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和古蜀国立大功,周朝人的饮食变革探究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日求三餐,夜求一宿。当人们在满足了温饱之后,就开始追求起了食物的色香味。

上一期文章中,我们大家大致了解了一下上古时期以及夏朝商朝古人的饮食。那时候的人们,由于生产力水平的落后,导致了他们的活动范围有限。

夏朝和商朝两个朝代的主要活动区域就在今天的河南以及周边地区。地理的局限让古人把周围能吃的都吃过了。

周朝之后,领土开始扩大,人们的活动区域也变大了许多,加上周朝对外交流比起夏商时期也更加频繁,所以中国人的食物种类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许多的补充。

我们了解到的商朝是一个祭祀兴盛的国家,就连甲骨文也是贵族用来卜卦写在兽骨龟壳上的文字。

到了周朝,统治者敬畏上天的同时,也关心起了人,还有就是周朝时期,竹简木简开始出现并广泛使用,所以周朝关于人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记载,比起商朝多了很多。

有些东西可能商朝古人已经在食用了,可是缺乏文字记载和考古发现,我们也无从考究,所以我们暂时把它们也归到周朝。

领土扩大出现甜味

周朝时,领土南边的疆土在吴国和楚国等诸侯国的开拓下,周朝的领土向南边延伸了许多。这时,南方的水稻也开始出现在中原的饭桌上。

水稻在人为加工后产出大米,那是还没有石磨,所以小麦也无法做成面食。水稻比起小麦的粗糙,显得可口许多。

当时水稻传到北方及中原地区,立马受到了大多数人的喜爱。

同时,周国国土面积的向南扩张,使得产于楚国的猕猴桃出现在了周朝人的饭桌上。当时的周朝古人吃水果也有很多花样,不仅生吃,还煮熟食用。

除此以外,还会把水果做成果干,便于储存的同时也把食物做出了许多花样。当然,商朝人吃的水果周朝人还是会继续食用,只不过相比于商朝,品种更多了。

糖,是现代社会一种十分重要的调味品,它也是许多女孩子每天必不可少的调味品。糖就是在周朝时期,开始出现。

周宣王时期,楚国等南方诸侯国开始了种植甘蔗。不久后,被认为是全世界最早的糖——饴糖出现了,这是我国古代人民第一次通过手工制作品尝到了甜味。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稻粢穱麦,挐黄梁些。大苦醎酸,辛甘行些。肥牛之腱,臑若芳些。和酸若苦,陈吴羹些。胹鳖炮羔,有柘浆些。鹄酸臇凫,煎鸿鸧些。露鸡臛蠵,厉而不爽些。粔籹蜜饵,有餭些。瑶浆蜜勺,实羽觞些。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华酌既陈,有琼浆些。 --《楚辞·招魂》

刺激的辣味

周朝除了糖的出现,其他调味品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种类。武王伐纣时,四川地区巴蜀国也参加了战争,于是四川也被周朝分封。

就这样,四川地区的茱萸被传到了中原地区。在中国的辣椒出现之前,茱萸便是古人最重要的辣味调味品,不过现在我们已经不再吃茱萸了。

那时我们用茱萸来腌肉做菜,明朝之前,茱萸作为辣味在调味品中的地位几乎无人能敌,当然,“姜”和它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姜和茱萸一样,也是楚国从南方传入中原的,不得不说,楚国为中国调味品兴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了姜之后,辣味不再是依靠单一的茱萸。茱萸的辣和姜的辣有有着一点不同,茱萸是单纯的辣,姜的味道却是更偏重于辛辣的“辛”。

除了作为调味品食用之外,姜还有突出的保健作用。姜延续到今天,还是有女人在那几天喝姜糖茶。姜还有一个作用是生发,所以现在洗发水中就有一种生姜洗发水。

就在当今的福建广东地区,有着姜母鸭、姜撞奶、姜撞猪脚之类的美食,都是以姜为原料,据研究发现,这些菜品很有可能就是从周朝流传下来的。

辛温,俱轻,阳也。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之圣药。治咳嗽痰涎多用者,此药能行阳而散气故也。

