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功臣于谦被冤杀,锦衣卫抄家感动流泪,太后闻讯食不下咽

1457年,锦衣卫受命前去抄家。对这群皇帝的爪牙来说,这种任务实属家常便饭,此次他们要去的是“意图”谋反的于谦于少保家,上司叮嘱他们一定要找到于谦谋反的罪证。

他们来到于谦家中,挨个屋子翻箱倒柜。不多时,只剩一间上锁的屋子还没搜遍了,可是不但没有找到他们的首要目标罪证,连一点多余的钱财都没见到。

锦衣卫首领怕无法交差,不顾于谦家仆的苦苦哀求,命令砸开门锁搜查仅剩的那间屋子。

以往锦衣卫抄家的对象都是贪官弄臣,不但能搜出大量罪证、财宝,有时还能捞点好处。

每次抄家回来都是志得意满,趾高气昂。但这次离开于谦家时无不低头叹息,甚至双眼含泪。

在那最后一间屋子里,只有一件蟒袍、一把宝剑,这是不久前刚遭废黜的明代宗朱祁钰赐予于谦的。

尽管没有搜到罪证,徐有贞等当朝大臣还是没有放过于谦。没过多久,他被拉往街市受戮。

百姓听说于谦获罪被杀,纷纷涌上街头鸣冤,洒泪祭奠。对于谦行刑的刽子手,事后良心不安,终日懊悔,不久便自杀以谢天下了。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人们对明朝大臣于谦的印象多来源于他创作的这首《石灰吟》,但他具体做过那些事,最后下场如何,却没有多少了解。

体察民间疾苦,成就仁宣之治

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浙江杭州府钱塘县太平里乡绅于彦昭做了一个梦:一个身穿红袍,头戴金黄头巾的神明对他说:“我文天祥感念你家世代忠良,对我时时供奉,我这就转世来做你的子嗣。”

不久于彦昭的妻子为他诞下一子,于彦昭为他取名于谦,字廷益,期望他为人谦逊。

早在元朝时,于谦高祖于夔仕即入朝为官,曾祖父于九思官至杭州路大总管,祖父于文明曾任洪武朝工部主事。

几代人的宦海沉浮,使于家人充分见识了官场的黑暗险恶,到于谦父亲于彦昭,虽然胸怀文墨,朝中又有人引荐,但他对入仕已经没有丝毫兴趣,唯恐避之不及,靠经营祖上积攒的产业生活,闲暇时吟诗作对,倒也安乐。

按照自己的意愿,于彦昭乐于培养于谦舞文弄墨、修身养性,但不支持他去趟官场这滩浑水。可于谦与一心处江湖之远的父亲不同,他胸怀天下,心系苍生,渴望凭一己之力涤清朝堂,让百姓免受饥寒。

早在开蒙时,于谦了解到文天祥抗蒙护国,兵败被俘后宁死不降的典故,从此处处以文天祥为鉴,不论身居何处都要携带文天祥牌位和塑像,供奉了一辈子。

12岁时,于谦信步闲游,看到工人在石灰窑中烧制石灰,熊熊烈火过后,坚硬黝黑的石头变成了一碰就碎却洁白无瑕的石灰,有感而发便创作了百世流传的《石灰吟》。

于彦昭也是有文人情怀的,见儿子心性已定,便不再阻拦,由他学习治国之策。只是暗地里感慨,几千年的弊病哪里是儿子凭一腔热血可以改变的,恐怕最后要么郁郁不得志,要么跟贪官污吏归于同流。

1421年,年仅23岁的于谦考中永乐朝进士三甲第九十二名。殿试中,于谦针砭时弊,直言时政过失,给一代雄主朱棣留下了深刻印象。可惜的是,此时的朱棣已是烈士暮年,永乐一朝于谦并没有太大作为。

