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府最高长官是府尹?府牧?还是权知开封府?十大开封府长官!

一说到京都府尹,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开封府尹包拯,他的三口铡刀上斩皇亲国戚,下斩流民恶霸,可以说权利极大。然而实际上,包拯既没有“龙虎狗”三口铡刀,也没有做过开封府尹,他只担任过“权知开封府”的职务,全称为“权知开封府事”,这里的“权”是是暂时代替的意思,也就是说,包拯只是暂时代理开封府尹的职务,相当于一个负责具体事务的开封副市长兼办事员。

五代、宋朝的开封府尹不同于其他朝代的京都长官,权利极大,一般都是有储君担任,比如柴荣、赵光义、赵恒都曾担任过开封府尹,如果是储君担任开封府尹,那么这个职位就是正一品的级别,地位之高,要超过丞相。但是,自真宗以后,开封府尹的位置就一直空缺,直到宋徽宗年间才任命户部尚书时彦为开封府尹,但时彦坐这个位子,级别就只有二品了。

没有开封府尹,那么开封府的最高长官就是权知开封府了,虽然名义上是二把手,但一把手位置空缺,二把手就被动的“高升”了,不过权利升级,品级却不变,权知开封府只是正四品的官员。

史书记载,开封府尹的具体职责是“掌尹正畿甸之事,以教法导民而劝课之,中都之狱讼皆受而听焉,小事则专决,大事则禀奏。”府尹总领府事,下设判官、推官、府院、六曹,掌管京师民政、司法、赋役、户口等政务,并可调动城中所有捕快,直接负责京城的治安,在一定程度上责任比皇宫的禁军统领轻不了多少,和现在的首都市长差不多。

另外,北宋的垂拱殿分班入奏的形式也能看出开封府尹的地位,“国朝之制,垂拱殿受朝,先宰臣升殿奏事,次枢密使,次三司,次开封府,次审刑院,次群臣,以次升殿。大两省以上领务京师,若有公事,许时请对。”开封府尹仅在宰相、枢密使、三司使(负责财政的计相)之下,足以看出此位置的重要性。

而且开封府尹一般都是亲王(储君)、预备宰辅(储相)等重臣兼任,两相叠加,权力更增。

那么北宋历史上有谁曾担任过开封府的最高长官?谁的权利又最大呢?

一、赵光义

赵光义,赵匡胤之弟,北宋第二个皇帝。960年,赵光义参加陈桥驿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北宋。

赵匡胤即位后,赵光义受封为殿前都虞候,睦州防御使,征讨李重进后,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兼中书令。

赵光义自建隆二年七月任开封府尹,至开宝九年十月登基后离任,主政天府十五年,是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开封府尹。

在此期间,赵光义以开封府尹行相权,将人事财政全都抓了一个遍,据说当时开封城的人们不怕皇帝赵匡胤而怕府尹赵光义。史载,赵匡胤的心腹党进当时负责巡视开封城,他经常责骂那些不务正业的人,说他们不求上进就知道喂鹰逗鸟。可是有一次在大街上看见有人驾着鸟笼逗鸟,刚想骂,听说是晋王赵光义的,立刻灰溜溜的走了。可见对赵光义的畏惧,要知道这党进是个连赵匡胤都敢怼的主,居然怕赵光义。

陈桥兵变的时候赵匡胤长子赵德昭才9岁,赵光义已经21岁,赵匡胤刚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得天下,谁也不能保证他不会像周世宗那样英年早逝,所以当时的赵匡胤应该是真心实意的预备让弟弟接班的,为此他还不惜打压儿子,在位那么多年都没给封王。后来儿子长大了可能想过换人,赵德昭也已经做到使相,离封王就差一步,但是赵光义已经尾大不掉。

为了避开赵光义,或者说避开赵光义的势力范围,赵匡胤甚至打算迁都洛阳,结果就因为赵光义的一句“在德不在险”,群臣纷纷上书反对,无奈的赵匡胤最终放弃了迁都,但留下一句话:“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之民力殚矣。”

