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僰溪到白溪-僰人区一个硕果仅存的地名

我一直坚持认为,地名可以佐证历史,于是便有了今天我们这个话题《从僰溪到白溪一—僰人区一个硕果仅存的地名》。

关于僰人,一般都认为历史上的僰人居住在宜宾一带,即古代所谓僰道,但是,有几个人知道重庆历史上也曾经有僰人居住区,证明僰人曾在重庆居住,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历史上的綦江与江津一连串的地名:僰溪、僰水、僰溪口、僰溪乡、僰溪城、僰州等,最关键的是,偌大的一个僰人聚居区,还有一个活着的由僰溪改名而来的白溪——江津区支坪街道白溪社区。

僰,字典读bó,江津、綦江的人读音近"白”,中国古代四川、贵州、云南的少数民族。我知道僰溪(綦江河),是从僰溪口开始的,这里是綦江河汇入长江的入江口。綦江河,历史上曾被称作綦江、夜郎溪、僰溪、南江等,是长江的一级支流,最新有报告称其发源于綦江区石壕镇万隆村大垭口老鹰岩,到江津区仁沱镇顺江村汇入长江,全长234.7公里。这个汇入点大致就在成渝铁路铜罐驿火车站的江对面。原本以为,綦江河汇入长江的入江处就是僰溪口,结果被有识之士纠正了一下。他说,僰溪口,在綦江河汇入长江点的里面(南边)15里处——这里是笋溪河汇入綦江河的地方。他说我听,不敢争论,因为他是江津人,后来我发现他错了。清代《江津县志》说:“僰溪口,自溪口溯流十五里曰仁沱场,相传昔汉武帝通西南夷节使唐蒙取道于此,至今渡江遗迹尚在。”人家说的是仁沱场溯流十五里,不是说僰溪口溯流十五里。今天这里叫白溪社区,小地名叫洋满嘴,她曾经是白溪公社的所在地,现在属江津支坪街道。

《江津县志》“僰溪口”词条局部

今日的僰人后裔(作者选自于互联网)

历史上,僰溪口是一个光照四方的名字。南齐永明五年(487年),巴郡将首县江州县迁至僰溪口。也有人说是在这里新置江州县,而将曾经的巴郡首县更名为垫江县。江州县是江津有独立建置的开始。僰溪囗,具有较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北周闵帝元年(557年)曾在此设置七门郡——北周《周地图记》说:七门郡置在僰口,今之七门滩也。(这个僰口,是广义的僰溪口)这七门郡非常特别,只辖江阳(由江州改名而来)一县,很显然是要她为朝廷守好”僰溪道”的大门。僰溪口,濒临长江,关键是沿着綦江河可以进入贵州,甚至云南的重要通道——也就是进入少数民族地区的通道口,历史上著名的僰溪道北起点就在这里。“自江津县南循僰溪水路至南州二百三十里。”(《元和志》卷33)说的就是这里。唐朝诗人张籍有诗怨恨僰溪道:“江连恶溪路,山绕夜郎城。”(《送蛮客》)这路是流放之路、贬谪之路。有人猜想,唐朝的李白流放夜郎,就是从僰溪口出发的。

今日僰溪口:左为綦江,右为长江(作者选自于互联网)

历史上,记录綦江、江津以僰为地名、江(溪)名、州名、乡名的文献,完全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下面引用资料中的南州、南川县、南平军、丹溪县、三溪县、隆阳县都是历史上綦江境内的建置,引用时就不一一说明了:

《寰宇记》卷122南川县条说:“僰溪水,南自废丹溪县来,北流经县东南四十步,又北入渝州江津县界”。《舆地纪胜》卷180南平军条说:僰溪”夜郎溪从夜郎境来,至军城,过旧三溪县入江津县,以至北合大江,皆谓之僰溪也”。(见图4)綦江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溪县,这三溪中有一条就是僰溪。三溪县,唐贞观五年(631年)设置,治所在今天綦江区东南的三江镇。"县地有僰溪、东溪、葛溪,三溪水合流,因以为名。其县理城俗名石城,甚高险”(《太平寰宇记》)。三溪县当时属南州,北宋初被废掉了。历史上还曾在綦江设置过僰州。《新唐书·地理志》载:”南州,南川郡下,武德二年开南蛮置。三年,更名僰州。四年,复故名。”《四川历史辞典》也说:“南州,..….唐武德二年(619)置,治隆阳县(今綦江县綦江北岸),三年(620)改为僰州,四年(621)复为南州。……辖境相当今綦江县地。宋皇佑五年(1053)废.”

