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年,某大头兵在河南意外射出一支弩箭,成功为北宋续命百余年

公元1004年初,时值大辽统和22年,北宋景德元年,宋辽这一对冤家再一次相互向对方拉满了弓弦,战争可谓一触即发。

宋辽对峙图。(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为防止辽兵铁骑南下,北宋王朝速遣边军将领魏能、魏愿、李致忠、荆嗣、王能、石普、张凝等赶赴宋辽边界加强防务,一时间,燕赵大地四处驻军,战争虽未起,但硝烟似乎早已弥漫。

这年8月,宋真宗赵恒拔擢寇准、毕士安为宰相,同时升任自己当藩王时的旧臣王继英为枢密使,用意是要加强中央集权,随时准备与辽国开战。


怕什么就来什么,公元1004年9月,辽国当权太后萧燕燕与辽圣宗耶律文殊奴最终决定双双御驾亲征,目标直指北宋王朝。

影视剧中的萧太后。(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众所周知,自从后晋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拱手拱手送给契丹后,后来建立的大宋王朝面对北方铁骑往往就面临无险可守的尴尬局面,绝大多数时候都只能凭借兵员数量和单个城墙的高度来抵御辽兵。早先的时候,以武力夺取天下的宋朝还能向北方打一打,可自从宋太宗赵光义高粱河一战身负重伤之后,北宋面对辽国就大多都是防守为主了,这一次也一样。

辽兵南侵的消息传到东京汴梁后,宋廷开始一阵慌乱,但很快就冷静了下来,毕竟这么多年,辽兵真要想攻破宋朝防御,也是存在相当难度的。慌乱之后是争执,朝堂之中抑扬顿挫之声此起彼伏,大家争论的焦点是辽国那边太后皇帝都御驾亲征了,咱大宋这边是不是要对表对标,也派皇帝级别的干部前去接应一下远方的“客人”?

争论嘛,说明就至少分了两派。宋廷的这次廷议也是这样,朝臣们分成了两大派,一派是以宰相寇准为首,他们主张皇帝御驾亲征赶往濮阳(古称澶州)前线,全程亲自指挥宋军与辽兵作战,以效法先皇、激励士气;另一派是以宰相毕士安、枢密使王继英为主,他们主张皇帝去还是应该去濮阳,但是不应该长久的待在那里,意思是做个样子即可,不必当真置天子于危墙之下。

葛优扮演的寇准。(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这场争论旷日持久的争论了近4个月之久,时间是从9月争论到了11月(当年有个闰九月)。宋真宗坐在龙椅上是瞧了这边瞧那边,怎么也不太好做决定,尤其是想起老爹当年高粱河一战,自己都有点小害怕。可瞧了三四个月,皇帝算是瞧出来了,不论是寇准,还是毕士安、王继英,这两伙人虽说再具体策略上稍有不同,但很明显大家都一致要求他赶往前线激励士气(当然,也有胆小怕事的副宰相王钦若建议移驾南京,副枢密使陈尧叟建议转移至成都,不过,他们这些副职影响力不够)。

不仅大家这么强烈要求,辽兵那边也行动迅速。辽军自打南侵开始,就马不停蹄四处侵扰,搅得北方大地是处处狼烟,更让人担心的是,他们在闰9月中旬开始就已经抵达宋朝境内了,虽说在具体战役中双方各有胜负,但无论怎么说,辽军已经入侵到自己国家内部了。


没办法了,外有压力,内有群臣要求,就算不想去,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于是,公元1004年11月,宋真宗赵恒收拾停当,亲率一干臣子和浩浩荡荡的军队挥师北上,御驾向着宋辽双方对峙的北方重镇河南濮阳(即澶州)挺进。

澶州,在今天河南濮阳附近。(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走之前,为保万全,宋真宗曾下诏让天雄军节度使大将王超(宋太宗潜邸旧人,当时在河北为将)率军南下勤王,谁知道,这王超是个怂包,临了,他居然因为害怕不敢前来。这边,宋真宗胆战心惊地走到了河南滑县,就有点怎么也走不下去的感觉,同行的臣子当中有人看到了这一点,自己也害怕的他们于是再一次建议皇帝放弃前往澶州,迅速掉头南下去往南京(古称金陵)。

