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宰相请朱元璋来家中喝酒,朱元璋走到一半,下令,满门抄斩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他从乞丐出身,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军队统一了全国,并建立了明朝,开创了明朝的很多先例和制度。

他的身上有太多事情值得后人研究和讨论,但其中最为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和宰相之间的故事。

相传胡惟庸曾经请朱元璋家中赴宴,朱元璋走到一半却突然下令,将他一家满门抄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确有其事,还是坊间谣传?

话说胡惟庸在邀请中称,自己家里有一口井,能打上美酒来,所以请皇上来共同品尝,见多识广的朱元璋是不会相信这样的事情,但是还是决定一探究竟。

当朱元璋来到西华门,突然来了一个人举报胡惟庸的家中有军队造反,希望皇上不要前去,如果陛下不信,可以登楼查看。

这时朱元璋登上西华门的城楼,看到胡惟庸院子中站满了士兵,全副武装,准备迎敌,这个“井水出美酒”的邀请只是一场早就安排好的谋杀,等到自己进入后就会被乱箭射死。

于是这场鸿门宴,被朱元璋识破,于是他立即命令军队将丞相府包围,并将他家满门抄斩。

但是这个故事,没能在任何正史中查到,倒是在一些野史逸闻中有所记载,所以真实性也就存疑了,可是历史上朱元璋杀胡惟庸却是千真万确,那这其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前因后果,我们还要从朱元璋当上皇帝说起。

朱元璋计划下的万世太平

朱元璋出身社会最底层,成为皇帝后,他采取了多种措施,来统治全国,从这些措施,我们能看到明朝洪武年间的社会现实。

为了能将辛苦打下来的江山稳固并建设好,他做了很多的努力。

首先是,建立了户籍制度,用来统计全国的人口和土地情况,建立起黄册制度,用来掌握人口情况,以方便政府规划税收和征用人力。

另外通过造鱼鳞册,将全国的土地情况进行丈量,朱元璋得到了一份详细的土地资源管理手册,这套制度跟上面的黄册进行配合,又建立起管理人民的里甲制度

里甲制是指,将地方110户为一里,一里分为10甲,分别设置里长和甲长,专门负责地方的粮食税收工作,然而这一职位其实多被地主所垄断,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

旧有的地主阶级在明朝建立之初,顺从政府的政策,成为了明朝的新地主,而在里甲制度建立后,他们又成为新的税收行政官员。

地主的子孙多接受教育,通过参加科举成为秀才举人,他们或是非法逃避徭役,或是获得合法的免税身份,因而建立明朝之初,百废待兴,小自耕农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贫困农民聚众起义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

为了防范造反,朱元璋在里甲制基础上还推行一种政策,那就是建立全国性的特务网,严密监视危害统治的人,并适时予以逮捕。

古代是没有现代通讯设备的,为此,朱元璋创立了情报搜查机构——锦衣卫,并将这种制度确立下来,作为加强皇权统治的一种保障性制度。

在地方,前朝所留下的过路凭引被进一步发展,规定一律臣民,出行超过百里就要检查引文,也就是相当于政府的介绍信。

如果没有,就捉拿到官府候审,坐实作乱者绞刑,当然,大部分被抓起来的,很多都是私自贩卖商品的,比如贩卖私盐,由此可见,明朝初期极大地限制着底层人民的自由。

前面说的里甲制度,此时也就成了互相监视的一种恐怖统治,根据朱元璋洪武十九年的手令分析得知,他要“人民互相知丁”,而“知丁”就是监视的意思。

种地的农民,生活范围不出一里,上学的读书人,邻里必须知道他的老师是谁,在那里上课,做生意的商人,州府和邻里要知道他卖什么货,出去多长时间,如果超过一年没回过家,就要向政府举报,否则出了事情就要按里甲关系连坐治罪。

毫无疑问,这样的制度和管理让商业和手工业是无法大规模发展的,每个人被严格地限制在百里之内,人人都成为政府的代表,监视和告密,调查和搜寻他人犯罪的证据,成了生活常态,这样的生活很难说是让人幸福的。

然而如果只靠政府机构检查证件是忙不过来的,要执行这样的政策,尤其是在地方政府,需要征召大量的管理人员,组成官僚系统,经过计算大概需要十几万人。

朱元璋知道,军人是不能用的,他自己作为军人出身,从小兵到将领、吴王乃至皇帝,全是靠武力征服,作为深知人性的军队首领,他不可能让军队的组织机构去进行地方管理。

可是明朝建国不久,哪里去找一批这样的人,研究后发现有两个办法,一是任用原来元朝留下来的官吏,二是培养自己的读书人并组建官僚体系。

元朝的官吏就不用考虑了,打了这么多年的仗,死的死,老的老,逃的逃,几乎所剩无几,剩下的人里面已经没有了“官”,只剩下“吏”,这些吏大多是执法人员,元朝就是用吏管理,逐渐取代了“官”的管理,慢慢剥夺了上面的权利,造成上层权利真空亡国。

