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沙俄的战争(4)沙俄建的“阿尔巴津鬼堡”

顺治年间清军的反击,粉碎了沙俄占领黑龙江中下游的计划。军事行动是一方面,清廷还采取了将大量住在黑龙江上游的少数民族,内迁到牡丹江,松花江,嫩江等地区的政策。对不对的先放一边儿,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沙俄侵略军需要就地抢劫大量的粮食,另外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向一些少数民族,勒索大量被称为软黄金的水獭皮。清廷希望通过这一政策让沙俄找不到粮食自己退走。

这些少数民族当时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能征善战,但却人数特别少,把这一些人中的精壮集中起来,就成为了当时大清帝国手里的一把尖刀,著名的索伦兵。让他们四处为清帝国作战,也避免了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等民族人口的增加和发展壮大,从而为清帝国在东北地区彻底消除了隐患。

在平定了三藩之乱以后,清庭的主要威胁变成了噶尔丹蒙古,和沙俄的领土争端对于清廷来说只是次要问题,所以清廷一直希望和沙俄和谈。这也是为什么清廷在新疆死磕,却放弃了外东北大片土地的原因,所以大家不要认为清政府对索伦人多好多好。

康熙四年(1665年),沙俄流放犯切尔尼果夫斯基率领84个人占据了雅克萨。利用一些死刑犯亡命徒开疆拓土是古代常用的方法,汉唐明清使用的特别多,这么做即在肉体上消灭和惩罚了他们,又充分的利用了他们的剩余价值,这和清廷大量使用索伦兵是一样的道理,不同的是使用犯人需要的成本更低。

雅克萨是满语河湾子的意思,盘踞在这儿的沙俄侵略军劫掠人口,抢劫村庄,无恶不作,因此又被当地人称为阿尔巴津鬼堡。

清廷在康熙5年前后四五次派人到尼布楚和沙俄谈判,都遭到了沙俄的拒绝,不得已开始做战争准备,沙俄在得到消息以后也开始积极备战,并派叶尼赛斯克率兵一千增援雅克萨。

康熙24年4月28日,都统公彭春,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领清军2000余人,分水陆两路进攻雅克萨。5月22日,清军主力抵达雅克萨城。

雅克萨城长60米,宽40米,三面建有木墙,西面紧靠黑龙江,外围挖有六七米宽的壕沟。城墙上盖有塔楼,设有岗哨。沙俄侵略军都住在城外,并在外围挖有堑壕,设置有木栅围墙,刺障。

清军前锋到了以后,首先把外围的沙俄哨兵全部给抓了,托尔布津发现以后紧急烧毁了外围的房屋,将所有人员撤入城内。5月23日,清军在城外列阵,三面包围雅克萨。都统公彭春宣读了康熙皇帝的圣旨,大概的意思就是你们撤走,中俄的领土纠纷呢,用谈判解决。沙俄军队置之不理。

24日,一队沙俄侵略军从尼布楚乘木筏顺江而下增援雅克萨,清军派出藤牌兵在江面拦截。这些藤牌兵都是南方人善于游泳,脱光了衣服,一手举着藤牌,一只手拿着钢刀,靠近以后猛劈猛砍。这些沙俄军人哪见过这阵势,惊慌失措,纷纷被打入江中。沙俄军队被清军杀伤大半,余众四散逃走,清军藤牌兵无一人伤亡。

24日夜,清军开始全面攻城,用红夷大炮不停向城内猛轰,并向城内猛烈发射火药箭。火药箭这东西就是放火用的。前期的雅克萨城基本上就是一个木建筑,俄军城堡内的塔楼,教堂,粮仓,钟楼等等全部被大火焚烧,火药,铅弹也被引燃,沙俄军队的弹药也没了。

25日,清军开始在城下堆积柴草,木头等易燃物品,准备放火烧城。雅克萨城内沙俄军已经被击毙100多人,完全没有了再作战的能力了,托尔布津弹尽粮绝,只能向清军投降。彭春等人按照康熙的谕旨,让这些沙俄侵略军携带武器,行李撤走了。

总的来说清廷还是不希望和沙俄开战的,当时的康熙皇帝,希望能够集中精力对付准噶尔蒙古的葛尔丹,对于康熙来说葛尔丹是心腹大患,而沙俄的侵略只是个青春痘,小脓包。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却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清军攻占了雅克萨城,却并没有驻军。不知道当时的康熙皇帝是怎么想的,也许是为了显示和谈的诚意吧。清军仅仅焚毁了雅克萨城,周边的庄稼也没有收割,就撤军走了。月底,一支沙俄侵略军70人的小队赶到雅克萨侦察,在确认清军已经撤走后,向沙俄尼布楚督军乌拉索夫报告了这一消息。

