一段的时候,不少人就在疑惑,麦城位于临沮,而后者正是马超的封地。在关羽陷入如此危局的情况下,同一阵营的马超为什么始终不闻不问,选择了见死不救呢?

“虚假”的见死不救

首先,必须要澄清的是,所谓马超见死不救在真实历史上完全是不存在的,是后人的穿凿附会。因为马超及其所属部队此时根本就不在临沮,而是随刘备大军一起在成都休整。

公元219年绝对是三国时期最关键的一年,这一年的春天刘备率军逼近汉中,并且在五月份彻底拿下了这个四川门户。此战彻底稳住了蜀汉的局势,夯实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可以这么说,汉中之战是蜀国的命运之战,关系着这个政权的存亡继续。因此,除了防守荆州的关羽未动,其他蜀国名将皆参与其中。

马超自然也不例外,只是因为他在汉中之战里从事的是后方的守御工作,存在感不强,以至于很多人不知道他也去了汉中。

在长达两年的汉中之战结束后,蜀军上下兵疲马困、无力再战,只能开启了长时间的修整,逐渐恢复战斗力。

而马超及其部属也留了下来,并没有去到封地。因为在拿下汉中后,刘备就有意称王。在这个关键时刻,马超怎么可能离开中枢,他自然是要拿下这份拥立之功的。

在这一年的秋天,蜀汉方面的一百多位大臣联名递交了《立汉中王上表汉帝》,劝刘备进位汉中王。

而这份劝进书里排在首位的就是马超,等到刘备称王后,马超也顺势被提升为左将军。

因此,在关羽兵败麦城的时候,马超还在距离他千里之外的汉中修整,根本就谈不上什么“见死不救”。

而且即便没有刘备称王之事,马超也不可能出现在临沮,因为这块所谓的封地说穿了是刘备给马超画的大饼。

当时的临沮根本就不在蜀国的掌控之中,它其实从始至终都位于曹魏的势力范围内。

刘备这么处理其实也很正常,马超毕竟是一镇诸侯,有强大的声望和不小的号召力,他的内息未必没有东山再起的想法。

蜀汉方面不可能一上来就对他委以重任,必然要考察一段时间。

事实上,刘备考察马超用了很长的时间,以至于后者在归降之后空有高位,却一直没有带兵打仗的机会。所以前期立下赫赫战功的马超,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里,几乎是寸功未立。

如此看来,临沮从头到尾都不在马超的掌控中,而他归附刘备后又一直没有兵权,所以荆州之战后他根本没有救援关羽的能力。

马超是否会坐视不理

之所以会产生这个的误解,一方面是没认真度过原著的人不了解临沮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则是大家都知道马超和关羽之间确实有过矛盾。

对“马超见死不救”这个说法天然地就产生了几分认同。

在历史上,关羽和马超之间确实产生过龃龉。后者在归附刘备的时候,被封为骠骑将军,地位在关羽之上。这就引发了关二爷的强烈不满,一直想要和马超比个高低。

这一点并不是后世的编撰,《三国志》中有明确记载:“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好在这份不满被诸葛亮机智的化解,关羽也暂时压下了心头的怒火。只是在后来的相处中,他还是时不时会排挤马超。

好在他也会顾及大局,所以矛盾一直在可控的范围内,两人并没有闹僵。

而且关羽对马超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软化,到了后期,他的第一“输出”目标已经不是马超,而是黄忠。

后者在汉中之战后因功晋封,但是关羽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后者未成名之前,因此多次在口头上表示不满,认为黄忠不配与之并列。

如此看来,在败走麦城之前,关羽和马超的关系虽然不太和谐,但并没有撕破脸,所谓的矛盾并没有很多人想象中那么大。

在这种情况下,说马超对关羽内心也有意见肯定是没问题的,但是就此揣测他会见死不救就完全没道理了。

而且在真实的历史上,马超是一个有勇有谋,会看人懂进退的名将,绝不是逞一时之勇的鲁莽之人。

马超的谋略在渭南之战中就有体现,此战一开始,曹操就派人设下埋伏,意图切断马超的后路。谁知马超早早就看穿了曹操的布局,甚至反将一军,直接瞄准了曹军的软肋。

马超的精准判断在《山阳公载记》中有明确记载:“宜於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

而曹操在了解了马超的布局后,也担心不已,甚至说出了“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的评价,足见其对马超智谋的认可。

在兵败夏侯渊之后,马超一开始选择去张鲁麾下做事,但他很快就意识到后者不是成大事之人。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转投刘备,顺利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安生立命之地。

进入蜀汉之后,马超对刘备、关羽和张飞三兄弟之间的感情了解的非常透彻,他很清楚关羽在刘备心中的地位。所以,马超根本不会做出对关羽见死不救这样有害无利的事情。

疑似的见死不救者

纠结马超是否会“见死不救”根本就没有意义,因为他并不具备救援的条件。当时真正能够给关羽提供帮助的其实是位于上庸的刘封和孟达,他们的部队距离襄樊战场并不远。

其实在襄樊之战开始前,关羽就曾经给这两个人去了信,希望他们可以尽早出兵,为他提供援助。

然而这封求援信却被刘封拒绝,他最终选择了按兵不动。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刘封当时刚刚掌控上庸,局势不稳,不敢轻易离开此城。

另一方面孟达也不断劝诫以稳住局势为要务;最后,关羽的来信实在过于傲慢,通篇都是命令的语气,看着就引人不满。

结果没想到吕蒙的致命一击让局势瞬间急转而下,关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从之前的连战连捷变为了一败涂地。

崩溃的速度实在太快了,以至于刘封还没反应过来,关羽就已经被东吴擒住。

消息传到汉中后,刘备其实对刘封和孟达是有不满的,但是最后他也没有追究。毕竟刘封确实是师出有名,当时的上庸确实需要他亲自坐镇,否则很可能会得而复失。

然而刘封最后还是没能逃过一劫,因为孟达在关羽死后不久便投降了曹操。刘封虽然没跟着一起走,但瓜田李下难免惹人怀疑,因此他在回成都之后就被刘备赐死。

事件的另一位当事人孟达也没有善终,他在投降曹魏之后颇受曹丕的赏识,被封为新城太守。

但是在曹丕去世后,孟达的待遇就一天差过一天。后来,他萌生了归降蜀国的想法,可惜还没有行动,其计划就被司马懿获悉,没过几天便被后者斩杀。

结论

如此看来,所谓马超对关羽见死不救的说法根本就是以讹传讹,无论是真实的历史还是《三国演义》中都不存在。

一些人只是看到了马超的封地在临沮,而麦城又在其中,就穿凿附会出了这个说法。

实际上,马超当时既不在封地,也从来没有掌控过临沮,根本没有救援的可能。即便是后来被赐死的刘封,严格来说也并非见死不救。

他只是一开始出于守土的责任没配合出兵而已。毕竟谁又能想到东吴会突然反水,关羽又在转瞬之间就一败涂地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封地   蜀汉   东吴   汉中   荆州   襄樊   败走麦城   蜀国   见死不救   名将   局势   马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