朱元璋是不能不吸取和借鉴前朝的经验和教训的,所以他一面发文征召元朝时期的读书人出来做官,一面也着手进行科举选拔人才。

可是,像是上面所说,社会刚刚安定,人心不稳,特务网却先建立了起来,读书人本就胆小怕事,不敢出来做官。

选拔人才也不太顺利,因为此时政权队伍中,淮西帮派占据了大头,没有晋升空间,做官稍有不慎就被排挤,如果犯一点错误,不是砍头就是“戴罪立功”式办公,没人热衷于功名。

这样的问题大大增加了政府管理上的压力,朱元璋颇感人才资源不足,更为要命的是,在恐怖统治之下,多有国子监学生闹事,底层出身,本就痛恨贪官污吏的他,对文官系统的信任越来越低。

而作为明朝中央的行政官员之首,淮西集团的头领,宰相胡惟庸就是这样走进了朱元璋的视野之中。

胡惟庸的罪与罚

身为中国古代的最后一位宰相,胡惟庸早在1355年朱元璋攻打和州的时候就投奔了他,并被封为元帅府奏差,胡惟庸的才能并不出众,所以封的奏差也不是什么大官,属于用来差遣的低级官吏。

后来,朱元璋的实控范围不断扩大,胡惟庸也经过了一番考察和锻炼,继而被委任为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等官职,到1367年,胡惟庸官至太常少卿。

可见胡惟庸早年跟随朱元璋征战,担任地方官时也兢兢业业,才能获得朱元璋的信任,可他是否真的因谋逆之罪而死,还需要细细考究。

胡惟庸并非明朝的开国丞相,在他之前徐达、李善长、杨宪和汪广洋均担任过宰相一职,一开始李善长、徐达一文臣一武将为大明建国立下功劳,所以分列左右丞相。

后徐达多在外征战,功劳大但为人低调,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病逝于南京,李善长辅佐朱元璋治国理政,为人也谨言慎行,洪武四年(1371年)辞官归隐。

接下来就是杨宪,他本来是一个检校组织人员,主要负责为皇帝朱元璋提供国家某些重要人员的情报,他做这项工作时认真负责、效率很高,于是受到朱元璋青睐。

作为朱元璋的亲信,杨宪渐渐被提拔至中书省,但是目光短浅的他居功自傲,公报私仇,多次弹劾李善长,终于被朱元璋厌弃,因犯事被诛。

之后汪广洋也担任过宰相,他也是年少跟随朱元璋起义,朱元璋曾将其比作孔明、张良,很是看重。

汪广洋性格宽和沉稳,在任时为能自保,但是没什么胆量,不太敢出手管事,更别说揭露奸臣的阴谋了,朱元璋对他不太满意,最终汪广洋被贬,后自缢身亡。

之后,胡惟庸出任宰相,自洪武六年七月直至洪武十三年被诛,近七年的时间连任丞相,按说前六年洪武朝换相频繁,胡惟庸长时间做独相,可谓位高权重,能在朱元璋底下做这么久,为什么最后又要诛杀他?

朱元璋给胡惟庸判死刑的罪名是擅权、结党罪,株连九族,那这个从淮西集团中走出来的人是真的要谋反还是另有隐情?

史料中记载,胡惟庸担任丞相时,遇到一些需要裁定生杀或贬谪的事情,不向朱元璋汇报,自己就直接处理,中书省收到六部的奏疏,他也先看一下,如果有不利于自己和同党的,也私自扣留。

这给读者的感受好像是胡惟庸越过皇帝处理政务,有侵夺皇权之嫌,其实,仅凭如此说法只能说明胡惟庸处事不公,是不能论断他擅权的,他所行使的权力,尚在丞相职责范围内。

明朝的丞相在处理大事时需要奏请皇帝裁决,而平常小事只需按照规章制度施行即可,胡惟庸是个小心谨慎的人,凡事都能揣度皇帝的心意而行,所以才能成为朱元璋的宠臣,因此说他经常越过皇帝,直接裁定官员生杀贬谪之事,不够严谨。

