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孩子遇到挫折时无法给予恰当的关怀

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家庭氛围,子女可以向家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能得到耐心的反馈,互相沟通,彼此信任,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家庭在对子女进行教养的过程中采用信任鼓励、情感温暖等积极的教养方式,同时,要避免过分否认、拒绝等消极的教养方式,来形成具有良好沟通、信任的亲子关系,提高亲子依恋。

心理弹性是个体在遇到压力或身处危险、劣势时,能积极应对、主动采取措施并成功化解的能力。

采用信任鼓励型、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的家庭一般对子女以正向鼓励为主,并为他们提供家庭支持。在家长的信任、鼓励下能够挑战困难,即便失败,也不会受到苛责。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逆流而上,主动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习惯。反之,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会对孩子比较武断;溺爱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会较少的让孩子独自面对困难;忽视型教养方式的父母,缺少对于孩子的关注。

上述消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孩子遇到挫折时无法给予恰当的关怀,甚至还会变本加厉的打击孩子,让孩子对自己产生否定,进而导致其心理弹性较差。

积极的亲子依恋会对高中生的心理弹性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在青春期,青少年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开始萌发,逐渐较少对父母、家庭的依赖,转而寻求同伴、教师的认可。

良好的亲子依恋能帮助青少年更好的探索外部世界,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在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良好的亲子依恋能够给予强大的支持与鼓励,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与之相反的是,亲子依恋较差的高中生,易与父母产生矛盾冲突,没办法全身心投入到外部世界的探索,且在遭遇困难时,难以获得父母的帮助。因此良好的亲子依恋对于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中发现专制型、溺爱型、信任鼓励型、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对手机依赖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但可以分别通过亲子依恋和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进行预测,也可以通过亲子依恋和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进行预测。

其中,专制型、溺爱型教养方式的家庭会因教养方式不当,导致亲子关系较差,亲子依恋得分较低,子女无法满足情感需求,转而通过手机获得需求的满足。不良的教养方式也会阻碍子女心理弹性的发展。研究表明,低质量心理弹性的个体更容易形成手机依赖。

同时,专制型、溺爱型教养方式也会通过影响亲子依恋质量,再由亲子依恋进而影响心理弹性的发展,从而对个体的手机依赖产生影响。而信任鼓励型、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会增加个体积极行为,如亲社会行为,对手机依赖的影响则与上述两种教养方式相反。

信任鼓励型、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不仅可通过正向影响亲子依恋、心理弹性,进而降低手机依赖的发生率;也可以通过高质量的亲子依恋培养子女较高的心理弹性,以此减少子女手机依赖行为。所以专制型、溺爱型、信任鼓励型、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不会直接影响个体手机依赖程度,但可以通过亲子依恋、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和二者的链式中介影响手机依赖。

与其他教养方式不同,本研究发现忽视型教养方式可直接对手机依赖行为进行预测,同时可以通过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进行预测,也可以通过亲子依恋和心5分析与讨论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进行预测。

忽视型教养方式能直接导致子女的手机依赖行为,原因可能是忽视型教养方式的父母较少关注于子女的身心发展,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无法通过与父母的相处获得关爱或者有效信息,所以会倾向于通过其他途径寻求满足。手机的便捷性与隐匿性,不仅能帮助其获得关注与支持,还可以即时获得反馈的信息。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起点,原生家庭会对个体产生难以磨灭的影响,甚至会伴随一生。良好的家庭关系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而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个性心理发展。

本研究也证明,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依恋水平、心理弹性以及手机使用情况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员为了孩子的更好成长,应该尽力去营造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并根据孩子的天生气质,采取适宜的教养方式,提升亲子依恋的水平。

孩子不仅需要物质方面的满足,同时也有心理、情感方面的需求。这就需要父母及时关注、询问,通过沟通与交流,及时掌握孩子的最新状态与需要。对于很多父母来说,直接表达爱意是非常困难且羞涩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能感受到关爱与支持十分重要。

也许一句及时的问候,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温暖的拥抱等等,都能够帮助彼此更好的传递情感。家庭的支持与关爱,是个体坚强的后盾,是永远温暖的存在。养育孩子不只是让他健康长大,更重要的是为他修剪枝桠

当今社会,孩子手机使用问题逐渐成为家庭矛盾之一,手机使用逐渐低龄化,并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不少家长想方设法地禁止孩子使用手机,结果却适得其反。究其原因,其实是父母的“身教”。

2021年发布的《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显示,子女手机依赖行为的产生受其父母手机依赖行为的影响较大,尤其是“父母在家里无论走到哪都要拿着手机”。所以父母在要求孩子正确使用手机的同时,自己应该以身作则,做孩子最好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小到手机的使用,大到为人处世,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产生影响。这也是家暴为什么会“遗传”的原因:在成人后遇到同样的问题,他们会第一时间想起父母解决此类问题的方式,然后使用与父母解决此类问题相似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尽管他们也对这种方式深恶痛绝。

手机的使用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电话手表、运动手环等产品的相继出现,更是让高科技在校园里横行。

2021年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中,针对未成年学生在校园内手机管理做出通知。通过限制带入、细化管理措施、加强教育引导、做好家校沟通、强化监督检查的方式加强对学生手机的管理。

首先,学校可以针对学生手机使用情况明确制定校园手机使用的规章制度。手机的通讯和支付功能使得其成为必不可少的日用品,不少家长为了方便联系学生,默认让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学校的规章制度需要家长的配合,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作为教学工具辅助课堂成为新趋势。

一方面,平板电脑的普及与使用,能够打消学生对于电子产品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平板电脑,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校园中手机使用的问题也可以参照此法。

将手机与学习相结合,引导学生利用手机查资料,丰富知识储备,而不只是放松娱乐。但要避免将手机与学习“捷径”相联系,防止学生利用手机APP完成作业,降低学习效率。

再者,学校可以针对手机的使用进行正向引导。对手机使用的问题进行探讨:设置手机使用的利与弊辩题进行辩论;开设手机依赖、网络成瘾等主题的班会活动加以警醒。

学校和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置活动,如科技周展示、手机APP创新大赛等,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点展开活动。对沉迷于网络、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学生,宜疏不宜堵,家校共同努力找到沉迷原因,加以正确引导。

同时,教师也应以身作则,避免将手机带入课堂,为学生树立榜样。

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一员,个体无法避免受到社会风气、舆论走向的影响。大街上随处可见“低头族”,短视频的兴起,更是一人走红,万人模仿。打开手机,时间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成年人都对这些毫无招架之力,更何况是心智和判断能力还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对于青少年手机使用问题,一方面要从青少年入手,另一方面,也应该从社会大环境入手,为其创造一个友好的手机使用环境。

生活在新纪元的我们,无法逃离手机,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如何使用手机,做手机的主人,而不是手机的奴隶。从自身做起,为青少年树立榜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教养   父母   方式   孩子   消极   恰当   亲子   弹性   子女   心理   家庭   手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