宰相寇准一听这个建议,立时火冒三丈,这都什么时候了,皇帝说好了御驾亲征,消息都发出去了,快到眼目前了,你来临阵脱逃这一出,你说这仗还怎么打啊?不行,绝对不行!于是,寇准拉着另一个主战派殿前都指挥使高琼直接来到真宗面前,义正言辞地向他说明利害关系,意思大概是这时候你只要跑路,我军就会军心涣散,辽军就一定会大举南下,你别说跑金陵了,就算是跑到广州,最后也只能是个死。

宋真宗不太清白的小脑袋想了想,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于是,再一次定了定心神,决意北上澶州。

有点不太靠谱的宋真宗,口碑不太好。(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这边宋真宗扭扭捏捏几个月不敢移驾北上,那边萧太后和辽圣宗则快马加鞭全力南侵。早在这一年的10月,辽军就曾大举进攻瀛洲(也就是河间府,今河北沧州一带),这一战,辽国的萧太后和辽圣宗丝毫不顾及自己尊贵的形象,亲自为攻城的辽军们擂鼓助战,一度使得辽军士气大振,攻势不断加强。

不过,好在宋太祖当年没有像后世朱元璋一样大杀功臣,因此,宋军虽然倡导以文治国,但开国初年遗留下来的那股勇武善战之气依然还在,所以,即便是辽国的太后皇帝亲自呐喊助战,宋军瀛洲守将李延渥、石普依然能够组织起十分顽强的阻击,他们依据坚城,以石块大木为主,不断还击攻城的辽兵。双方经过十多天的战斗,宋军虽然死伤较多,但辽兵也损失惨重,只好心不甘情不愿的退了兵。

宋辽战争,双方其实互有胜负。(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瀛洲城下不了,咋办?萧太后和辽圣宗也是很灵活,实在下不了,咱就不下了,咱绕过去行不行?于是,辽军留下瀛洲坚城孤守在北方,大家绕城而南下,兵锋直抵天雄军城下(应该是现在的河北邯郸,就在河南濮阳上面一点点),给北宋朝廷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压力归压力,宋朝其实还有一名大将没有用,这位大将名叫李继隆,他是北宋初年赫赫有名的将领,曾在唐河之战等重要战役中展现出了优秀的军事素养。但是,宋真宗此时还真是有点怕用他,为啥呢?因为这个李继隆和当初差点毁了自己皇位的大宦官王继恩有密切关系,宋真宗手里虽然没有真凭实据,但心里多少有些膈应。

可是,时间到了1004年11月,辽兵北陈,国家危机重重,放着这样一员大将不用,实在是有点太可惜了。再加上李继隆这时候竭力请战,希望为国尽忠,为皇帝分忧的赤诚也感染到了自己,最终宋真宗任命李继隆为驾前东面排阵使,意思是要他当皇帝这个大帅的中军前锋和卫队长。

北宋无将?那李继隆是啥?狄青是啥?(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也正是宋真宗这一次不经意的人事安排,最后不但拯救了宋真宗本人,也最终奠定了宋辽两国之间的百年和平,说来也是神奇之至。


说实话,在广阔无影的华北平原,纵横驰骋的辽军是非常厉害的,加上骁勇善战的辽军士兵和智谋百出、勇猛异常的辽军统帅萧挞凛(我们耳熟能详的老令公杨业就是他擒获的),最重要的是他们还有智慧果敢、悍不畏死的萧太后亲自坐镇,有些孱弱的北宋军队说实话是很难有胜算的,即便最后凭实力获得了平局,但仗是在宋朝境内打的,破坏的也是宋朝的经济和社会,因此,这次战争对宋朝将非常不友好。

好在的是,历史上有些不太清白的宋真宗(他这功绩居然敢封禅泰山)做对了一生中最正确的一次决定,即他在澶渊之战中启用了自己之前并不信任的名将李继隆。

北宋第一权宦王继恩,差点夺了宋真宗的皇位。(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不过,万万令人想不到的是,为北宋王朝做出巨大贡献、进而争取来宋辽百年和平的人居然不是名将李继隆,而是之前名不见经传,之后也再也不见的一个大头兵,这个大头兵的名字叫张瑰(记住这个名字),原因是他悄不声儿的射出了一支箭。

史载,李继隆重新得到皇帝信任后,马不停蹄地就赶往了澶州前线,他亲率前军陈兵于澶州北城之外,背倚坚城,毁车为营,与西面的排阵使石保吉抗击辽军,大有与澶州共存亡、誓死保卫皇帝陛下的冲天豪气。