6月,托尔布津和拜顿率领500余人携带大炮,再度侵入雅克萨城。沙俄侵略军在雅克萨的废墟上重建了雅克萨城堡,重建的雅克萨城堡长约133米,宽约120米,城墙底宽约13米,高约5米。城墙上修有炮台,城外挖有很深的壕沟,壕沟外建有木墙。

第2年也就是康熙25年2月,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发现以后立即奏报,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康熙皇帝有点不相信,还派了一个大臣前去调查情况,按说这种事情封疆大吏是不可能开玩笑的。3月6日,康熙皇帝下令清军备战,并攻取雅克萨城。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立即调集清军2000人,配合400福建藤牌兵,水路两路进攻雅克萨。

3月17日,沙俄侵略军将领拜顿率领300名俄军,流窜到呼玛河地区与清军侦察队遭遇,清军战死30余人。5月28日,清军进扺雅克萨。托尔布津下令俄军烧毁城外房屋,全部退入城内,并在城内挖掘大量地道居住,用来躲避清军炮火。

6月4日夜,清军开始攻城,在城北用红衣大炮向城内猛烈轰击,城南组织步兵,骑兵交替掩护仰攻,一直打到天明。7月14日,清军再次组织兵力猛烈攻城,沙俄侵略军5次出城迎战,都被清军击退。

和第1次雅克萨会战不一样的是,沙俄侵略军明显加强了城内的防御。为了抵御清军的重炮和放火火箭,对城内建筑设施和防御工事进行了地下化,沙俄侵略军躲在地道里,日常生活基本不受影响,也只有在需要自己,在城墙上防御的时候才会有危险。清军强攻不成,开始改成长期围困,每天都向城内开炮轰击,俄军伤亡逐渐增加,托尔布津也在登上塔楼观察时,被清军火炮击断右腿,当即毙命。

清军在发现沙俄侵略军的饮用水,是通过一条通往江边的水道流过去的,知道了城中没有水井。连续激战四昼夜切断了沙俄侵略军的水源,并开始在城四周挖壕沟,垒高墙。

这一股俄军十分凶悍顽强,在水源被切断以后,开始自己淘井,因为地处黑龙江边,很快就得到了新的水源。

清军从5月底开始围攻,用火炮日夜不停猛轰,沙俄军队伤亡惨重,原来的736人到了10月中旬仅剩113人,而且已经弹尽粮绝。到了康熙26年春天,只剩下二十几个人,这个时候的雅克萨城,清军只要用少量人马一个冲锋就可以攻克。

但是康熙皇帝并不想这么做,再一次向沙俄派出使团,建议用谈判解决两国边境问题。并单方面撤军解除了对雅克萨的围困。1689年中俄签署尼布楚条约,俄军撤离雅克萨。

康熙皇帝为什么这么做?沙俄又为什么同意呢?唉!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

沙俄的战略重点在西方,那是他的根本。此时的沙俄正面临着一个强大的邻国崛起-瑞典。没有能力把大量的军队和物资运到远东和清廷开战,但是它也不是什么也没做,为了牵制清廷,它支援了准噶尔蒙古大量的军火物资。而康熙皇帝希望用让步换取沙俄停止对准噶尔蒙古的支持,从而为彻底剿灭准噶尔创造条件。这两大帝国之间的妥协,基本上确定了亚洲中部和东部地图的大致雏形。

当时唯一有能力和沙俄争夺西伯利亚地区的清帝国,为了消灭准噶尔蒙古,放弃了它并不感兴趣的西伯利亚。以当时的情况看,如果清廷有决心,完全有能力驱逐沙俄并控制这一地区。恰巧这个时候准噶尔蒙古崛起,不断南下,威胁清帝国的统治。清帝国只能要么向北,要么向西,无论是哪个方向,都必须集中全国财力劳师远征。相比于准噶尔蒙古,当时的沙俄只想扩大自己的地盘,并没有想打进北京城。而准格尔蒙古的葛尔丹,却一直想坐一坐紫禁城里的龙椅。

这就如同一个人想揍你,而另一个人想杀你,完全是两个不同类型的威胁,这也是康熙皇帝一再作出让步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沙俄   准噶尔   藤牌   蒙古   侵略军   清廷   帝国   黑龙江   城内   康熙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