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鲁山县各乡镇街道的历史及传说

鲁山县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中西部,伏牛山东麓,北依洛阳、南临南阳、东接平顶山。鲁山县在《平顶山市各县区历史》已有介绍,这里只介绍鲁山县辖4个街道、5个镇、15个乡的历史,和名字由来。

露峰街道

2006年设立,因域内露峰山得名。据《鲁山县志》载,“鲁山坡,在县之东一十八里,平原突起山峰,为一邑之镇,故县以名。俗称露山,盖声相近之误也。”也有“时值云覆其顶,占其为雨”,故为露峰山之说。另传《封神演义》里的二郎神杨戬箭射凤凰,射掉一只翅膀,受伤的凤凰坠落鲁阳湖(古代鲁山为鲁阳湖),天长日久化石为山,渐渐浮出水面,化作山峰,得名露峰山。后来,湖水干涸,平地上便现出这座山。街道因此得名。

清代称法里。民国称新鲁镇。1948年设鲁山市。1949年设鲁山县一区。1955年置城关镇。1958年成立城关公社。1981年复称城关镇。1988年改置鲁阳镇。2006年拆分鲁阳镇为露峰等4个街道,属鲁山县。

琴台街道

2006年设立,因历史故事而得名。据《平顶山市地名集锦》载,琴台为唐代所建。传唐代元德秀(字紫芝)任鲁山县令期间,治理有方,体恤民情,想方设法减轻赋税劳役,百姓拥护,每到交粮时间,元德秀在琴台弹琴,百姓踊跃交粮,人称“琴台善政”。街道因此得名。

清代名法里。民国称时新鲁镇。1948年设鲁山市。1949年设鲁山县一区。1955年置城关镇。1958年成立城关公社。1981年复称城关镇。1988年改置鲁阳镇。2006年拆分鲁阳镇为琴台等4个街道,属鲁山县。

鲁阳街道

2006年设立,因历史故事而得名。据《鲁山地名考》载,鲁阳古为关名。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传战国时楚之鲁阳公与韩战至日暮,曾挥戈拨回太阳于此地。汉改为关,故名鲁阳关。街道因此得名。

清代名法里。民国时称新鲁镇。1948年设鲁山市。1949年设鲁山县一区。1955年置城关镇。1958年成立城关公社。1981年改称城关镇。1988年改置鲁阳镇。2006年拆分鲁阳镇为鲁阳等4个街道,属鲁山县。

汇源街道

2006年设立,因处河流交汇处而得名。数条河流交汇于此,取“财源汇集”之意命名。街道因此得名。

清代名法里。民国时称新鲁镇。1948年置鲁山市。1949年置鲁山县一区。1955年置城关镇。1958年成立城关公社。1981年公社废,称城关镇。1988年改称鲁阳镇。2006年拆分鲁阳镇为汇源街道等4个街道,属鲁山县。

下汤镇

因镇政府驻下汤而得名。《水经注·滍水》载:温泉水“出北山阜,七源奇发,炎热特甚。阚骃曰:县有汤水可以疗疾”。因县境西部的沙河两岸有3处温泉,古时温泉称汤,此处温泉在下游,得名下汤。

明嘉靖年间属庆云乡。清嘉庆年间分属庆里和盈里。1912年为西区、四区、下汤镇。1949年称下汤区(七区)。1958年区废,成立下汤公社。1961年公社改为区。1969年复设下汤公社。1983年改乡,属鲁山县。1989年改置下汤镇。

梁洼镇

1986年置,因镇政府驻梁洼西街而得名。村中梁姓居多,又处洼地,故名。

明嘉靖年间属琴台乡。清嘉庆年间属宁里。1943年属鲁北乡。1949年属鲁山县第二区(三街区)。1956年设梁洼中心乡。1958年属辛集公社。1961年分属辛集区梁洼公社及鹁鸽吴公社。1969年梁洼、鹁鸽吴公社并成立梁洼公社,直属县。1983年改设梁洼乡,属鲁山县。1986年改置梁洼镇。

张官营镇

因镇政府驻张官营而得名。据《鲁山地名志》载,寨为黄氏建,始名黄家寨。明代在此军屯,兵营首领姓张,故名张官营。

明嘉靖年间属大宁乡。清嘉庆年间分属简里和遵里。1932年属汝州第十区。1945年为张官营镇,属鲁山县。1947年属叶县。1948年为三区,复属鲁山县。1949年改称第九区。1950年称张官营区。1958年区废,为张官营公社。1961年公社改区。1969年为张官营公社。1983年改设张官营乡,属鲁山县。1989年改置张官营镇。

张良镇

因镇政府驻张良得名。据《鲁山地名志》载,古称张良店,后改留侯镇。亦称张良寨、张良镇、张良街。简称张街、张良。

明嘉靖年间属大宁乡。清嘉庆年间分属易里与遵里。民国末为张良镇。1947年划归鲁南县。1949年鲁南县废,设鲁山县第三区。1956年区废,分设2个中心乡。1958年中心乡废,置张良公社。1961年复张良区。1969年区废,复张良公社。1983年改设张良乡,属鲁山县。1986年改置张良镇。

