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对于北宋意味着什么?它是中原王朝的命门所在

“朕览史书,见晋高祖求援于契丹,遂行父事之礼,仍割地以奉之,朕每思之,不觉叹惋。”宋太宗对其宰相说道。

宋太宗惋惜的是晋高祖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中原受制于契丹,宋代夜不能寐,燕云十六州指的是哪些地方,其又为何如此重要?

收复失地,备受屈辱

燕云十六州是以如今的北京以及山西大同为中心的十六个州。包括现在的北京、天津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

宋代结束了唐朝后期割据混战的局势,但是并未做到真正的统一,因为当时的燕云十六州还处于契丹的控制之下。

宋代的皇帝也是非常着急,想要尽快收复燕云十六州,其是我国中原地带的命门

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即便统一了中原其他地区,该朝代的日子也不好过,如同宋代一般。宋代建立之后,一直受到北方契丹的威胁。

由于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以及其被北宋国防安全有很大的影响,再加之中原王朝传统的一统观念,自赵匡胤开始,北宋就希望能够收复燕云十六州。

开宝九年的时候,北宋的大臣请求其加尊号为“一统太平”。

听到群臣的请求后,宋太祖说道:“燕、晋未复,遽可谓一统太平乎?”以此为由拒绝了群臣的要求。

随后赵匡胤就一直在谋划如何收复燕云十六州,因为宋代刚刚建立,契丹的实力过于强大,赵匡胤并未与契丹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宋太宗继位之后,因失去燕云十六州的问题夜不能寐,“敌人贪婪 ,啗之以利可耳 ,割

地甚非良策 。朕每思之,不觉叹惋。”宋太宗对宰相说道,对于宋代来说,失去燕云十六州,就意味着其身边有一个猛虎,其随时可以入侵中原。为了让宋代能够千秋万代,宋代的皇帝自然希望能够尽快解决燕云十六州的问题。

然而契丹并非如此简单,宋太宗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曾发起高粱河以及岐沟关之战,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宋代并未成功,反而平添了屈辱。经此一战,宋太宗对契丹更加恐惧。

当然即便非常恐惧契丹,宋代依然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在宋代看来,只有收复了燕云十六州,才能够证明宋代实现了统一,也才能够证明宋代的实力强大了。

宋真宗时期,其依然选择收复失地,然而对于宋真宗来说,这个任务实在是太难了。宋真宗本身就没有赵匡胤的豪气,性格较为懦弱,对上强大的契丹,再加上前几位皇帝都未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太宗在气势上就弱了几分。

宋真宗本身想要主动发动战争,收回燕云十六州,但是契丹南下,使得真宗的气势与自信全无。

澶渊之盟签订起初,宋真宗逐渐变得“躺平”,不仅不关注边疆地区的防卫,还责备臣子加强守卫边疆的力量。

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宋真宗意识到该盟约对宋代的威胁,然而由于本身实力较弱,根本没有办法与契丹厮杀,宋真宗只好默默忍受契丹所带来的屈辱。

后期对契丹的畏惧以及本身的屈辱,导致收复燕云十六州成为北宋上下共同心愿。庆历增币事件发生之后,有官员向宋仁宗上书说:“愿陛下益修武备,无忘国耻。”随后又就收复失地一事提出了众多意见。

王安石也曾提醒过宋神宗勿忘国耻,虽然北宋众人都希望能够尽快收复失地,但是因为北宋重文轻武的现实因素,再加上北宋后期政治存在一定问题,收复失地的问题一直没能解决。

位置优越,兵家必争

燕云十六州的位置极为优越,历朝历代都会率先争抢此地,尤其是在割据混战的时代,掌握了此地,就等于拥有了先决条件。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我国北方也有很多少数民族,他们主要是以游牧为主。

在古代,与农耕经济相比,游牧经济有很大的劣势。

首先我国北方天气较为寒冷,冬天游牧经济发展极为缓慢。其次同样面积的土地农耕经济比游牧经济养活的人口更多。

虽然我国中原地区,到了冬天民众的粮食也会出现不足的情况,但是相较于游牧民族会好很多。

因此到了秋天的时候,北方的游牧民族就会大举进攻我中原地区,想要争抢中原百姓的粮食,以此度过寒冷的冬天。

当然少数民族也想借助这样的方式进攻中原,直入中原,以后的冬天就再也不用发愁了。

中原与少数民族的战争数不胜数,中原地区之所以能够胜少败多,主要是因为中原地区有一个天然的屏障—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整个地区东西长度大概是600公里,南北宽度为200公里,大约相当于一个朝鲜的面积。

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其内部拥有燕山和太行山两个山脉,地势较为陡峭,易守难攻。

当然为了使得燕云十六州这个天然屏障更为坚固。秦汉的时候,都在燕云十六州修筑长城,以抵抗少数民族的入侵。

对于历朝历代而言,燕云十六州简直是进可攻,退可守

如果国力强盛,想要攻打少数民族,那么可以率先在燕云十六州发起进攻,隋炀帝时期,就在涿郡修筑了临朔宫作为隋朝的行宫。

当然行宫只是一个借口,除了想要在这里游玩之外,隋炀帝还想要以此作为据点,出兵攻占北方的少数民族。

大业七年时,其曾先后三次对高句丽用兵都是以该行宫作为据点,在这里招兵买马收粮。

当然如果中原地区的某个朝代国力并非十分强盛,燕云十六州就可以以其险要的地势阻挡少数民族。

中原地区的将士多是以步兵为主,而游牧民族多是以骑兵为主,遇到极为险要的地方,少数民族的骑兵就难以进入,这样一来就能够大大削弱少数民族的战斗力,为中原地区争取一定的时间,长城修筑之后,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更为重要,其与长城相互支撑,共同形成阻挡少数民族的天然屏障

