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大批老百姓从中原迁往贫瘠的苦寒之地,他们在怕什么?

无论何时,“趋利避害”都是人们在面对复杂环境时的第一选择。

可是,在秦汉时期却发生了一些违背常理的史实,成批老百姓从富饶的中原地带迁往北方苦寒之地,也就是历史上的匈奴所在之地。

据有关史料记载,仅在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19年的8年间,就有近140万中原人口迁移到北方匈奴地区。这对于素有“故土难离”情结的中国人而言,实在是反常得很。

那么,这些老百姓究竟为何要成群结队去往环境恶劣的地方呢?这就要从秦汉与匈奴的战争说起。

01秦汉与匈奴的战争

随着时间的流逝,匈奴渐渐从夏朝的一个诸侯变成远离中原的游牧民族。他们生活在北方草原之上,主要以放牧和捕猎为生。

当时的匈奴分散为很多大小不等的部落,相互之间各自为阵,生产和生活方式十分落后。

而中原各国的文明发展却越来越快,不仅进入了农耕时代,纺织业、手工业等水平也越来越先进。

两相比较之下,匈奴人便害了红眼病。有些匈奴人会用动物毛皮、牛羊等与边境的汉人交换他们所需要的衣服、粮食等。

而更多的匈奴人采用的是野蛮掠夺的方式,他们偷偷闯入中原地区,劫掠一番后再迅速离开。

这种现象在秦统一六国之前,是一种常态。当时诸侯各国忙于内战,没有精力对付匈奴人的挑衅,这也是实力弱小的匈奴一直存在的原因。

当秦灭掉六国,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制国家时,匈奴才刚刚统一各部落,开始实行奴隶制统治。从历史进程上来说,秦超越匈奴整整一个时代。

不得不说,匈奴实在是一个好战的民族。就当时那种条件,他们也敢向秦发起挑战,屡屡侵犯中原地区。自不量力的结果可想而知。

凭秦始皇一举灭六国的气概,自然不会把小小的匈奴放在眼里,甚至想灭了这些蛮夷,以扩大秦国领土。

他命大将军蒙恬率领30万大军远征匈奴,直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一路逃往距边境线七百多里的草原深处。至此,匈奴又变成一盘散沙。

后来,秦在农民起义下,被刘邦、项羽率领的政治力量所灭。紧接着,中原地区再一次进入争权夺利的混乱状态中,匈奴便趁机慢慢发展壮大起来。

自从与强大的秦军交战后,匈奴士兵的战斗力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再加上游牧民族擅长骑马的优势,使得匈奴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汉朝建立初期,匈奴民族出现一个大漠雄鹰般的领袖人物,他就是冒顿单于。在他的带领下,居住着匈奴、东湖、戎狄等部落的北方草原首次实现大统一。

此外,冒顿单于又率领匈奴挺进西域,一连收复了乌孙、楼兰等20多个国家,形成一个军事实力空前强大的游牧帝国。史料上曾有记载,其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相反,汉朝初建时,经济和民生在战争的摧残下造到极大破坏,其军事实力与匈奴相比差了一大截,只有被碾压的份。

因此,在近七十年的时间里,面对匈奴的侵犯和欺压,汉朝只能用和亲等纳贡方式来谋求和平。

此后,汉朝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特别是经过“文景之治”后的汉武帝时期,国力变得强大起来,拥有了与匈奴相抗衡的实力。汉武帝刘彻开始主动出击匈奴。

公元前127年,卫青、李息率大军进攻匈奴,取得“河南之战”大捷,揭开了西汉时期大胜匈奴的序幕。

继卫青后,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西汉大军,向北挺进两千多里,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至霍去病死前的公元前117年,他共率军六次大败匈奴,除斩敌12万多外,还收降了4万多匈奴兵将。

其间,西汉共发动三次大规模对匈奴的战争,大幅削减了匈奴的有生力量,使其逐渐走向衰亡,难以再对西汉产生威胁

直到东汉时期,在大将军窦宪的带领下,前后经过四次战役,才彻底解除了匈奴给汉朝带来的三百年之久的祸患。

中原百姓在此间大批迁往匈奴之地,与汉匈之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02中原老百姓被迫迁移到苦寒之地,充实边疆

秦始皇派兵赶走匈奴,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国土后,就沿着黄河新设置了44个县,以防匈奴再次来犯。

那么,新设置的行政区域除了要有一定的戍边将士外,还要有大量百姓来充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始皇开始实施“徙民实边”政策

首先,把那些犯罪后被罚守边的犯人全部转移到这里,让他们一边开荒种地,一边守卫边关。

其次,采用一定的奖励措施,半逼迫半诱惑,让一些居于中原地区的老百姓迁到这里生活。

《史记》一书里有“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等文字记载。

这样一来,既可起到持续守卫边境的作用,还可以用来监视、观察匈奴的进攻方式,以采取相应的镇压措施。同时,也可通过在边疆开垦荒地,促进秦朝的社会生产力,可谓一举多得。