尧山镇

2000年置镇,因境内尧山得名。因尧孙刘累为祭祖立尧祠而得名。《左传》称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又使求之,惧而迁於鲁县”,被称为“御龙氏”。

明嘉靖年间年属庆云乡。清嘉庆年间属盈里。1943年属鲁西乡。1948年属伊鲁嵩县。1949年属鲁山县。1958年属赵村公社。1961年分属赵村区二郎庙、大庄公社。1969年两公社合并为二郎庙公社,直属鲁山县。1983年底改设二郎庙乡。2000年撤乡置尧山镇。

赵村乡

2014年置,因镇政府驻赵村得名。据《鲁山地名志》载,曾名赵家村,简称赵村,亦称赵村街。

明嘉靖年间属庆云乡。清嘉庆年间属盈里。1912年先后为五区、赵村镇、鲁西乡。1947年属伊鲁嵩县赵村区。1949年称赵村区。1958年成立赵村公社。1961年改区。1969年复设公社。1983年改设赵村乡,属鲁山县。2014年改置赵村镇。

四棵树乡

1983年设立,因境内古树得名。据《鲁山地名志》载,古有四颗大树得名。亦称四棵树街。

明嘉靖年间属庆云乡。清嘉庆年间属盈里。1943年属下汤镇。1949年属第七区(下汤区)。1958年属下汤公社。1969年成立四棵树公社,直属县。1983年设立四棵树乡,属鲁山县。

团城乡

2006年设立,因境内有团城山而得名。清道光《鲁山县志》曰:“团城山有大团城小团城”,故名。

明嘉靖年间属大宁乡。清嘉庆年间属阜里。民国末为金鸡乡。1949年属下汤镇。1958年属下汤公社。1961年置鸡冢公社,属下汤区。1969年鸡冢公社直属县。1983年改设称鸡冢乡,属鲁山县。2006年更名团城乡。

熊背乡

1956年设立,因乡政府驻熊背而得名。熊背地名含义有二:一 据《鲁山地名志》载,古时店铺设在路旁山岗上,其岗如伏熊之背,始名熊背店,易名熊背街,简称熊背。另说王莽追刘秀经此马鞍脱落,王莽以为不吉,重新置备马鞍,故名重备,后以谐音称为熊背。

明嘉靖年间属大宁乡。清嘉庆年间属阜里。民国末属鲁南乡。1949年属沙南县三区,后为鲁山县六区。1956年属瀼河区,设交口、熊背2乡。1958年属瀼河公社。1961年属瀼河区。1969年成立熊背公社,直属县。1983年改设熊背乡,属鲁山县。

瀼河乡

1983年设立,因境内瀼河得名。据《鲁山县志》载,唐元次山举家南奔就居江西九江瑞昌之瀼溪。后人追念元次山改鲁阳关水为瀼水,亦称瀼河。

明嘉靖年间属大宁乡。清嘉庆年间除石佛寺、马圪垱、余流属物里外,余属阜里。民国末属鲁南乡。1949年属沙南县三区,后仍为鲁山县六区。1956年区废,设婆娑、瀼河2中心乡。1958年中心乡废,成立瀼河公社。1961年改称瀼河区。1969年属瀼河公社,后2公社并为熊背公社。1983年改设瀼河乡,属鲁山县。

瓦屋乡

2014年置,因镇政府驻瓦屋得名。据《鲁山地名志》载,古有张姓在此建瓦屋得名。曾名瓦屋街。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属庆云乡太平保。清嘉庆元年(1796)属盈里。1943年属四维乡。1949年属第四区(瓦屋)。1956年设瓦屋区。1958年成立瓦屋公社。1961年公社改为区。1969年瓦屋、马老庄公社并,仍名瓦屋公社,直属县。1983年改设瓦屋乡,属鲁山县。2014年改置瓦屋镇。

观音寺乡

1983年设立,因境内寺院得名。古有观音寺明志载:“观音寺在太平保,去县西北五十里。凡往来伊鲁者无不住宿注目焉”,故名。

明嘉靖年间属庆云乡太平堡。清嘉庆年间属盈里。1943年属耿集镇。1949年分属第四区(瓦屋)、第八区(董村)。1956年属石头坡中心乡。1958年属瓦屋公社。1961年分属瓦屋区石坡头、岳村公社。1969年两社合并成立石坡头公社,直属县。1980年更名观音寺公社。1983年改设观音寺乡,属鲁山县。

昭平台库区乡

背孜乡1983年设立,地处山区,乡境环绕昭平台水库分布,故名。据《鲁山县地名考》载,境内有招兵台山。传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地筑台招兵。取谐音“昭平”雅化命名水库。