1424年,永乐大帝驾崩,仁宗皇帝朱高炽即位。又过了不到一年,励精图治但身体孱弱的仁宗也驾崩。

于谦盼来了能让他一展抱负的明宣宗朱瞻基。为官两年以来,于谦虽没有担任要职发挥才能,但也是兢兢业业,妥善处理各项政务。

同时他的才华也得到了一众当朝重臣的赏识,杨士奇等人听闻他的治国方略后赞不绝口,美名早已传到了宣宗那里。

1426年,宣宗任命于谦为御史。每次庭前议事,宣宗询问于谦对国家大事的看法,于谦总能从容应对,声音沉稳嘹亮,内容有理有据,宣宗每每听得沉迷其中,将于谦的建议付诸实施皆奏效,不久又将于谦从御史提拔为都御史。

都御史一职是都察院主管,正二品大员,专门监察各朝廷机构,断明案情。此时的于谦已经成为宣宗皇帝的左膀右臂。

27岁的少年皇帝配28岁的少年臣子,意气风发,大有可为。自永乐皇帝登上大位时起,汉王朱高煦便仗着靖难军功,对皇权起了觊觎之心。

永乐、洪熙两朝时,他自知斗不过自己的亲爹和大哥,不敢擅动。现在当朝的是乳臭未干的侄子,他认为机会来了。

起初,朱高煦先向宣宗提了四条利国安邦的建议,来试探宣宗的反应。宣宗看过后,命官员逐一照办,又写信感谢叔叔。朱高煦大喜过望,以为侄子软弱。

1426年8月,朱高煦伙同山东都指挥靳荣等人在他的封地乐安拉起小朝廷,布下五路人马,将周围各郡县的马匹、粮食洗劫一空。

消息传到朝堂,百官惊骇。起初宣宗派阳武侯薛禄领兵征讨,后来大学士杨荣等人力劝宣宗领兵亲征汉王,许多官员害怕征战中遭遇不测,还有将官自荐领兵出战的,文武百官吵成一团。

纷乱之时,于谦向宣宗痛陈利害:朝中固然有很多将才可用于出征,但皇帝即位不久,朝中大臣、边疆将领、各地藩王中心怀叵测的何止汉王一个,只有亲征才能震慑小人!

最终宣宗下定决心亲帅大军征剿反王,于谦也随军前往。

原本朱高煦听说薛禄来征讨,已经摆开架势应战了,后来听说皇帝亲征瞬间泄气了,这跟他料想的不一样,侄子并不是软弱可欺的小孩子。草草交战一番,宣宗送去几封劝降书信,朱高煦借坡下驴就投降了。

征讨结束后宣宗没有立即清算自己的亲叔叔,爵位、封地等予以保留,只是象征性地给予了一些处罚,比如命人口数其罪。

顾名思义,口数其罪就是当着他的面数落他的罪行。看似很简单,对着汉王骂一顿就行了,但满朝文武没人敢去。汉王一向跋扈,永乐朝时就数次打杀官吏,现在看宣宗的意思并不打算除掉他,都怕被汉王一气之下了结性命。

眼看没人敢接这差事,于谦再一次站了出来。

初到汉王府,朱高煦见来者是个舞文弄墨的,很是不屑。然而于谦一开口,嗓音高亢,义正辞严,仿佛要用口舌杀了汉王。汉王从没被人这样训斥过,刹那间气势全无,跪在地上抖似筛糠,连连呼喊“罪该万死”。

此后数年间,于谦作为宣宗的心腹担任过河南、山西等地方要员。每到一地,必要轻装走访百姓,了解他们的疾苦,然后审阅以往政事,官员有才能者提携擢升,行为不端者严惩不贷。

每遇水旱蝗灾,往往第一时间奏报赈灾。于谦到任之处,官场涤荡一清,百姓交口称赞。

于谦的儿子于冕13岁生日时,于谦任兵部右侍郎,巡查山西,他没有给儿子准备贵重礼物,

而且寄给他一首诗:

