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原子弹之父”钱三强的夫人,被尊称先生,成就不亚于丈夫

“我要为中国造大炮!”1936年,一个恬静优雅的江南女子,在清华园里说出了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

她叫何慧泽,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的夫人,然而,她在丈夫强大的光辉下,倔强地创造出一番属于自己的成就。

她是中国科学院第一女院士、中国第一代核物理学家,还被国外学者尊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这样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会有多么优秀呢?

01

1914年3月,何泽慧出生在山西的一个“翰林世家”,据传清朝300年间,何家共出过近百名进士举人,当地流传有“无何不开科”的美名,是妥妥的祖传学霸呀。

何泽慧的父亲祖上非常富裕,著名的“苏州园”就曾是何家的私宅,其父何澄曾东渡日本留学,归国后追随过孙中山,是孙中山同盟会最早的会员之一。

他曾表示“我的儿女都是优秀的人,长大后都是要报效祖国的。”

何泽慧母亲一家也是科举世家,母亲王季山是物理学翻译家,外祖父王颂蔚是清朝进士、蔡元培的恩师、苏州三大才子之一,外祖母谢长达是晚清著名女权主义者、教育家。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出来的何泽慧,自幼就聪慧机灵,果敢有主见。

何慧泽的小学、中学都在外祖母创办的“振华女校”学习,由于学校深受“科学治国”的思想影响,所以创办的课程也多以理科和外语为主。

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何泽慧从小便对物理这类现代学科有极大的兴趣。

1932年何泽慧准备考学,立志要考物理专业为国效力,但那时考学本就不易,更何况是女生。她的父亲调侃她,考得上就去上大学,考不上就回来当丫鬟。

这句话狠狠刺激到了何泽慧,不服输的她凭借自身的聪慧加上刻苦努力,最终以“女状元”的身份被清华物理系录取。

正当她走入校园,踌躇满志地规划着自己的大学生活时,现实却给了她重重的一击,他们接到学校通知,物理系的女生都必须转专业。

原来,当时清华物理系系主任认为,物理研究工作过于艰苦,不适合女生学习。绝大多数女生在学校与家长的劝说下都动摇了,唯有何泽慧不改初心,态度坚决。

“你越不要我来,我偏要来,你们不让我念,我偏念!”直率的何泽慧冲到主任办公室,据理力争,最终在她的争取之下,如愿留在了清华物理系。

四年后,全系只有10个同学顺利毕业,而何泽慧就是其中之一,并且是以全班最高分的成绩毕业,而排名第二的就是她未来的丈夫钱三强。

02

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何泽慧又因为女性身份被南京兵工署拒绝。她意识到,国内对女性身份有所芥蒂,无法施展抱负,于是决定出国留学。

她想着,南京兵工署不要我,我就去找德国专家学! 一心想要学习造大炮的何泽慧盯上了德国物理学家克兰茨。

克兰茨是德国弹道学的权威军事专家,实力超群,曾经到南京兵工署当过顾问。

1936年9月,不服输的何泽慧背上行囊,梳着两个小麻花辫,坐着火车只身前往德国,开启了漫长又艰辛的学习之路。

可是,因为她是女生,是中国人,到了德国后,何慧泽再次被拒绝,她只得鼓起勇气跑到教授面前,大声与他理论:“你不惜得罪日本来中国当顾问,现在为何不能收下我这个学生呢?”。

几番争论下来,何泽慧成功说服了克兰茨,成为该校物理系第一位外国学生,也是弹道专业第一位女学生。

1940年,何泽慧成功毕业并取得了博士学位,学业有成的何泽慧第一时间就想回到祖国,为国效力,奈何因欧洲战事爆发,德国封锁边境,何泽慧被迫留在德国工作。

起初,何泽慧是在柏林西门子弱电流实验室工作,直到1943年,由于战乱她来到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师从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伯恩教授,由原来的导弹学改为原子核物理实验研究。

所谓隔行如隔山,但是何泽慧硬是不服输,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迅速适应了新的领域。

她通过敏锐观察、严谨探索,首次成功观测到正负电子的碰撞现象,这一发现被英国《自然》杂志称之为“科学珍闻”,她渐渐开始在这个领域展现自己的价值。

03

1943年,德法恢复通信,何泽慧与同在法国留学的同学钱三强取得联系,希望能通过他向家中的父母问好报平安。

也就是因为这一封信,成就了一段美好婚姻。从此以后,两位身处异乡的年轻人开始了频繁的通信,从家长里短到学术交流,从儿女情长到家国情怀,两个优秀的人隔着书信互相传递着自己的感情。