这时的赵光义不仅羽翼丰满,甚至拥有了对抗皇兄的能力,迁都洛阳的计划流产后不到半年,赵光胤就突然去世,赵光义在一片质疑声中登基为帝。

二、赵廷美

赵光义继位的名义是“兄终弟及”,所以他登基后立马任命自己的四弟赵廷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齐王。不久又加检校太史,进封秦王,使赵廷美一跃成为天字第二号人物。

但赵光义对自己的这个四弟是非常不放心的,史载,赵廷美虽然有点刚愎自用,不懂得低调,但的确有些军政能力,作为接班人也比较合适,也正因为如此,赵光义对赵廷美防范甚严,他不仅将自己的五个儿子都封了王,做了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各种舆论战抹黑赵廷美,比如构陷说弟弟不是杜太后亲生的,而是和奶妈耿氏生的;对大臣言:赵廷美曾诈称有病,想在自己去他府上探望时动手,因有人告发,未能得逞,自己是要脸面的人,所以没有张扬此事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赵廷美这个开封府尹不用说和自己的三哥相比,就算是一个担任此职的普通臣子也颇有不如。据载,宰相陆多逊就因为与赵廷美关系亲善,而被赵普拉下马来。

太平兴国四年,也就是赵光义当上皇帝3年后,赵德昭被赵光义一顿训斥后,自杀身亡。六年,赵匡胤的四子赵德芳病死,时年23岁,赵廷美的处境更加不堪。

七年三月,有官员密奏赵廷美意图谋反,赵光义当即罢免了赵廷美开封府尹之职,削去一切官职,闲居在家。

四月,刚刚复任宰相不久的赵普再呈密奏,指控赵廷美意欲谋反。赵光义随即下诏审理。五月,赵光义再贬赵廷美为涪陵县公,流放房州,并派人日夜监视。两年后,时年38岁的赵廷美在房县抑郁而终。

三、赵恒

赵恒初名赵德昌,赵光义第三子,与长兄赵元佐同母,史载,他“幼时英睿,姿表特异”,与诸王嬉戏时,喜欢作战阵之状,自称“元帅”。赵匡胤喜爱他,将他养在宫中。

赵恒既非赵光义长子,也不是皇后所生,原本是轮不上他继位的。但其长兄赵元佐因叔父赵廷美之死发疯、二哥赵元僖无疾暴死,他才有幸继位。

太平兴国八年,赵德昌被授为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韩王,并改名元休。雍熙三年,改名元侃。淳化五年(994年),进封寿王,加检校太傅、开封府尹。

至道元年(995年),赵元侃被立为太子,改名恒,仍兼开封府尹。按照惯例,作为太子,赵恒在上殿时的位次在宰相之上,东宫僚属称臣,但赵恒都推辞不受。对于辅导自己的太子宾客李至、李沆,赵恒都要先行拜礼,迎来送往也要到宫门外的台阶,太子的贤明被称颂一时。

赵恒从淳化五年到登基为帝,知开封府一共四年,在此期间,开封府政事纷繁,赵恒留心狱讼,裁决轻重,没有不称善的。史载,京师的监狱多次空闲,赵光义多次下诏褒奖他。

在皇帝的看护下,赵恒无疑是一位实权开封府尹。

四、毕士安

毕士安,字仁叟,小字舜举,真宗朝宰相、诗人。

宋太祖乾德四年,毕士安进士及第。赵光义即位后,拜监察御史,出知乾州。十五年后回朝任为翰林学士、礼部侍郎。997年真宗即位后,拜工部侍郎、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

毕士安为官清廉、勤于政务,史书称其“端方沉雅,有清识,醖藉,美风采,善谈吐,所至以严正称。”

毕士安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度量。真宗想以他为相,他却大力举荐寇准;两人同任平章事后,小人申宗古诬寇准,他又极力为寇准辩护;寇准生性耿直、狂傲,在政事上喜欢一言九鼎,他也多方忍让,使寇准得以大展拳脚。后来寇准力主抗辽,政绩显著,均为毕士安荐贤之功也。

