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亡于财政,浅谈清朝为了避免重蹈明末覆辙,开始增收节支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封建王朝的更迭,这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常见的社会现象。每一个统治王朝灭亡之后,都会有新的王朝诞生和发展。

而前一个王朝为什么会灭亡,则成为了新诞生的王朝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所以会执着于这个方面,是因为他们不想重蹈前人的覆辙,更不想因为同样的原因而丧失生机。

比如说,明朝是亡于财政危机的,那么清朝皇帝就会注意开源节流,避免同样的财政危机出现在清朝的朝堂之上。

为了这个目的,清朝的皇帝采用了怎样的举措?这些举措最终能够实现预设的效果吗?一起来了解一下明清时期的财政状况。

财政危机,无法解决

明朝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有人说,这个朝代从一个破碗开始,又从一个绳子里结束。

破碗,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当年乞讨使用的那个碗。而绳子,指的则是崇祯皇帝上吊自尽时的那根绳子。

朱元璋实在是一位非常特殊的开国皇帝,他是真正的草根皇帝,从社会最底层一点点爬上去。他当过乞丐,做过和尚,也有过差点被饿死和冻死的经历。如果不是最后参加起义军,他可能早已不在人世。

或许是因为真正吃过苦头,所以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之后,非常关心底层百姓的生活状况。同时,他也对国库的财政情况非常看重。他需要把钱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才能有治国的安全感。

在朱元璋在任期间,他是非常强调节俭的国家风气的。过去一些不必要的皇室开销,朱元璋都是能省则省。他也不像其他皇帝一样沉迷于享乐,而是真正为明朝后续的发展奠定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

可朱元璋是这样,并不意味着他的子孙后代都是这样。他是吃过苦头的人,可他的儿孙从小就是贵族家庭中长大,没有吃过那些食不果腹的苦,自然也不会再延续他节俭的统治风气。

不管是朱允炆还是朱棣,他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昏君,但是他们在位期间,国家的财政支出都扩大了不少。

不仅如此,随着明朝国力的逐渐稳定,皇帝手底下的文武百官也开始了贪污腐败的路途。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官僚体系当中,每一位官员手里面都会有自己的门路,要想做成事,其他人少不得要在疏通门路方面下功夫。

因此,原本那些好好地藏在国库当中的金银财宝,在不知不觉之间就流入了这些官员私人的口袋。

明朝曾经权倾一时的首辅严嵩,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吧。虽然明朝没了宰相,但这位内阁首辅的权力就相当于宰相,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不少天子门生,最终都得通过严嵩才能够得见天子的真容。他们要想做成任何事情,都必须先孝敬严嵩。

而面对底下人的收受贿赂的行为,严嵩本人当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一向秉持着“水至清则无鱼”的态度,把朝廷的浑水搅得越来越浑。

严嵩只是明朝贪官污吏当中的一个典型,实际上,明朝末年,更多的贪官污吏都逐渐浮出了水面。他们在朝廷当中的根基实在是太深,久居上位的皇帝即使是有心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也根本无从下手。

久而久之,明朝的财政问题一片混乱。皇帝自己作为国家和朝廷的主人,对财政情况都说不上一清二楚。他唯一确信的是,国库可用的钱越来越少了。

明朝末年,货币迎来了大规模地贬值。纸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其承载的价值一跌再跌。朝廷在一些官方经营渠道中进行流通的货币,甚至都不再采用纸币。而老百姓握在手中的纸币,更是没了什么用处。

财政危机引发了巨大的政治危机,明朝自身的社会统治也是岌岌可危。最后崇祯皇帝用一根绳子结束了生命,很难不说,这与明朝的财政危机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清朝作为明朝之后的一个新的王朝,当然得以明朝的各种情况为借鉴。他们在看到明朝末年巨大的朝廷财政危机之后,便有意识地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出现。

节省开支,扩充国库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可谓是把财政二字刻在了自己的脑门之上。有人说,康熙皇帝是一位十分节俭的皇帝。按照他本人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来说,这个评价确实还挺合适。