终于,两年后,钱三强鼓起勇气写下了25字内的求婚信,“经过长期通信,我向你提出结婚请求,如能同意,请回信”。

收到信的何慧泽没有丝毫犹豫,因为这两年在和钱三强的书信交流中,她早已深深地爱上了这个男人,两人早已心意相通。

随即她回信到:“感谢你的爱情,我将永远对你忠诚,等我们见面后一同回国”。

1946年春天,自信果敢的何泽慧毅然辞去了德国的工作,奔赴法国,与钱三强在巴黎中国驻法大使馆注册结婚,并举办了简易的婚礼,很多科学界大人物都赶来参加,其中就有极少参加社交的居里夫妇。

来到法国的何泽慧与丈夫钱三强一起,在居里夫人的法兰洗学院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工作,为了能够更快学成归国,夫妻俩可谓是废寝忘食,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其他时间都在实验室度过。

“你快来看,铀裂变了”, 1946年 11月,在一次实验中,何泽慧与钱三强发现了铀的三分裂。

同年,何泽慧又独立发现了铀的四分裂现象,这个发现对物理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巨大反响。因为这一发现,何泽慧被西方科学家尊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1947年初,钱三强和何泽慧还获得了一项殊荣:法国科学院首次将“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颁发给了他们两位中国科学家。

虽然,何泽慧在法国拥有了美满的家庭,还有着巨大的事业成就,但是这些都没有带给她归属感,她始终牵挂着祖国。

04

1948年夏天,何泽慧与钱三强不顾居里夫人的挽留和高薪的诱惑,毅然决定回国。


要知道当时法国科技先进,与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国相比,好的不是一星半点,如果他们现在选择回中国,基本是放弃自己所有的成就。

然而心意已决的两人并没有犹豫,他们告别恩师,精简行囊,带着孩子,回到了祖国。

刚踏上祖国的土地上,何泽慧的心情难以言喻,12年的留学生涯,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她迫不及待地要投入到祖国建设之中。。

可是,那个时候新中国原子核事业几乎是空白,加上国家刚从抗战中摆脱出来,资金短缺,不仅没有正经的实验室,连实验仪器都没有。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何泽慧没有被困难吓倒。没有实验室,他们就搭建实验室,没有器材,就自己去旧货市场淘元件制作,就这样,在何泽慧和钱三强的努力下,属于中国的原子核实验室建成了。

其实,他们早知道国内的情形,可他们认为,回来并不是享受的,而是来吃苦的。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与研究,克服多重困难,何泽慧终于在1956年制成了主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核乳胶,建立了我国核试验技术的基础。

1958年,敢闯敢作的何泽慧再次独挑大梁,担任中国科学院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深入进行中子物理和裂变物理的研究,为此领域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使中国中子领域快速达到了当时的国际水平,成功追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何泽慧从不追求华而不实的东西,她总是扎根在具体的工作中,带领团队亲自上手实操,在她的影响和带领下,一大批学习中国原子核科学事业的年轻人快速成长起来,成为国家科学的骨干力量。

为了提高我国科学的研究水平,她倡导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并且亲自带头实践。在她的号召和带领下,中国的原子核事业快速进步,

她培养出了我国多个博士,科学家,专业涉及气球工程、空间高能天体物理等,大家都亲切的尊称她为“何泽慧先生”。

05

何泽慧先生在工作上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然而,在生活中却很随和,衣服缝缝补补,家中的物件也基本都是老古董了。

就连何泽慧先生的女儿也曾表示:“母亲在生活上是没有什么要求的普通老太太。”

何泽慧先生一生质朴,出生豪门的她没有娇奢跋扈,有的只有不服输的精神,以及为国效力的情怀。

面对一次次挫折和偏见,她用坚忍不拔的精神去抵抗,与不公平作斗争,越挫越勇,最终收获了完美的爱情和高尚的事业。

有人说:如果何泽慧夫妇不回国,她在国外的成就会更大,生活会更幸福,因为回国,她才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

对此,何泽慧的丈夫钱三强曾说:“虽然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

是的,爱国是一种深埋于血脉的情怀,更是不计个人荣辱与得失的行动。让我们致敬这位为国奉献一生的老一辈科学家。

作者:钰deidei

编辑:江陵

参考资料 :

1、《中国杰出的女核物理学家——何泽慧》作者:侯新杰 邵梦迎,《物理教师》2018年8月5号

2、《七位早期女物理学家留学活动分析》作者:尹晓东周金蕊,《大学物理》2017年9月15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居里夫人   核物理   原子核   物理系   法国   德国   原子弹   中国   夫人   祖国   实验室   丈夫   成就   物理   钱三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