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登山记功碑风云

在昭苏县西南面苏木拜河东岸的格登山上,可以望见山之西面,那一片田畴、农庄、公路、流水……口是,只能望,不能去,因为那已属于另一块国土。

就在这座山上,一座记载历史风云的石碑,巍然矗立。它就是著名的“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碑”。当我伫立碑前,细辨着那已被风沙雨雪剥蚀过的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碑文,凝视着正面“皇清”二字和背面“万古’二字,只觉眼前云烟缭绕,耳畔一片厮杀声……

这曾经是一片战乱频繁的土地,分分合合,多灾多难。这确实又是一片炽热多情的土地,世世代代,繁衍不息……

17 世纪后半叶到 18 世纪上半叶,这一片土地在准噶尔的反动野蛮统治之下。准噶尔的封建贵族们把人民当奴隶,残酷压榨。人民不堪忍受,不断逃亡,跑到清朝辖地。在准噶尔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屡屡反叛清廷,妄图从祖国大家庭中分裂出去。从噶尔丹到策妄阿拉布坦到噶尔丹策零再到达瓦奇和阿睦尔撒纳,都企图与沙俄勾结,实现其分裂祖国的阴谋。但他们的倒行逆施虽然把人民一时间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都未能得逞。

清朝不断讨伐过准噶尔贵族反动势力,也获得过不少胜利,但都未曾捣其老巢--伊犁。公元 1745年(清乾隆十年)噶尔丹策零死,准噶尔内乱更为加剧。达瓦奇(噶尔丹策零之侄子)夺取汗位以后,遭到其他贵族的反对,他的朋友阿睦尔撒纳也动兵进攻伊犁,被达瓦奇打败,归服清朝。

乾隆皇帝见彻底平定准噶尔叛乱,重新统一新疆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当机立断下了平定准噶尔的谕诣。并决定“以新归顺之厄鲁特攻厄鲁特”(《清高宗实录》)。1755 年2月,清朝廷派遣北、西两路大军向伊犁进军。北路军为定北将军班第率领,阿睦尔撒纳为副将;西路军为定西将军永常率领,萨赖尔为副将。两路大军旌旗飘飘,士气高涨,一路上“准噶尔部落人众,各带领鄂拓克,陆续前来投诚者甚多”。行程二月,两路军在博尔塔拉胜利会师。

会师后,平定叛乱的正义之师一路浩浩荡荡,直逼达瓦奇老巢--伊犁。他们过果子沟,渡伊犁河,不少准噶尔人望风而降,连喀什噶尔和卓也为其军威所震来到兵营表示愿意归顺清廷。达瓦奇四面楚歌,走投无路,仍不甘心于失败,且战且退,退至格登山上,负隅顽抗。为获全胜,两路军密切配合,分别从伊犁河之固勒扎渡口翻越推墨尔里克山岭和从喀塔克渡口翻越扣门岭,两面夹击格登山,出其不意杀进达瓦奇的兵营。达瓦奇叛军四处逃散,纷纷投降。达瓦奇大势已去,跑到喀什噶尔,被霍集斯伯克的伏兵抓获,押送京城。

达瓦奇失败之后,战乱并未平息。虽已降服清朝的阿睦尔撒纳此时撕下了假面具,又举兵对抗清兵,妄图把准噶尔纳人他的统治之下。公元 1756 年(清乾隆二十一年)初,清军又直驱特克斯河边,剿灭叛军。阿睦尔撒纳跑到哈萨克中玉兹阿布赉汗处请求庇护。同年秋天,他又跑回塔尔巴哈台,以后又跑回伊犁,妄图东山再起。1757年3月,清兵从裕勒都斯和额琳哈毕噶尔进兵,打得阿睦尔撒纳无处藏身,只得又跑到哈萨克中玉兹躲避。这时哈萨克中玉兹阿布赉汗决定归顺清廷,并欲将阿睦尔撒纳抓获献给清朝。阿布赉汗向清朝廷上了表文:

哈萨克小汗臣阿布赉谨奏中国大皇帝御前,自臣祖额什木汗杨吉尔汗以来,从未得通中国声教,今祇奉大皇帝谕旨,加恩边末部落,臣暨臣属,靡不欢忭,感慕皇仁。臣阿布赉愿率哈萨克全部,归于鸿化,永为中国臣仆,伏惟中国大皇帝睿鉴。谨遣头目七人及随役共十一人齑捧文,恭请万安,并敬备马匹进献。谨奏。