双方对战嘛,负责任的将领一般都会亲自到前线看看地形、对方阵势什么的。恰好,辽军元帅萧挞凛就是这样一位负责任的名将。

辽军名将萧挞凛,可惜死得有点太冒失了。(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公元1004年11月中下旬的某一天,辽军大元帅,萧太后和辽圣宗帐下第一名将萧挞凛来到两军阵前视察,他的勇武之气传遍了辽军阵营的每一个角落,多年征战沙场的那股子杀气直逼宋军前线,让大家禁不住地打了一个又一个寒颤。萧挞凛有些骄傲,他扬起头,凌冽的目光似乎马上就要穿越到澶州城墙之后的大宋军民身上,杀气足得要吞没每一个人。

好巧不巧的是,宋军这边也有个这样骄傲的人,不过他不是李继隆,他叫张瑰,此时是李继隆的虎威军帐下的一个大头兵,就因为吃得多、长得高、力气大、不怕死,所以被李继隆的裨将用为了床子弩发射弓手。

就在辽军主帅萧挞凛视察工作的这一天的这一个时间点上,大头兵张瑰恰好在调试自己的武器,这是一种力道十足的床子弩,弩箭比一般的箭要长要大,弩机也十分给力,一般人也拉不开,非得像张瑰这样的高大勇猛的士兵,才有力气拉开这个弩机,放出那支弩箭。

床子弩大概模样。(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就那么不经意地一瞄,张瑰突然发现敌军阵前有一个骄傲自满得十分过分的人,在那里仰着头兀自张望,丝毫不给他这个力气奇大的床子弩弓手一点面子。切!这不是找死吗?离我这么近,还敢在我的眼皮子底下嚣张,简直是不知道怎么死的,张瑰心里一阵低估,手底下一点也不含糊的摆弄起了令他骄傲的床子弩。

巨大的弩箭上了膛,绷紧的弩弦也已拉满,张瑰眯缝了一下自己的眼眸,稍稍对着敌军阵前的各个骄兵悍将瞄了瞄,唰的一下就把弩箭放了出去。势大力沉的弩箭如同暴风雨中的惊雷般带着火苗冲向了萧挞凛,噗的一声,骄傲的萧挞凛从来都没有想到,大名鼎鼎的他这个辽军主帅,最终居然会倒在一个大头兵的手里,更可恨的是,他连哼一声的机会都没有,弩箭贯穿了他的前额,辽军主帅至此身亡,连仗都还没有怎么打。


就在萧挞凛被张瑰射死的时候,宋真宗才刚刚到达澶州,你还别说,这个皇帝虽然能力不怎么样,但运气确实比较好,这不,自己刚到前线,大头兵张瑰就给他带来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辽军主帅萧挞凛阵亡了。

宋军装束,当年张瑰大概就是穿成这样。(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宋真宗那叫一个高兴啊,当时就进入了澶州南城,但是,他还是不敢去北城,哪怕辽军那边刚刚死了大将。后来还是在寇准、高琼的坚请下才慢吞吞地登上了北城城楼,并召见了城下布防的李继隆等人,霎时间,宋军士气大振,山呼万岁,震耳欲聋之声直贯天际。

再这样的情形之下,萧太后和辽圣宗可谓是遭受了南侵以来的最大创伤,大战未起,而先死大将,单论兆头都不太好啊,对方那边皇帝又亲临战场,正在兴头上,这正是此消彼长的大征兆啊。不行不行,仗是不能再打下去了,士兵们估计无心恋战了。但面子也不能不要,怎么办呢?一来二去之后,有着优势的宋军最终答应了每年交给辽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的要求,用以换取辽兵不再南侵的诺言,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一个缔结百年和平的良好合约。(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要说这辽国还真是一个重合同守信用单位,自从和宋朝订立盟约之后,果真就没有再大规模入侵南朝了,两国之间居然在大体上维持了一个难得的百年和平。而直接导致这个百年和平诞生的,居然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大头兵,想来还真是令人唏嘘。

怎么说呢?战争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最大毒瘤,没有之一,宋辽两国的百年和平正是古典时代对现代的一种良好启示,正由于有了这个百年和平,宋朝也成为了中华文明史上的又一巅峰,辽国也成为了汉化最成功的一个少数民族王朝,希望后世的人们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热爱和平、不要战争,再来一个又一个“百年之和平”。#把地球的故事讲给宇宙#

热爱和平,拒绝战争。(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弩箭   真宗   北宋   床子   宋朝   河南   太后   皇帝   大头   本文   和平   意外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