阿冕今年已十三,耳边垂发缘鬟鬟。

好亲灯光研经史,勤向庭闱奉旨甘。

衔命年年巡塞北,思亲夜夜想江南。

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

在于谦的辅佐下,宣宗锐意进取,社会经济欣欣向荣,史学家将仁宗、宣宗这一时期称为“仁宣盛世”。可惜好景不长,宣宗皇帝短寿,在位仅十年便英年早逝。

不惧宦官权势,化解大明危机

1435年,明英宗朱祁镇即位,改元正统。这是一位充满争议的皇帝,有政治抱负,有一定作为,但也眼高手低,把国家推向倾覆的边缘。

英宗即位时年仅八岁,尚不能亲政,他的祖母,太皇太后张氏总揽国政。张氏将政务交给并称“三杨”的四朝元老杨士奇、杨荣、杨溥全权处理,三杨又极度看重于谦。

正统朝最初的几年,明朝在这几位贤后、贤相、贤臣的配合下,仍旧保持着仁宣以来的繁荣景象。

1440年至1446年,张氏、三杨先后病逝,英宗逐步亲政。英宗宠信宦官,他的身边有一名宦官名叫王振,张氏在世时便看出他是个贪得无厌、媚上欺下的小人。

但苦于没有抓到他犯事,只能隔三差五训斥一顿。在张氏和三杨掌权时期,他也不敢肆意妄为。

张氏薨后,王振没了牵制,开始一边讨好英宗一边胡作非为,大肆搜刮财货,朝中大臣为了讨好他纷纷重金贿赂,甚至为了满足他的扭曲心理把他称为“翁父”,一时间朝廷上下一片乌烟瘴气。

于谦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每次从地方回京述职,其他官员都大把真金白银送到王振府上“孝敬”,唯独于谦,从来没有贿赂一分一毫,王振对于谦日益反感。

同僚们担心于谦早晚要遭到王振的迫害,便劝他拿些财物送给王振,即使没有财物,送些香线、菌菇之类的特产,好歹也算个人情。

面对同僚们的提醒于谦举起两只袖子打趣道:“带有清风而已。”回到家中,于谦作诗明志: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王振听说顿觉受到羞辱,暗中指使通政使李锡编造罪名,将于谦逮捕下狱,判处死刑。百姓听说父母官被诬陷受刑,群情激愤,联名上书为于谦求情。

眼看事情闹大不好收场,王振不得已编造了个理由说有另一个叫于谦的人犯了事,官吏抓错认了,把于谦放出来降为大理寺卿。

不久王振又指使人在山西抓捕了于谦,囚禁在当地。山西百姓再一次联合起来上书,各级官吏也奔走解救,连周王、晋王等皇家贵族也出面为于谦求情。

王振眼对于谦半生清廉为官积累的名望无可奈何,也就把他放了。时值陕西、山东大灾,几十万灾民流落河南,于谦就到河南指挥赈灾,收束难民,直到父母去世辞官丁忧,不久又出仕任,兵部左侍郎。

英宗虽然手无缚鸡之力,但他在位期间发生的战争可不少,1449年之前已四征麓川三征草原诸部。张氏及三杨掌权期间胜多败少且未过多消耗国力,等到英宗亲政,交战中损耗的人口、粮食、财物已渐渐让王朝空虚,但英宗仍乐此不疲。

1449年,北元太师、瓦剌首领也先以不满明朝削减赏赐为由,率领瓦剌部族并纠集草原各部向明朝进军,兵锋指向首都北京。同时北元大汗脱脱不花率兵进攻辽东,阿剌知院围攻宣府、赤城等。一时间北部边疆狼烟四起。

起初明朝上下紧锣密鼓地谋划边境战事,双方几代人交战,大明往往占据优势,此次倒也能从容应对,只要击溃了也先率领的瓦剌部,其余几股兵力就不在话下了。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惯于琢磨英宗脾性的王振趁机投其所好,建议英宗亲征。英宗一听来了兴致,大明王朝之前的皇帝除了在位时间不长的建文帝和仁宗皇帝外,都是马上天子。

一仗一仗打出的赫赫威名,到自己这一朝还没有亲自出征过,何不趁此次征战过一把饮马北境的瘾!

