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山问水论堪舆之九-清西陵之痛

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永宁山中,永宁山来自太行山脉。清西陵的祖陵是雍正帝的泰陵,正是因为雍正帝要用这个泰字,因此将泰宁山改名为永宁山。清西陵始建于公元1730年的雍正八年,直到民国时期的光绪帝的崇陵为止,安葬了四位帝王。分别是雍正帝的泰陵,嘉庆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和光绪帝的崇陵。其间还有后陵,妃陵,王爷陵,阿哥和公主陵等。

清代帝王陵的祖陵位于河北遵化马兰峪的清东陵,那么到雍正帝的时候却又为何不进清东陵,而要另建清西陵呢?这个问题在分析清东陵的时候已经提及过,风水的形局不全,雍正帝没有看中。雍正帝的原话是“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 意思是不只是形局不全,而且土质也差。

堪舆学中对于土质的要求很严格的,穴场的土质要纯净,不能太粗糙。古代的堪舆师们在勘察土质的时候还需要用秤称重,重量大的说明土质细腻,缺乏生气。重量轻的说明土质疏松,容易流失和坍塌。

那么清西陵的山水形势是否又符合堪舆的要求呢?看看雍正帝的泰陵和嘉庆帝的昌陵。

从上图来看,雍正帝的泰陵与嘉庆帝的昌陵同出一脉而分支,其支脉皆由西北往东南行进落脉。

先分析泰陵的山水形势。如下图1:

从图上来看,泰陵的父母山和玄武都还比较完美,右边的昌陵出自父母山,为白虎。而左边则无青龙从父母山而来,左边山谷之外的山乃它山所出,不能作为青龙来用。这便是泰陵之一痛。

再看下图2:

泰陵的案山是昌陵的青龙,且非正前方,而是昌陵青龙的山脚。为何会这样规划呢?雍正帝时期清朝的国力是最为强盛的,经历了其父康熙盛世,雍正帝不应该这样营建自己的陵寝啊?我们从其山水的走势上来看看吧。

泰陵和昌陵同出父母山,其山势自西北往东南渐次落脉,那么也就是说泰陵和昌陵都应该顺山脉的走势而营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泰陵的朝向应该向东南偏移,其案山应该是水系外面的山头。但是这里却有一处硬伤,那便是水,从图中可以看出,如果泰陵向东南偏移,正对水系之外的案山的话,那么正好是水系的反弓处,当然不吉。于是,泰陵的朝向不得不偏离山脉的走势而借用昌陵的青龙来作为案山。如下图3:

一种着实的无奈之举,这便是泰陵之二痛。

青龙缺失,导致无青龙相护相卫,后辈必出无能之辈。案山不正,朝纲必趋向混乱。

再看看嘉庆帝的昌陵,如图4:

从上图中看昌陵,玄武,青龙,白虎,朱雀四灵俱全。水,砂的形局也完美对称,但是观其案山,由西南朝东北而来,为不敦厚方正。且案山之外的朝山没有形峦,朝山不吉,必失尊崇与拥护者。这便是昌陵之痛。

接下来看看最勤俭皇帝道光帝的慕陵,如下图5:

慕陵与泰陵和昌陵同出于少祖山即永宁山,从图中来看,慕陵的负面山峻秀,白虎出自父母山相卫,而同样缺失的也是青龙。堪舆中的原则就是龙虎必须出自父母山而来,慕陵和泰陵一样,没有青龙相护。

再看慕陵的整体形势,如下图6:

慕陵水系之外的案山太远,案山之外的朝山缺失,这是硬伤。无青龙相护,导致白虎太高,堪舆讲宁可青龙高万丈,莫叫白虎抬头望。另外加之案山和朝山不吉,这便是慕陵之痛。

慕陵的白虎抬头,白虎为血神,故道光帝之后再无长寿人。

慕陵的山水形势缺失,导致生气不聚,可谓之无情。道光帝之后清王朝便开始逐渐走向颓废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堪舆   永宁   光绪   玄武   山脉   土质   水系   青龙   缺失   父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