宋真宗评价毕士安:“善人也,事朕南府、东宫,以至辅相。饬躬慎行,有古人之风。

五、寇准

寇准出身于名门望族,其远祖是西周时曾任司寇的苏岔生,因屡立大功,被武王赐以官职为姓。父亲寇湘曾官至后晋朝国公。寇准就在这样一个官宦世家长大,他自幼聪明好学,14岁时就能出口成诗,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神童”。

寇准十九岁中进士,据说当时宋太宗在殿上召见时,常会问及年龄,年纪太轻的往往不予重用,因此有人劝他虚添年龄,但寇准却断然拒绝,好在后来耿直的寇准被顺利录取了,他在诗中不无得意地写道,“十九中高第,弱冠司国章”。

中进士第二年,他被派往四川巴东当知县,不到半年,巴东在他的治理下呈现出一派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的景象,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寇巴东”。

政绩与口碑齐飞,寇准越来越得到重用,二十多岁便进入北宋权力中枢,先后任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等。

寇准在廷议中,一向以大胆直言闻名。当他初任员外郎时,有次上奏反对赵光义的旨意,赵光义看了很不高兴,起身便欲转回禁宫。寇准却猛然地跑上去,拉住赵光义的衣袖,把他拽回御座,裁决这件事后再下朝。赵光义无奈,只好尊重他的意见。这事件过后不久,赵光义在一次散朝后对身边的人说:“朕得了寇准,有如唐太宗得了魏征。”这时的寇准只有28岁。

后来,任枢密副使的寇准与枢密院知院张逊在朝堂上大吵,使勉强能容忍其大放厥词的赵光义忍无可忍,把他贬到青州做了知府。但是这时的赵光义已经离不开寇准了,他去青州后,赵光义便一直闷闷不乐,第二年,便找了个借口又把寇准召回了京师,拜为参知政事。

宋真宗即位后,寇准迁尚书工部侍郎。咸平五年,以刑部侍郎权知开封府。史载,“京师政刑繁剧,准善用诸属官分掌之,尽能称职。及明年,擢为相。”

原本宋真宗是准备拜毕士安为相,但当真宗问毕士安意见时,毕士安表示:“寇准忠义双全,善断大事,非臣所及也。”真宗说:“我听说寇准个性过刚,喜欢意气用事。”毕士安却说:“寇准为国而忘身,秉正而嫉邪,所以一般朝臣都不喜欢他。如今边疆威胁日重,最需要像寇准这种人才,仰能卫护国家。”因此,宋真宗拜二人同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寇准为相后不再权知开封府,因此他作为开封府最高长官的时间只有一年多点,而且他是刑部侍郎权知开封府,他的管理重点也只是在刑罚司狱方面,相比亲王、宰辅知开封府权利上差了不少。

六、吕夷简

吕夷简,吕蒙正之侄,北宋名相,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吕夷简其人,由于在仁宗朝与范仲淹的恩怨纠葛,很不幸地站在了日后成为士大夫精神楷模的范仲淹对立面,受到世人的口诛笔伐,比如欧阳修就曾批评吕夷简“二十年间坏了天下,其在位之日,专夺国权,胁制中外,人皆畏之。”

确实,在用人上,吕夷简对反对他的人不够宽容。比如将孔道辅、范仲淹等贤臣贬往远方任职。但是,吕夷简对真正有才干的官员还是能够重用的,他常常一面薄惩示威,一面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故《宋史》称他:“于天下事屈伸舒卷、动有操术。”

特别是他在真宗去世后,权知开封府时,粉碎丁谓集团的战役上,厥功至伟。当时丁谓尽管已与临朝的刘太后在结盟方面出现裂痕,但相比较寇准、李迪,还处于同一战壕。除掉丁谓,从政治策略上看,刘太后无异于断掉一臂。

在这种情况下,丁谓暗中交结内侍雷允恭引起群情激愤,王曾和吕夷简趁机弹劾丁谓擅自移动真宗山陵,对于丈夫并且是权力根源的真宗,刘太后无法拒绝这种理由,于是罢免丁谓宰相之职,降为太子少保,分司西京。从此,朝廷政治重归正轨,刘太后尽管名义上掌控朝政,但已处于士大夫政治的全面制约之下。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粉碎丁谓集团的战役上,吕夷简担任了侧翼进攻手的角色,厥功至伟。