大臣们极力反对,可英宗不顾劝阻。好在此次出征有五十万兵马,数百良将,对阵也先有绝对优势,即使战事不利也应当不至于危及皇帝,于是大臣们也就不再劝阻。

千算万算,满朝文武没有算到,随军出征的人里还有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王振。大军出发后,英宗便把军事交给王振处理。由于起兵仓促,粮草尚未准备充足,军心还未安定。

前期王振强令明军前军与瓦剌部接战,遭遇小败,大军被迫整体后撤。行军路上,王振发现路线离自己的家乡蔚州很近,便擅自改变既定路线,前往蔚州,计划上演一出衣锦还乡。

大军行进了一段,王振发现路上要经过农田,又假惺惺地怜惜乡民的庄稼,向全军下达死令,严禁踩踏庄稼。

命令一出,行军速度立马慢了下来,后面的部队只能等前方部队过了农田才能接上去,不知不觉中犯了兵家大忌,形成了一条首尾不能相顾的一字长蛇阵。

明军刚过完一半,瓦剌军赶了上来,此时英宗的大营正在防守最薄弱处。

也先见之大喜,抓住机会发兵拦截,明军诸将率兵拼死抵御,多位将领战死,英宗趁机逃到离怀来城仅20余里的土木堡。

眼看就要逃出生天,王振再出昏招。他回顾后方发现装载自己巨量财宝的车还没赶上,千钧一发之际又下令就地扎营等待辎重车。

不多时瓦剌军追上来将土木堡明军围了个水泄不通。土木堡远离水源,时间一长明军饥渴难耐。也先诈称求和,滴水未进的王振带着慌作一团的明军移营取水。

也先一声令下,瓦剌骑兵纷纷冲向明军,不费吹灰之力将英宗生擒。消息传来,朝堂上炸了锅。

没几天,也先率士气正盛又有皇帝为质的瓦剌军一路过关斩将,竟真的打到了北京城下。而明朝的精锐在土木堡之战中损失殆尽,此时皇帝被俘,他的生母孙太后找来郕王朱祁钰,命他监国。

在廷议中,徐有贞等人奏请趁瓦剌兵还没打进北京城,抓紧时间迁都南京,一众被吓坏的大臣附议。

于谦振臂疾呼:“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拿不定主意的朱祁钰听罢下定决心留守北京,任命于谦担任兵部尚书,掌管京师防务,抗击瓦剌入侵。

国不能一日无君,于谦等上书请朱祁钰登基称帝。起初朱祁钰坚决推辞,于谦先说服了孙太后,又对朱祁钰晓之以理:“我们这不是为了个人打算,完全是考虑国家利益。”当年9月,朱祁钰登基,是为明代宗。

紧接着,在于谦的统筹下,山东备倭兵等二十多万人马先后赶到北京拱卫京师,石亨、杨洪等将领被提拔起来。

于谦在北京城九门分别安置兵马,挑选战将统筹,自己和石亨负责敌军最多的德胜门。每逢两军交战,于谦必亲自上城墙督战。

瓦剌兵见北京守军防守严密,军纪严明,逐渐没了士气。也先企图送回朱祁镇换取利益,也被代宗回绝。久而久之,瓦剌兵开始撑不住了,也先不得不下令强攻,先后在几个城门遭受大败。

明朝的军队还在源源不断地赶来,也先担心僵持下去不但攻破北京城的希望越来越渺茫,瓦剌军反而可能腹背受敌,于是下令撤兵。

于谦领兵追击,一直将瓦拉人赶出塞外,又亲自镇守居庸关,直到确定敌军不会再来犯才回到北京。

也先手里的朱祁镇此时已经从皇帝变成了太上皇,留在手里也要挟不到大明朝。1450年8月,也先派使者前往北京讲和,想要送回朱祁镇。

代宗认为朱祁镇回来就会取代自己的皇帝身份,因此很不情愿。于谦劝解道:“皇位已定,他回来也不能够更改,如果太上皇另有图谋,皇帝可以随意处置。”