阿睦尔撒纳闻讯,连夜向额尔齐斯河逃去,投奔沙俄,后病死在托搏尔斯克。

清朝重新统一了新疆。为了纪念平定准噶尔叛乱历史事件,以昭示后人,于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在昭苏县格登山上建了这座格登山纪功碑。碑高2.95 米,宽 0.83 米,厚0.27 米。碑外还修有御碑亭。

格登碑在格登山上已默默地矗立了 200 多年。它时时刻刻都向人们讲述着那一段统一战胜分裂的血与火的历史,让人们永远不要忘记。

附:碑文如下:

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之碑

格登之崔嵬,贼固其垒。我师堂堂,其固自摧。格登之截辟,贼营其穴。我师洸洸,其营若缀。师行如流,度伊犁川。粤有前导,为我具船。渡河八日,遂抵格登。面淖背崖,藉一昏冥。曰捣厥虚,曰歼厥旅。岂不易易,将韬我武。将韬我武,讵曰养寇?曰有后谋,大功近就。彼众我臣,已有成辞。火炙昆冈,惧乖皇慈。三巴图鲁,二十二卒,夜斫贼营,万众股栗。人各一心,孰为汝守!汝顽不灵,尚窜以走。汝窜以走,谁其纳之?缚献军门,追悔其迟!于恒有言,曰杀宁育。受俘赦之,光我扩度。汉置都护,唐拜将军,费赂劳众,弗服弗臣。既臣斯恩,既服斯义,勒铭格登,永诏亿世。

御 笔

乾隆二十年,岁次乙亥,夏,五月之吉

由于碑文系用四言叶韵体写成,格律的限制,往往使意思的表达不甚连贯,且有些字词比较古僻,偶读颇费理解。故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将碑文的大意逐句译释如下:

雄伟高峻的格登山,达瓦奇的叛军在上面构筑坚固的营垒。我师正义强大,坚固的敌人必然自折自摧。高耸巍峨的格登山,达瓦奇的叛军在上面营建巢穴。我军威武而强大,他的营寨不过七拼八凑,顷刻瓦解。我们的军队,出师顺利,如水之趋下,一路上没有遇到任何阻力。在抵达伊犁河北岸的时候,早已有人为我军准备好了渡河的船只。渡河以后的第八天,就顺利到达了格登山下。抬头一望,但见敌营依山临水,所踞形势非常险要。我军则利用一个昏黑的夜晚,直捣达瓦齐的巢穴,去消灭达瓦奇的叛军。这对我们是易如反掌,因为我军将帅多谋,士兵勇武。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清军如此英勇无敌,又为什么不早日出兵平叛,延宕至今,这岂不是养寇遗患吗?不!我们早有高瞻远瞩,谋深虑远的既定计划,所以大军一出,便马到功成。达瓦奇的部众,都是我朝的臣民百姓。关于这点,我已言之在先。所以将领们恐怕违背皇上爱民之心,不敢以大军进讨,惟恐因此而多杀生灵,山冈为墟。所以仅仅派了三位勇士,率领着二十二名士兵去夜攻敌营。结果敌人闻风丧胆,个个发抖,没有一个肯为达瓦奇卖命。我军以少胜众,大获全胜。而达瓦齐尚执迷不悟,还要逃跑。试问你又往哪里逃呢,谁又会接纳收容你呢?最后还不是被乌什首领霍集斯捆绑起来,送到我军门前献俘吗,你后悔也来不及了。达瓦奇既已被俘,对这个叛乱头子如何处置?于恒说过:与其杀掉,不如养着。所以把他押解北京,在午门前举行献俘典礼之后,就宽大赦免了他的罪过,以发扬光大我朝不念旧恶、天下为家的博大襟怀。过去,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唐朝拜将西征,但都劳民伤财而没有使敌臣服。如今既已称臣,既已归服。真可谓功逾汉唐,远超前代,所以特在格登山上刻石记功,留诸永远,以昭告于子孙万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准噶尔   噶尔   哈萨克   伊犁   阿布   伊犁河   叛军   碑文   我军   清朝   风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