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引发中苏战争的中东路事件,是怎样和平解决的?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缔造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曾宣布废除沙俄时期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俄合办的中东铁路,考虑到日本有可能侵占中网东北,进而发动侵苏战争,又因东北为奉系军阀所统治,所以当时没有把中东路移交中国。

尽人皆知,奉系军阀头子张作霖是反苏反共的急先锋,他视中东铁路是宣传所谓“赤化”的大本营。收回中东路是他多年的梦想,只是苦无条件和机会。

张学良主持东北工作后,1929年,中东路积有盈余,苏方局长主张用它作扩建经费,中方督办吕荣寰主张按股分红,苏方不同意,双方由此发生摩擦。

蒋介石为了取得美援,曾到北平会见张学良,促使其收回中东路,掀起反苏战争,以讨得美国人的欢心。

日本人当时则竭力鼓吹中苏作战,以坐收“渔人之利”。

6月间,吕荣寰和东省特别行政长官张景惠等人纵容张学良出兵强行收回中东路。

张学良认为收回主权是“光荣”的任务,是一件老辈想办而办不到的事情,所以这时他毅然毁弃了1924年东北与苏联缔结的《奉俄协定》,接着驱逐苏驻哈尔滨总领事梅立尼可夫、东铁副理事长齐尔根和东铁管理局长穆沙诺夫等三人出境,并令中东铁路督办吕荣寰接收中东路。中苏战争随之爆发。

对强行收回中东路,当时张学良的高级幕僚有不同意见。少壮派认为苏联不能出兵,主张武力接收。以张作相(张作霖的结拜兄弟,也是张学良的辅帅)为首的一些元老派持慎重态度,认为要量力而行,不能鲁莽。

在张学良征询意见时,张作相说,收回中东路是好事,可是这事非同小可。进兵接收,势必要打仗,我看用全国力量对付苏联,也未必能打胜,只凭东北军去打苏联能行吗?恐怕收不回中东路,反而惹出麻烦。也要防上日本人趁机捣乱,还是请总司令慎重考虑。

张学良觉得张作相把困难想得太多,故拜托其子张廷枢回吉林规劝张作相:“根据多方情报,苏联决不能在远东作战,收回中东路会马到成功的。”

张作相看到张学良主意已定,也就不再坚持了。

7月,张学良派王树常为第一军军长,率领步兵第四旅、第十二旅、第十九旅、暂编骑兵第一师、炮兵第二团,第二军军长胡毓坤率领步兵第五旅、第十四旅、第三十四旅、第三旅,炮兵第五团、工兵第一营开赴中东路沿线各要隘,同时下令海军江防舰队进入三江口地区备战。

张作相也命滨江镇守使丁超、吉长镇守使李桂林、依兰镇守使李杜等协同开入吉林军队控制的哈长线和哈绥线,以加强防守。这意味着中东路事件已经正式演变为一场中苏战争。

东北军占领中东路后,苏联的远东红军越过中苏边界进行攻击。双方战斗打响后,东北军里有些人认为苏联粮食匮乏、人民饥寒不堪,国际上又十分孤立,部队不一定有战斗力。

但出乎他们意料,苏联军队一开始就次动大批步炮兵,在空军协同下发起猛攻,东北军连连失利,放弃不少阵地,士气大受挫折。

这时东铁督办吕荣寰看到前线吃紧,电请张作相派兵增援,张下令丁超率部开到牡丹江地区。

10月12日,苏军突破三江口防线后继续向西推进,13日在同江与东北军激战竟日,开始了所谓的“同江战役”。

此役苏军占绝对优势,东北军的江防舰队的江享号,在撞击苏军旗舰。后自行炸沉,接着,利捷、江平、江安、江泰四舰也陆续被苏舰击沉。

至此,同江为苏军占领,东北军伤亡甚多,旅长韩光第、旅副魏长林阵亡。

11月中旬,中东路东西两线的富锦、密山、满洲里等地亦相继失守。

此时,张作相得知前线战况后,力促张学良和平解决。在取得张学良的同意后,张作相派吉林外交特派员蔡运升去伯力与苏方进行谈判。

远在中苏战争伊始,苏联驻哈总领事梅立尼可夫曾提出要面见张作相,接洽解决中东路问题。张作相与之会晤于长春火车中。

日方得知后企图上车阻挠,张作相下令锁上车门。

因张作相与梅立尼可夫畅谈了和平解决两国纠纷的利害,所以12月初蔡运升去伯力后,与苏方代表西门诺夫斯基顺利签订了《伯力协定》,和平解决了中东路的争端。

但蒋介石对地方政府签约不予承认,遂由南京中央政府重派莫德惠交涉,苏方提出莫去前要惩处中东路事件的制造者、哈尔滨特别区教育局长张国忧。

张作相建议张学良接受这一要求。莫德惠遂得以赴莫斯科与加拉罕谈判,圆满地了结了中东路事件。可以说,中东路事件最终能得以和平解决,张作相立了大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东路   同江   德惠   中苏   苏联   东北军   战争   中东   炮兵   吉林   和平   事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