考虑到一朝的太上皇一直在敌军手中而不营救,于法理不合,代宗便答应了。听说亲儿子即将回国,孙太后很高兴,对于谦心存感激。

朱祁镇以太上皇的身份回到了北京被代宗软禁起来,从朱祁镇执意亲征引起的大明朝危机至此终于得到了妥善解决,于谦功不可没。

此后几年里,代宗继续对于谦加以重用,有臣子弹劾于谦过于专权,代宗一概驳回。这段时间里,于谦仿佛回到了宣宗时期,尽情施展着自己的政治才华。

惨遭弄臣迫害,死后终得昭雪

没过几年,代宗像他的父亲和祖父一样,早早地病倒了,到后面只能躺在床上动弹不得。

朝堂上再一次暗流涌动。

一批指望通过投机成事或受过孙太后恩惠的大臣开始劝说朱祁镇再次夺取皇位。久而久之,朱祁镇重新燃起了对皇权的渴望,他不再甘心在弟弟朱祁钰的严密监视下生活。

1457年伊始,代宗眼看大限将至,然而太子人选却迟迟未定,朝堂上众说纷纭。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复辟势力担心皇权落到别人手中,自己得不到半点好处,于是加紧了策划。

这时很多官员都向于谦报告过这些人意图复辟,于谦手握兵权,想要剪除他们易如反掌。但于谦手中没有证据,也不知道他们要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复辟。

如果这些人仅仅是打算在代宗驾崩后当庭议论,那并不能算作谋逆,因此于谦没有对他们下手。

这或许是于谦所做过的最后悔的决定。正月十六日晚,徐有贞等人率众来到朱祁镇居住的南宫,齐齐跪倒叩拜,朱祁镇好一会才反应过来:“你们要让我复位吗?这件事要慎重!”

接着众人簇拥朱祁镇穿过东华门,进入举行朝会的奉天门,扶朱祁镇坐上宝座,一路上凭借朱祁镇太上皇的身份,守卫们没人敢加以阻拦。

这时已经快到清晨,朱祁钰醒来听到宫中吵吵嚷嚷,想到军权尽在于谦手中,问近侍是不是于谦谋反。左右支支吾吾,告诉他是朱祁镇要复辟。

朱祁钰听了,既没慌张,也不愤怒,反而连连叫好,然后又回到床上继续睡下了。大殿上,石亨擂响大鼓,召群臣朝会。

等众人赶到,发现皇位上已经换了人,一个个面面相觑。但大局已定,在徐有贞的喝令下,众臣觐见朱祁镇,英宗复辟成功。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加官进爵,而于谦、王文等忠于代宗的臣子则被捕入狱。

徐有贞早就对于谦心怀怨恨,如今一朝得势,他便怂恿英宗诛杀于谦。英宗还是念及于谦的功劳,犹豫不决。徐有贞便对英宗说:

“不杀于谦,皇上复位师出无名!”于是英宗同意了。虽然没有找到任何证据,徐有贞强行给于谦定了个欲加之罪:“意图”谋反。这件事在历史上称为“二字狱”。

1457年2月16日,一代民族英雄于谦受刑而死,遗体被都督同知陈逵收敛,葬于杭州三台山。

3月14日,朱祁钰以郕王身份去世,英宗赐谥号“戾”,葬于北京西山。朱祁镇复辟的过程中,孙太后是暗中支持的,毕竟是亲生母子,但她没想到英宗复位之后第一时间杀死了于谦。

得知于谦的死讯,孙太后悔恨不已,在宫中祭奠于谦,几天几夜不吃不喝。

于谦死后不久,英宗便意识到自己做错了。兵部尚书一职的继任者陈汝言贪赃事发,英宗感慨于谦在任时可没有如此贪污。

蒙古人进犯北境,朝中武将不堪大用,恭顺侯吴瑾说于谦若在不至于让敌人如此猖獗,英宗无言以对。

没有几年时间,徐有贞被石亨诬陷,发配金齿。石亨培植党羽,越权干政,被问罪死于狱中。曹吉祥谋反事败,全族被灭。

1464年,英宗驾崩,其子朱见深即位,是为明宪宗。宪宗一即位便做了两件事:为于谦平反,恢复朱祁钰皇帝身份,可惜大明王朝命脉已断。

参考文献:

张鑫. 阁部升替:明代景泰朝中枢辅政格局之变[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第50卷(4):82-91.

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七十[M]

姜鹏志. 留得清白在人间──明朝名臣于谦廉政小记[J]. 中国公务员, 1995(4):46-46.

李云贵.于谦送礼[N].山西农民报, 2021-05-07(14).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明朝   太后   汉王   大明   食不下咽   太上皇   锦衣卫   山西   功臣   永乐   大臣   北京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