朱元璋在评价胡惟庸的时候也只是说他,掌握丞相之权却工于心术,不够忠诚,徇私枉法,并未明说其专权。

至于胡惟庸的“谋逆之罪”则是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也就是其死后十年定的,最初胡惟庸并不是因此获罪,但史书上确有记载:胡惟庸与涂节等人密谋造反,但涂节感觉此事不成,立刻向朱元璋上报,企图洗清自己的罪责。

十年之后,再给一个案子重新裁定,没有铁证,只是史书上写上一笔,是难以说服后人的,所以胡惟庸谋反罪名也存疑。

不过除了擅权、谋反之嫌,胡惟庸的问题还是很多的。

首先,由于他徇私枉法,致使许多官员或媚或惧,都开始看胡惟庸的脸色行事,很少有人敢揭发他的过错,周围的人逐渐开始向他这个仅次于皇帝和太子的权力中心聚集,方便了他的结党营私。

胡惟庸一直与刘伯温对立,刘伯温是当时少有的敢直言胡惟庸错处的大臣,胡惟庸心里对刘早已不满。

刘伯温的长子刘琏十分有才华,朱元璋想要重用他,但刘琏被胡惟庸的人迫害,跳井身亡。

胡惟庸不顾宰相身份,不遗余力地排除异己,已经与皇帝离心离德。

正如上文所说,洪武初年,人才资源稀缺,胡惟庸没有好好地选拔人才,反而堵住了人才的晋升之路,明显是与朱元璋“开万世太平”的理想相悖。

这时候,“淮西帮”已经不是当年打天下的兄弟了,而是朱姓天下的挡路人,所以朱元璋决定对这个政府的毒瘤下手。

洪武十二年,胡惟庸的儿子在闹市中坐马车,结果马车疾驰,把他的儿子摔死了,胡惟庸勃然大怒,直接将马车的车夫给杀了。

此事后来被朱元璋知道,胡惟庸以为自己圣宠在身,就提出给车夫家里赔偿点财物,这件事情就算解决了,但朱元璋并不允许,他要让胡惟庸给车夫偿命,胡惟庸意识到,自己的末日来了。

但是只有这么一件事,是扳不倒宰相的,让胡惟庸更加失宠的一件事也发生了,那就是阻慢贡使。

洪武十二年占城国前来进贡,胡惟庸没有上奏,直到宦官禀奏,朱元璋才知道,结果中书省和礼部又互相推诿,使得朱元璋大怒。

胡惟庸作为元老级别的人物,做了一两件错事,朱元璋是不会怪罪他的,但事情积攒的多了,他的命数也就到头了。

胡惟庸是从丞相的位置,直接跌落下来的,他的前任汪广洋之案重新被调查,牵连出胡惟庸等六部官员参与其中,于是次年涂节就弹劾胡惟庸结党营私,触犯逆鳞的他终于被朱元璋下狱处死。

刘伯温曾这样评价胡惟庸:这个人心浮气盛,不堪大用,如果他做宰相,不但当不好,还会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

胡惟庸案牵连人数众多,包括开国功臣李善长、朱亮祖等人,尤其李善长还是他的引荐人,又与其有姻亲关系,被处死时已经七十七岁。

“三权分立”的破坏与平替

明朝是不可能有三权分立的,只是在如此巨大的国家面前,皇帝一人实在是难以分出精力进行有效的统治,因而中国的传统是,皇帝加宰相加宦官管理,最高权利分属三个不同的集团。

皇帝作为国家的“所有者”合法拥有国家的一切,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如此,鉴于皇帝有时不是特别了解国家,年龄又特别小,往往这时候,辅政的模式就会出现。

第一股力量就是前朝的官僚体系,无论是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还是隋唐之后,建立起三省六部制度,宰相作为一种正式官职、宰相制作为一种管理国家的有效方式,早就被正式确立下来,用来辅佐皇帝统治。

但是在皇帝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年龄的变化,宰相为政年深日久,往往出现争夺权力现象,就像是太极推手一般,此时就需要一个特殊的中间层作为协调存在,宦官群体就是这样保留下来的。

如果这三方的势力平衡,国家机器的运行就会好一些,效率和公平也能兼顾,如果其中一方势力过大,破坏了平衡,在国家面临巨大困难时,就会表现出来一种混乱的局面。

其实这也是朱元璋思考的问题,宦官专权当然要极力避免,晚唐亡国的历史教训让他做出了宦官不得干政、不得认字读书的铁律,然而对宦官的打压,也揭开了他和宰相之间的屏障。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宰相是换了又换,先后当过宰相的有徐达、李善长、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除了徐达,其余的没有一个善终,全部被杀身亡,株连甚广,究其根本,还是皇权与相权之争。