1022年,粉碎丁谓集团之后,权知开封府的吕夷简进入执政集团,担任了参知政事。七年后,吕夷简升任宰相,直至1033年刘太后去世。

吕夷简主要功绩应当是在刘太后临朝时期。诚如《宋史·吕夷简传》所评价的那样:“自仁宗初立,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夷简之力为多。”

这样看来,后世将吕夷简看作一个老奸巨滑的权臣,实在是有些偏颇。

七、范仲淹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五代时,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早年亦在吴越为官。宋朝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

范仲淹两岁时范墉就因病卒于任上,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从其姓,改名朱说。

1015年,范仲淹高中进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1017年,范仲淹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便归宗复姓。后历任陈州通判、苏州知州。1035年,范仲淹被调回东京汴梁,任国子监,很快转升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范仲淹执掌开封府时间很短。1036年,范仲淹向宋仁宗进谏,批评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引起吕夷简强烈反击,范仲淹被罢黜出京,到饶州任知州。

史载,范仲淹任职虽短,但官声不错。期间他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开封府“肃然称治”,时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八、包拯

包拯担任“权知开封府”是1056年,比范仲淹要晚20年。

包拯字希仁,今安徽合肥人,天圣五年进士。中进士后,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去为官,直到双亲去世,守孝完毕,才在亲友的劝说下为官,期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以孝闻于乡里。1037年,任天长知县,颇有政绩。任满后,升任端州知府。两年后回京任监察御史,期间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七次弹劾江西转运使王逵,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

1056年十二月,宋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1058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他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在任期间,他大胆改革,如旧制规定但凡诉讼之人,不能直接到开封府正堂,但是包拯直接打开正门,使百姓能够径直到达申诉冤屈,而府吏不敢阻止。同时包拯敢于惩治权贵,执法严明,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之名就感到害怕,而开封百姓则亲切的称呼他为“包特制”。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

包拯权知开封府时的本职是右司郎中,为三品官,乃尚书省下辖属官,尚书省分为六部、二十四司,长官是尚书令,副长官是左右仆射,后面就是左右郎中,其中右司郎中掌兵部三司、刑部三司、工部三司,相当于副部长的职位。

右司郎中虽然职位不低,但相比亲王、宰辅还是远远不如,而包拯之所以能在开封府任上有如此作为,与他碰上了一位难得的好皇帝有关。包拯时期的宋仁宗赵祯,性情宽厚,不事奢华,对下属宽厚以待,让百姓休养生息,并且知人善用,包拯曾多次直斥仁宗任人唯亲,仁宗也只是委屈的对所用之人说:“包拯说话,唾沫直溅到朕的脸上!你只知道想当宣徽使,却不知道包拯他还在当御史!”

九、欧阳修

说出来大家可能不太相信,其实欧阳修和包拯是同时代的人,他只比包拯小了8岁,晚三年中进士,而且包拯权知开封府的下一任就是欧阳修。

与范仲淹一样,欧阳修也是幼年丧父(4岁),虽然他中进士比包拯晚,但因为没有守孝这档子事,所以官位升得比较快,不过欧阳修中间翻过一次车。

1045年,任右正言、知制诰的欧阳修被政敌钱勰指控与“外甥女”张氏有染,原来张氏嫁给了欧阳修的堂侄,后来她和家中的仆人私通,被告发,在公堂之上张氏供出和欧阳修有私情。欧阳修百般辩解,最后虽以“查无实据”了事,但在名声上却大受影响。此事过后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任太守。

1049年,欧阳修回朝任翰林学士,开始修撰史书。1056年,欧阳修上书仁宗,推荐包拯、张环、王安石、吕公著四人,说“此四臣者,难得之士也”,宜委以重任,因为欧阳修的大力举荐,仁宗才把知江宁府的包拯调回京师,权知开封府。

1058年6月,包拯离任迁为御史中丞,欧阳修以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

欧阳修与包拯的刚正不阿不同,他任职开封府期间,更加注重人际关系的处理。

欧阳修觉得自己想要处理好开封府的事务,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好各方的关系,因此,欧阳修在处理案件时更为通情达理、灵活多变。

