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百年瑶都红》(1)李启汉:既为国民,即有保国家之责任

编者按

近日,一部由中共江华瑶族自治县委宣传部主编,全景记录瑶山沧桑巨变和百年奋斗历程的纪实作品《绝对忠诚·百年瑶都红》由中国华侨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经授权,本公众号将连载该书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第一章 建党初期的矢志不渝

第一节 李启汉:觉醒

1 . 启蒙:既为国民,即有保国家之责任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里一声枪响,为暮色中的大清王朝敲响了丧钟。第二天,革命党人宣布成立中华民国。10月22日,长沙独立,成立湖南军政府。千里之外的沱江城里几乎同步升起了一面“汉”字白旗,开启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仿佛是在一夜之间,江华县衙变成了江华县署,大清臣民变成了民国国民,旧式的沱江书院变成了新式的江华县立高等小学,民主、共和、革命……大变革时代的新观念新思想纷纷涌入瑶山里的古城,深刻地改变着这片土地。

豸山凌云塔。

次年,14岁的少年李启汉从潇水源头第一个集镇锦田圩(今码市镇)出发,乘船漂过一百多里水路,进县城沱江求学。当帆船驶入东河与西河交汇处,形势壮丽的豸山和山顶高耸凌云的凌云塔映入眼帘,李启汉心潮起伏。从小他就听在村小教书的父亲李士藩说起,凌云塔是30多年前锦田人王德榜捐资建成的,目的是护佑江华“文运有裨”,所以又叫文塔。王德榜是晚清“中兴将帅”,曾随左宗棠经略陕甘、新疆,后率江华子弟组建的“恪靖定边军”赴中越边境守卫国门,在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中击溃法国侵略军,成为江华人的骄傲。

后来李启汉在作文中描写他眼中的豸山:“此山扼上游之淑气,而启下流之奔波也……山林重叠,风帆上下,波浪趋奔,风景胜概,昕夕百变,皆为兹山所有。”在这个朝夕百变的时代,他从闭塞落后的瑶山走出,渴望在县城学习新知识,更渴望顺着潇水河继续奔赴江海,像他的老乡王德榜那样开启新天地。

李启汉,又名李森、李志生,字仙槎,1898年3月28日出生于江华县锦田朝阳洞李家大屋(今码市镇朝阳村),自幼尚义任侠。六七岁时就在村武馆习拳练武,并跟草药医师学习医术。在锦田小学(现码市镇启汉小学)读书时,课余经常帮家里放牛、砍柴、采草药,帮母亲挑粑粑到街上卖,补贴家用。还常常免费帮乡邻治病,在同学和邻里间人缘极佳。在江华县立高小和长沙岳云中学就读之间,李启汉因父亲坐冤狱辍学一年,独自赴衡阳法院为父伸冤,使父亲被改判无罪获释,显示他不凡的胆识和学识。

码市镇李启汉故居

启汉小学。

在江华县立高等小学三年,李启汉日夜勤学,文冠全校,迅速从懵懂的乡村少年成长为励志超群的新青年。100多年后,我们仍能够从他当时的作文中感受到他的成熟思想和凌云壮志——

“天下事非一人所当担任,同处国中,人人皆有一己之分子责任。……国家之休戚荣辱与我之休戚荣辱无异,视国事如己事,国强则喜,国弱则忧。……既为国民,即有保国家之责任。”(《天下之大匹夫有责说》)

“欲富强者,必由发达商业,推广国货,收回租界,挽转利权,悉归己有,而中国岂止亚于诸邦也哉!”(《中国患贫不患弱说》)

“今中国欲造于他邦者,尚其实事求是,而急于改良。”(《中国制造何以不及泰西之精巧》)

“民智一开,民心乃固。”(《拿破仑谓报纸胜于十万毛瑟枪说》)

“吾愿为士者,欲造伟大之国家,成非常之事业,汲汲之于品行学问兼优可也。”(《品行与学问宜相辅相行说》)

“有一寸之光阴,可办一寸之事业;有一寸之事业,必得一寸之金钱。”(《光阴与黄金孰贵》)

……

李启汉国文作业本。

少年心事当拏云。在江华县立高小,报国救民的种子在少年李启汉心底开始萌芽。国文教员给他的评语是:“思想最高”“议论明通”“心地甚光明,故每出一语思想与众不同”。(未完待续)


来源:《绝对忠诚·百年瑶都红》,中共江华瑶族自治县委宣传部编,中国华侨出版社2023年2月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沱江   瑶族   休戚   宣传部   县立   国家   市镇   中国   国民   少年   小学   责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