康熙皇帝在个人统治期间,撤销了很多朝廷不必要的开支。

从他个人的私生活上来说,他在后宫之中缩减宫女和太监的数量,甚至还在选拔秀女时尽可能地减少数量。之所以要控制后宫当中的人数,就是为了控制庞大的人口背后的财政支出。

另外,对于后宫当中的各位妃嫔,康熙皇帝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他明确表示过,在国家财政紧张的时期,各位妃嫔应当做好表率,不可奢侈浪费,不可增加不必要的开销,更不可以后宫的权利向前朝施压,增加国家的财政支出。

这是康熙皇帝的底线,一旦有人触及,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从国家整体统治情况来说,康熙皇帝当然也采取了节省开支的种种举措。首先他要做的,就是裁撤许多不必要的官员。

朝廷当中官员过多,每一个官员都没有干实事,没有做出具体的价值,但是每个月却会领到一笔不菲的俸禄。这种情况俗称冗官,对于朝廷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压力。

康熙皇帝非常清楚,明朝末年就是因为冗官的现象无法得到彻底解决,朝廷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财政危机。所以他要在统治尚且还稳固时,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缩减了官员的数量之后,朝廷相对应的开销便会降低许多。而更多的工作会摊到不同官员的头上,大家的工作效率自然也会提升。这种转变,对于国家整体来说是有利的。

总而言之,康熙皇帝与他的智囊团商量着,把所有能够节省开支的举措全部都用上了。在他的有力统治之下,康熙王朝的国库确实在不断扩充当中。清朝的财政实力,也确实在进一步扩大。

不过,他所做的仅仅是节流而已。他的儿子雍正皇帝,不仅延续了他的节流风格,还把开源也做了起来。

具体来说,雍正皇帝在社会上增加了税收的类目。他的税收并不针对底层穷苦百姓,而是针对各级的地方官员。当然,地方官员必然会借此机会剥削百姓,可这就不是雍正皇帝当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了。

他采用增加税收的方式,将不少官员兜里的钱都弄到了国库当中。不仅如此,他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养廉银的类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朝廷贪污腐败的现象。

雍正皇帝的执政风格是相当严厉的,所以在他的统治之下,朝廷的不正之风收敛了很多。而在大家有意识的规避之下,传承自康熙的财政实力,在这一时期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只可惜,雍正皇帝给自己找了个败家子当继任者。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前期自然是做到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可是后期,他却将骄奢淫逸发挥到了极致。

不管是扩充后宫还是下江南,我们都能看出,乾隆皇帝是一个非常懂得享受的人。而享受是需要支出的,所以那段时间,清朝的财政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缩减。

更关键的是,乾隆皇帝统治时期,清朝还出了个巨大的贪官,和珅。

解决贪官,未起作用

和珅的名字不仅在清朝历史上响当当,在中国整个封建王朝的历史上都是拥有极大影响力的。他是个有名的贪官,而且是位富可敌国的贪官。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和珅的贪污发生在各项政治事件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大规模狩猎活动,每一年的科举考试,每一年的官员总结,这些例行的大事,都是和珅捞钱的好机会。

负责狩猎活动的工作人员,得想办法疏通和珅手中的人脉,让他赚点儿大钱,这样自己才能赚点儿小钱。

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也会第一时间想到来孝敬和珅。至于官员总结,那些官员私下里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都会以贿赂和珅的方式来进行遮掩。

若不是乾隆皇帝驾崩,和珅此人只怕还会继续窃取国库的财富。后来嘉庆皇帝上位之后,忍无可忍,终于将和珅这位贪官给解决掉了。

不过,这并不能改变什么。从乾隆中后期开始,清朝就一直在走下坡路。这不仅体现在清朝的综合国力逐渐衰微,还体现在国库的财政储备量越来越小。到最后,清朝还是避无可避,走上了明朝财政危机的老路。

结语:

冗官、冗兵、冗费,各种冗杂的政治制度,都会使朝廷的财政支出一步步扩大。明朝正是因为无法解决政治制度上存在的沉疴,这才最终走向了灭亡。

而清朝前期拥有极强的生命力,在一个统治者正确的推动之下,自然能够避免类似的问题发生。

可是一个朝代的发展必定是会顺应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的,那些在封建王朝中陆陆续续出现的问题,最终还是无可避免。

参考资料:

1.《明史》

2.《清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清朝   增收节支   明朝   财政   财政危机   王朝   覆辙   明末   国库   朝廷   康熙   官员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