一方面,欧阳修也会严惩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也会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但是另一方面,他更注重引导和教化,有些人犯了罪,他并没有严格按照法规来执行,而是做出适当的宽大处理,给对方以改正的机会。

欧阳修曾言:“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正因为宽简仁政,开封府也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条,不仅深受百姓爱戴,而且得到了多数官员的认可和支持,可以说在欧阳修的治理下,当时整个开封府的环境是比较和谐的。

欧阳修因此也结交了很多官场人士,大家一方面钦佩他的清廉和正直,一方面又对他感恩戴德,可以说他在开封为官的时候,一直都比较顺利。

历史上的清官,大多铁面无私,刚直不阿,不畏权贵,因此得罪了不少人,进而影响了自己的仕途。

而欧阳修长袖善舞,左右逢源,一手抓案件,一手抓关系,有惩戒有宽容,显示出他为人处世的智慧。

十、蔡京

蔡京,字元长,北宋宰相、书法家,他曾先后四次为相,任期长达17年,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

1070年,蔡京进士及第,出任钱塘尉,不久升任舒州推官。入仕以来,蔡京就一直标榜自己是新党,并为变法事业摇旗呐喊,时值王安石变法,全国大修水利工程,于是蔡京开始呼吁修建木兰陂,此举既能造福乡里、博取贤名,又是响应新法、推广新法的重大动作,蔡京全力以赴终于将其修建完成。

因为修陂有功,宋神宗颇为满意,1083年,他任命蔡京为主使,出使辽国。纵观蔡京的仕途,这是他以后官运亨通的重要节点。

出使辽国回来,蔡京即被任命为中书舍人。此时他的弟弟蔡卞已是中书舍人,按规定,做官要以先后为序,蔡卞请求排位在蔡京之后,兄弟二人同时负责书写诏命,朝廷以此为荣。于是,1084年十一月,37岁的蔡京很快被改任为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府。

当时王安石已经下台,司马光任宰相,下令尽废新法,昔日的“改革派”蔡京又尽显投机家嘴脸,为讨好司马光,五日尽废新法。

1086年二月,苏辙、孙升等人以包庇段继隆卖官、僧录司受金钱案处理不妥等提出弹劾,蔡京遂离任开封府而改知真定成德军,前后主政开封府458天。

史书评价蔡京:“见利忘义,至于兄弟为参、商,父子如秦、越。暮年即家为府,营进之徒,举集其门,输货僮隶得美官,弃纪纲法度为虚器。卒致宗社之祸,虽谴死道路,天下犹以不正典刑为恨”。

当然,北宋开封府最高长官除了开封府尹,权知开封府,历史上还有开封府牧、领开封府等委任方式。在崇宁改制前,只有亲王才能“尹京”而为开封府尹。真宗大中祥符以后,宗室不再外授实职,于是“储相”开始权知开封府。据《宋史·职官六》载,崇宁三年(1104年),蔡京上奏,“乞罢权知府,置牧一员,尹一员,......牧以皇子领之,尹以文臣充,在六曹尚书之下、侍郎之上。”因此实际担任开封牧的只有一人,即上任三天就接任皇位的宋钦宗,此时的开封府尹实际是二号长官,位在开封牧之下。

所以,单论职位高低,开封牧最高,其次开封府尹,再次权知开封府。

综合来看,北宋十位开封府最高长官中,除了三位亲王,只有包拯没有担任过宰相。权知开封府一职,实为官员晋升宰相的重要途径。其候选人一般出自翰林学士、枢密直学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龙图阁待制、龙图阁学士、龙图阁直学士、户部侍郎、工部侍郎、刑部侍郎等职。

此外,权知开封府一般时间都不长,据统计,北宋168年,共有二百五十余人曾出任府尹或权知开封府(有人曾多次任职),平均每任仅6.8个月,特别是徽钦时期,其更替更是犹如走马灯。这应该与开封府的特殊地位以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府尹   真宗   长官   侍郎   京师   进士   宰相   北宋   太后   学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