燕云十六州内部除了有大山之外,其还有众多的河流,古代的造船技术并不是特别发达,因此很多时候河流也是组织敌人继续向下进攻的一道屏障。

燕云十六州除了在国防安全上有重要的作用之外,其在经济以及军事也有很大的作用。燕云十六州非常适合发展农业,当地河流众多,非常适合灌溉。

而且其四季分明,有适合农业发展的气候与光照条件。

虽然南方的气候也非常适合发展农业,但是南方地区雨水较多,很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导致颗粒无收。

而燕云十六州的雨水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比较小,当然其很有可能会出现干旱的情况,然而若不是大旱几乎不会出现颗粒无收的情况,因此这里的农业是中原地区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人口最为稠密、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我国古代兵力的主要来源是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的兵力是其他地区的数倍,正因为这些原因,中原地区非常重视燕云十六州,然而在因石敬瑭我中原地区失去了燕云十六州。

拱手让人,中原受制

石敬瑭是唐明宗手下的一个悍将,其有勇有谋,能力非常突出,为官清廉,关爱百姓。“勤务政事,廷于滞讼”这是史书中对石敬瑭的评价。

唐明宗非常信赖石敬瑭,公元933年,唐明宗病重,无人治理朝政,当时后唐陷入到混乱之中,皇子们斗争不断,后期唐明宗的养子脱颖而出,成为唐代最后一个皇帝。

李从珂称帝的时候,石敬瑭正在担任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是河东防御契丹的最高长官。

得知李从珂称帝之后,石敬瑭心中极为不安,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因为始终戍守边疆,其与李从珂并没有太多的接触。

也不知道李从珂对自己什么态度,当时的石敬瑭手握重兵,其担心李从珂对自己暗下杀手。

因此其多次试探朝廷对他的态度,其曾多次以有病为由,要求朝廷将他调到其他的藩镇。当时的契丹在少数民族中实力是最强的,因此此地的兵力是最多的。

在石敬瑭看来,若皇帝让其前往其他的藩镇,就意味着皇帝对他有所疑心。若皇帝不将其调往其他藩镇,就意味着此时皇帝还比较信任他,愿意让他戍守较为重要的位置。

公元936年5月,李从珂下旨让石敬瑭担任太平军节度使。

下旨时,要求石敬瑭赶紧奔赴新的岗位,此时的石敬瑭怀疑李从珂对自己不放心,因此举兵叛变。

虽然石敬瑭手中掌管的兵力并不少,但是与李从珂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其起兵后,就遭到了李从珂的镇压。

此时的石敬瑭已经没有退路,若投向石敬瑭必然是死路一条,只有继续进攻,为了能够取得胜利,石敬瑭决定向契丹求助,与契丹合作无意识与虎谋皮。

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石敬瑭承诺:“称臣于契丹,且请以父礼事之。”若能够成功石敬瑭愿意认耶律德光为父亲,当然打动契丹并非父子关系。

而是因为石敬瑭愿意将燕云十六州奉上。

听闻石敬瑭愿意奉上燕云十六州后,耶律德光的眼睛都亮了,其早就觊觎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不仅对中原地区非常重要,对于少数民族来说,其更加重要。

首先有了燕云十六州,其若想要进攻中原会更加容易。

其次燕云十六州非常适合发展种植业,少数民族之所以此比中原地区贫穷,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其农业并不发达,没有适合种植业发展的条件。

如果获得了燕云十六州,那么契丹的经济会更上一层楼。

再次燕云十六州地区的百姓能够帮助契丹改变其生产以及生活方式。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生活以及生产方式存在一定差距,他们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相对落后。最后燕云十六州人口众多,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契丹的兵源,这样一来,之后攻打中原地区就更大方便了。

契丹方面曾多次就燕云十六州与后唐交战,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契丹并未拿下燕云十六州。

如今有机会能够空手套白狼,契丹自然愿意与石敬瑭合作。在契丹的帮助之下,石敬瑭确实在较短的时间内拿下唐朝。

石敬瑭代替唐朝自立为帝后,非常高兴,也非常感谢耶律德光,石敬瑭亲自拜见耶律德光,二人方面确定了父子关系,并履行自己的承诺,将燕云十六州的图籍交给契丹。拿到图籍的燕云十六州的契丹非常高兴。

除了燕云十六州之外,其还按时给契丹纳贡,称臣于契丹。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在其担任皇帝的6年之中,其曾43次派遣使者前往契丹,询问其下一步的发展。

得到燕云十六州后,契丹的实力大大增强,中原的实力大大衰退。后周、宋代都尝试从少数民族手中收回燕云十六州,但均未成功。

直到元朝灭亡,燕云十六州才再次回到中原手中。自石敬瑭手中失去,到再次返回中原,整整经历了400多年的时间。

在这400多年里,中原经常遭受少数民族的侵扰,燕云十六州回归以后,为提升其防御能力,明朝再次修建长城,修建完毕后,燕云十六州的防御性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历史上的燕云十六州有多重要?[J].军事文摘,2022(19):68-70.

[2]本刊综合.燕云十六州:经略之地[J].记者观察,2021(01):110-113.

[3]何键杨. 想象与记忆:北宋有关燕云的认识与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9.DOI:10.27159/d.cnki.ghzsu.2019.000976.

[4]覃旭. 燕云十六州问题的由来及其归宿[D].内蒙古大学,2018.

[5]金婷霞. 宋辽争夺燕云十六州研究[D].南昌大学,2017.

[6]狄宁.浅析燕云十六州的战略价值[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49-150.DOI:10.19406/j.cnki.cqkjxyxbskb.2008.11.076.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中原   真宗   北宋   中原地区   契丹   王朝   命门   长城   失地   宋代   少数民族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