綦江城边的綦江河(作者选自于互联网)

据说在今白溪社区那个地方,历史上曾设过僰溪乡:“真武场綦河下与笋溪河交汇处洋满咀,又名僰溪乡,所以古代津邑之地属僰地,津邑之人属僰人。”(庞国翔《江津往事2》)后世的僰溪公社、僰溪乡、今天的白溪社区就在这里。

说綦江、江津历史上有僰人居住,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举证。

綦江有一条支流叫蒲河,唐朝时叫葛溪。学者们考证后认为:这个"葛”,是“葛僚(仡僚、仡佬)”的省称,当然,也可以看作是葛僚溪的省称,后来葛溪改称濮河。这条河也就成了串连历史的线索,河名说明葛溪边曾经住过葛僚(僚)人,也住过濮人。再后来,由于濮人居住的年代太过久远,当地人已经不明白pú为何意,于是便记录作蒲河。

专家们认为:濮人就是僰人,濮人也是葛僚(僚)人。应骥认为“僰既是濮”(《僰氐羌源流考》),谢远章、王国章也这么认为:“河冠‘濮'名,说明昔日当地的居民是濮人,亦即棘人,亦即僚人。”(《从南平僚论僚人与壯傣老泰諸族的族属渊源》)

重庆曾有僰人居住,不仅綦江、江津有记载,涪陵也有记载。“据《涪陵县续志》载其境内汇入乌江的大溪河上,宋代有'僰人桥’,大溪又名白水,当为僰水之讹。‘僰'与‘濮'音同,居住在川南的僰族,实际上就是濮族,这一点渐为学术界多数人接受。”(杨明《古代巴蜀云贵高原的濮、僚、越人》)。

还有学者说,綦江洋渡(杨渡)河的“yáng",其实是佯黄人之“佯”。历史上他们倍受歧视,被写作”犭羊獚”,说他们是“苗类”(《诸苗考》),今天有专家认为,他们也是僚人的一种,主要生活在贵州。綦江的“马车僚遗址”的主人马车僚就是佯黄人。“贵州佯黄人是贵州的土著民族,是远古时古越人的一支——僚人的后裔。”(孟学华、刘世彬《贵州毛南族(佯黄人)族源考》)洋渡河起源于贵州习水,在赶水汇入松坎河(綦江河上段),因此,历史上的綦江上段也应该是佯黄人活动的重要区域。

时间来到了今天,僚人的历史就不只是记录了。2018年,綦江公布了新增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6个,其中有关僚人的遗址竟然多达5处:马车僚遗址、藻渡河南平僚遗址、大僚坝遗址、僚人谷遗址、僚王墓遗址等等。这是官方的认定,应该是比较严谨的了。

“僰溪”一名一直活着、一直被使用着,渡过了新旧社会的交替时刻,甚至渡过了文革,然而到了1978年,它却被人为地消灭了。《四川省江津县地名录》在介绍白溪公社概况时说:“白溪公社位于县境东北部,驻地洋满嘴,距县城30公里。白溪本名僰溪,据传,该地为少数民族——僰族居住地,故名。……解放前后均为棘溪乡.....1978年因棘字难写难认,改为现名。“多可惜呀!一个古老的地名,延续着一方文脉,它已经躲过了那么多场劫难,何苦要把它改了呢!好在宜宾那边还没有嫌弃僰字难写难认,仍然保留着好多含有僰字的地名,这也算是焚字之幸吧!

曾经的僰溪公社、今日之白溪社区所在地(卫星地图)

时光的马蹄嘚嘚地远去了,僰人、葛僚人、僚人都已经定格在线装书的字里行间,但历史的回声一直未能停息。清朝诗人张问安泊舟江津,他把僰溪囗当作江津的地标来写,写出了历史的沧桑感,也写出了人们对历史的怀念:

松林飒寒声,水绕僰溪口。

原草绿已姜,孤城带沙阜。

缆系灯明时,潮生人定后。

山月方悄然,东风变堤柳。

张问安《泊江津》然而,同样是这条溪河,在明朝大才子、江津人江渊的笔下,却满是柔情,满是浓浓的乡情:

僰溪遥合大江流,浩荡烟波送白鸥。

暮雨半囊移浦内,夕阳一线挂滩头。

鱼穿柳絮好活酒,竿拨桃花懒系舟。

圣代只今召隐逸,何劳频下饵文钩?

江渊《南江寓钓》记住某些地名,就记住了某一段历史;记住了某一段历史,也就记住了乡愁。人为什么要怀旧?为什么总想去看看祖先或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又或者是去吃一吃曾经吃过的美食,这一切,如果一定要归纳为一句话,那就是:我们都想去看一看,乡愁老了没有?乡愁长了胡子没有?



文章作者:姜孝德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北区文化馆(退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地名   江津   綦江   南川   南平   硕果仅存   长江   贵州   人居   遗址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