1980年称昭平台库区公社。1983改设昭平台库区乡,属鲁山县。

仓头乡

1983年设立,因乡政府驻上仓头而得名。据《鲁山地名考》载,上仓头、下仓头两村(统称仓头)呈南北向布局,主村东西两侧皆为小河环绕,聚落恰处丘陵之顶,站在高山俯视,形似一只舟船,其村位于“船仓”处,房舍散列在船形地带之南北两头,故名仓头。

元至正九年(1349)属鲁山县白象保。明嘉靖三年(1552)属庆云乡太平保。清乾隆、嘉庆年间分属仓头镇和盈里。1943年属四维乡。1949年属第八区董村。1956年设仓头中心乡。1958年属董村公社。1961年属董村区。1969年成立仓头公社,直属县。1983年底改设仓头乡,属鲁山县。

董周乡

1983年设立,乡政府原驻董村,后迁周庄,取两地首字得名。

据《鲁山地名志》载,明初此地有两村,相距150多米。北边董姓居住得名董村,南边周姓建村得名周庄。后随乡政府驻地迁移渐称今名。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属庆云乡,分属十里保、太平保。清嘉庆元年(1796)分属法里、庆里。1943年属耿集镇。1948年秋设鲁山县第八区。1956年废区,分设董村、仓头、康庄3中心乡。1958年成立董村公社。1961年复董村区。1969年复董村公社。1982年更名董周公社。1983年改设董周乡,属鲁山县。

张店乡

1983年设立,因乡政府原驻张店而得名。据《鲁山地名志》载,古时张姓在此设骡马店得名张家店,后易名张店。

明嘉靖三年(1552)分属琴台、大宁、永安乡。清嘉庆元年(1796)分属法、宁、盈、良里。1943年分属新鲁镇(城关)、民乐乡(辛集)、鲁北乡(梁洼)、四维乡(仓头)。1949年分属二区(三街)、十区(白象店)。1956年分属宗庄、仓头、程村中心乡。1958年成立张店公社。1961年改设张店区。1969年复为张店公社。1983年改设张店乡,属鲁山县。

辛集乡

1983年设立,因乡政府驻辛集而得名。据《鲁山地名志》载,明末清初,有集市从漫流村迁至后店村,遂称新集。后因辛姓人士管理集务易名辛集。

明嘉靖年间属永安乡。清嘉庆年间分属宁里和良里。1932年属第六区。1943年属民乐乡。1948年属第二区(三街)。1954年属二区(程村)。1956年分属辛集、程村中心乡。1958年成立辛集公社。1961年设辛集区。1969年改称辛集公社。1983年改设辛集乡,属鲁山县。

磙子营乡

1983年设立,因乡政府驻磙子营得名。据《鲁山地名志》载,始名“四十五里”薛店街,后演变为磙子营。含义有三说:一说稔军首领中俩兄弟安营于此,取名昆子营,讹为磙子营。二说稔军女首领身怀有孕,于此滚鞍下马安营,随生一子,取名磙子营。三说泥河河床原在此处,后河床改道,谓之“河滚了”,故军屯于此,名磙子营。

明嘉靖年间属大宁乡。清嘉庆年间分属易里、遵里与简里。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直属汝州。1947年属鲁山。1947年属鲁南县,同年秋鲁南县废,复属鲁山三区(张良),后由三区与九区(张官营)之间划出110个自然村设十二区,称杨村区。1956年析为杨村、韩信2中心乡。1958年并为杨村公社。1961年改为杨村区。1969年仍为杨村公社。1980年杨村公社改为磙子营公社。1983年改设磙子营乡,属鲁山县。

马楼乡

1983年设立,因乡政府驻马楼而得名。据《鲁山地名志》载,马姓建楼,得名马家楼,简称马楼。

明嘉靖年间属大宁乡。清嘉庆年间分属良里、遵里、易里和物里。民国末为中正乡。1949年分属三区(张良)和六区(瀼河)。1956年区废,改称马楼中心乡。1958年成立马楼公社。1961年复马楼区。1969年复马楼公社。1983年改设马楼乡,属鲁山县。

背孜乡

因乡政府驻背孜而得名。据《鲁山地名志》载,明嘉靖前,村西南有古城,名北子店,后因疫病人绝城毁。清初山西洪洞县移民,在古城背面东北洼地建村,把北子店雅化为背孜店,简称背孜,亦称背孜街。

明嘉靖年间属庆云乡太平堡。清嘉庆间年属盈里。1943年属四维乡。1949年属第四区(瓦屋)。1956年属瓦屋区背孜、二道岗乡。1958年属瓦屋公社。1962年称瓦屋区背孜公社。1969年成立背孜公社,直属县。1983年改设背孜乡,属鲁山县。

#平顶山新农人#​#平顶山头条#​#平顶山身边事#​#咱鲁山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鲁山县   鲁山   庆云   辛集   平顶山   官营   瓦屋   年成   地名   公社   年间   街道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