宰相统领六部,又负责向皇帝出谋划策,管理天下官吏、户籍、外交、军队、刑狱、重大工程诸多事务,既需要才能,又要有容人的肚量,作为皇权天下的职业经理人,这些人都没能让朱元璋满意。

说到底,还是淮西集团势力过大所致,“淮西帮”是在明朝建立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作为开国功臣的重要成员,几乎把持了朝政,军队。

从中央到地方,朱元璋无不特别委以重任,曾经一起打过仗的交情,让他不得不信任和重用他们。

明朝初年的经济贫困让整个国家财政吃紧,没有一个好宰相打理财政、提倡节俭、选拔人才,反倒出了很多贪官污吏、结党营私的官员,即便是当初一起过命的战友兄弟,此时也成了国家统治的障碍。

利用胡惟庸一案,朱元璋将淮西贵族一网打尽,朱标去世后,又出于政权稳定的需要,他将功臣蓝玉也扣上了谋反的罪名诛杀。

到朱元璋去世,明朝功臣几乎诛杀殆尽,淮西集团的影响力荡然无存,不得不说,明太祖为了子孙后代的皇位费尽了心血。

所以朱元璋在位时,痛下决心,将宰相一职悬而不设,并进一步废除了宰相和宰相制度,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从此集大权于一身。

然而这个政治现象也只能在朱元璋这里成立,作为行伍出身的军人,体力好精力也足,一人胜任皇帝并兼职宰相,完全没有问题,即便如此,他每天还要天不亮就起床,太阳落山还要点灯批阅奏疏,才能让整个国家正常运行。

这还不包括他上朝、接待述职官员、外出寻访等等,据《太祖实录》统计分析,朱元璋每天仅奏章的阅读量就在20多万字以上,试想如果后代子孙没有如此的好身体,根本不可能完成这样的工作量,更不可能像他一样如此工作将近二十多年。

皇权“吃掉”相权后的影响

朱元璋早年在起义反抗元朝暴政时,加入过明教,他正是通过明教宣传的“明王转世”思想来扩大自己的队伍的。

明教的思想和文化影响了朱元璋,从国号被定为“大明”就可以看出明教在洪武年间的影响力。

除却浓郁的宗教情绪,“明”这个字更多的是能够让同样出身明教的功臣队伍服气,同时明字也迎合了中国传统儒家知识分子“明属火”“元属水”“以火克水”的五行理论、天人思想。

那这个应运而生,上承天道的“大明”,自然要跟以前的王朝划开界限,从制度建设上看,就是要有所创新。

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的皇权与相权相互倾轧的问题,成为朱元璋思考的重点,历史上固然有不少君臣融洽、合作无间而开创盛世的典范,但明朝开国的众多宰相,都没能让朱元璋满意,胡惟庸事件更让他坚定了废掉这一制度的决心。

于是朱元璋留下了这条祖训:《明太祖实录》:“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有明一代,再也没有过宰相。

事实上,中国政治制度的进化一直走在加强皇权的路上,从继承关系上看,朱元璋不过是进一步加强皇权而已,但是对于明朝而言,其实践的效果却是,给子孙后世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

明朝后来出现的内阁制度、宦官集团、结党问题,都或多或少与这个皇权加强却难以高效执行有关,诚然废除宰相确实避免了奸臣弄权,但也为皇帝无能可能造成的政治危机埋下了祸根。

说回胡惟庸,他本人也有很大的问题,跟徐达、李善长比,他才华不足,面对前任众多宰相的下场又没有吸取前车之鉴,贪污腐败结党营私,虽然没有所谓的造反,但他一人作恶,却株连全族,不能不说是他欲望膨胀、结党乱法、陷害忠良后的自食恶果。

可能,朱元璋废掉丞相,不会因胡惟庸做丞相与否而停止,但胡惟庸却可以通过对朱元璋的了解,而像徐达一样低调做人然后功成身退,更不至于连累子孙,也就不会背上因自己而撤掉宰相这一千古骂名。

参考文献:

1.蒋新红.明初朱元璋的严刑峻法[J].保山师专学报,2007(04):12-14.

2.肖立军.朱元璋杀胡惟庸废丞相考辨[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6):41-46.

3.王建华.胡惟庸党案与明初的皇权相权之争[J].河北学刊,1996(02):79-83.

4.吴晗.胡惟庸党案考.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宰相   结党营私   明朝   满门   皇权   宦官   野史   元朝   丞相   皇帝   家中   制度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