到了汉朝,秦朝“徙民实边”的旧制度仍然被认可和使用。比如在“河南之战”大捷后,在收复的河套等地区,新设立“朔方郡”“五原郡”,并下令从中原地区迁徙大量人口到这里

据《汉书》《资治通鉴》《史记》等史书记载,8年间,将近140万中原人口被迁往北方匈奴地区。

在奖励措施方面,汉朝对迁到匈奴地区的老百姓也有丰厚的奖励,比如,高价回收老百姓剩余的粮食,还会给他们分配一些耕牛、生活必需品等。

而老百姓之所以愿意成批迁往远离故乡的边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来自朝廷的威压。皇帝老子让你搬,老百姓哪敢不搬?如有违抗,命都要没了。

另一方面,对于经常饿肚子的底层老百姓而言,有奖励就有可能有饭吃,这比什么都强,条件艰苦些不算不什么。在连年战争下,即使是在富饶的中原地区,还是有不少老百姓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贫穷生活。

此时,迁往他地无疑会给他们带来一点希望,况且还有“拜爵”等奖励呢,自然就愿意前往那苦寒之地了。

这就是秦汉时期,中原老百姓大规模迁徙到贫穷、苦寒的匈奴之地的原因之一。

03中原老百姓主动投奔匈奴,求得活命

秦汉时期,除了因“徙民实边”政策而迁往匈奴之地的老百姓,还有一些自愿投奔匈奴的老百姓。

战争中留在匈奴将士的家属北上寻亲。在数百年的汉匈战争中,有不少将士因被俘或投降留在匈奴,导致很多家庭妻离子散,生活陷入困境。思念和贫穷使得他们的家人狠心离开家乡,怀着希望逃往匈奴寻找亲人。

据《汉书》记载,大臣侯应在给汉元帝的上奏中,详细分析了中原百姓逃往匈奴的几种情形。

其中,奏书里就提到,对于那些战后没有回国的将士,他们的家人生活日益贫困,为了活命不得不逃往匈奴,投奔在那里定居的亲人

除了被俘和投降的将士之外,还有一些士兵在战争中莫名失踪。其家属不甘心失去亲人,便想法设法前往战争之地寻找。

有史书记载,张骞在公元前121年率领大军进攻匈奴,战后发现有4000多士兵凭空消失。

由此可见,几百年的汉匈战争中有若干汉人士兵留在匈奴,再加上前去寻亲的家属,其数量极为可观。

常年战乱导致贫困潦倒的老百姓北上寻找活路。战争带来的是人员和物资的严重缺失,统治者就加紧盘剥老百姓,使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而匈奴是没有什么赋税的,他们快乐地骑马放牧,生活显得悠由自在。于是,那些被逼得走投无路的中原老百姓,不远万里逃往匈奴,希望过上轻松一些的生活。

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除了防止匈奴来犯,还有限制中原百姓外流的作用。

“穿进筑城,汉楼以藏谷,与秦人守之”,这是《汉书》里的一段记载,讲的是逃往匈奴的汉人卫律给匈奴首领出谋划策的事情。

这里的秦人指的就是从中原逃往匈奴的汉人,由此可见,从秦朝起就有大量老百姓逃往匈奴。

另外,还有一些边民,特别是处于奴婢地位的人,工作十分辛苦,他们被匈奴人歌舞升平的假象所诱惑而逃往匈奴。

“边人奴婢愁苦,欲亡者多”“闻匈奴中乐”……史书中这些记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总之,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又有谁愿意迁往自然条件如此恶劣的地方呢?

犯罪者为逃避惩罚逃往匈奴。正如当今一些贪官污吏逃到国外躲避惩罚一样,秦汉时期犯下重罪的犯人,也把匈奴当作法外之地,逃到那里,装作没事人一样生活。虽然条件艰苦,但总比坐牢、杀头强吧。

汉元帝曾直言,中国在各处修建要塞,除了防备塞外蛮夷来犯,也是要防中国那些奸邪外逃。

其实,那些逃到匈奴的犯罪者,除了本身就是十恶不作之徒外,还有一些生活极其贫困的老百姓。

他们为了活命走上逃亡之路,成了不折不扣的流民,当然也会经常做一些偷盗的不法之事,之后便成为逃往匈奴大军中的一名。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首诗是对战争笼罩下百姓现状的真实写照。无疑,汉匈之间几百年的战争,给双方百姓带来了深切的痛苦,也是中原老百姓舍弃家园实行大迁徙的主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中原   秦汉   中原地区   老百姓   苦寒   汉朝   匈奴   贫瘠   将士   公元前   时期   战争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