又东垣曰:生姜辛温入肺,如何是入胃口?曰:俗皆以心下为胃口者,非也。咽门之下受有形之物,系谓之系,便为胃口,与肺同处,故入肺而开胃口也。

又问曰:人云夜间勿食生姜,食则令人闭气,何也?曰:生姜辛温主开发,夜则气本收敛,反食之开发其气,则违天道,是以不宜。若有病则不然,若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须热即去皮,若要冷即留皮用。 --《本草衍义补遗》

除了姜和茱萸之外,周朝还出现了另一种辣味制品,芥末。芥末同样来自于嗜辣如命的四川,芥末开始被食用的时间和芥菜出现的时间大致相同。

芥菜的叶子可以做菜吃,芥菜的根通过腌制被作为咸菜吃,而它的种子通过研磨就得到了黄芥末这种调味品。

不过,芥末吃起来呛鼻子,所以在这个时期很少有人能接受,并没有普及。

我们今天吃生鱼片都会沾芥末来吃,在上古茹毛饮血的年代,我们的祖先吃鱼都是生吃。

自从有了火之后,生的肉类我们就吃得少了,由于古人觉得生鱼吃起来很鲜美,所以就把这种吃法给保留了下来。

古代把肉切片或者切碎生吃的做法叫做“脍”,比如生鱼片就被叫做鱼脍。

这种吃法同样被福建广东地区的古人传承了下来,让我们今天有幸吃到几千年之前我们古人吃的食物。

茶叶的出现

茶叶是在这个时期第一次被以文字形式记录了出来,虽然茶叶在神话传说《神农尝百草》中就已经出现,但是神话属于后代人艺术加工后的故事,真实性有待考证。

茶叶和我们之前提到的甘蔗、茱萸、姜等食物一样,也是四川巴国传入中原的。

当时四川盆地的巴国不仅参与了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还把茶叶作为贡品献给周朝,但那是的茶叶并不是用来喝的一种饮料,而是像蔬菜加入盐等调料用来吃的,更像是一种凉菜。

食指大动的由来

即便我国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来筷子,但是周朝古人还是经常用手抓取的方式来吃食物。

那时候的古人在吃生鱼片或者其他肉类食物时,经常用手的第一根和第二根手指捏取食物送到嘴里。

正因为这样,我们的第二根手指就被叫做食指,在抓取食物时,调料便会沾在指头上,古人把这种行为称为“染指”。关于染指还有一个小典故,我给大家大致讲一下。

春秋时期,楚国人送给了郑国国君郑灵公一只大鳖,于是郑灵公邀请大臣们一起品尝。

公子宋是郑国大夫,他也在受邀之列,宴会开始之前,公子宋的食指不停的抖动,他和朋友解释这是要吃好东西了。

郑灵公听了后想戏弄一下公子宋。于是宴会开始后,故意没有让下人分给公子宋食物。

公子宋十分生气,于是走到了郑灵公席位前,用食指沾取了一点郑灵公盘子中的食物品尝了一下后,洋洋得意的离开了。

郑灵公觉得他的权威受到了亵渎,就想找个机会杀掉公子宋,可没想到他还没动手,公子宋就把他给杀了。

烹饪方式的变化

虽然周朝和商朝的烹饪方式差别不会太大,可是由于文字记载多了起来,我们了解的也就更加细致。

周朝除了会吃生鱼片以外,也有其他烹饪的方式,比如我国最早的火锅就是起源于商朝,周朝人把这种烹饪形式发扬光大。

当时的钟鸣鼎食就是一人面前放一个鼎,用鼎来煮熟食物,类似现在的单人小火锅。

烤。周朝时期的烤一种是把肉放在大火上直接烤,这种方式相对我们今天的烧烤显得很粗糙。

还有一种就是把肉切成小块的,放在小火炉上烤,这种形式已经很像今天的烧烤了。

第三种是把食物放在石板或者铁板上,下方烧火,通过加热石板或者铁板来烤熟食物。

除此以外,有一种烧烤方式是用泥巴把去掉内脏的小动物裹起来,放在火上直接烤,这种方式把食物本身的水分都保留了下来,类似于今天叫花鸡的做法。

不过和叫花鸡不同的是,商朝人还会在烤好后,用米粉把食物裹起来放入油锅中炸,炸完以后还会放入锅中再热一遍。当然,这种复杂的方式只有当时的贵族才会使用。

石磨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石磨的出现改变了食物的烹饪方式,而且它还撼动了我国北方最主要的主食小米的地位。

现在石磨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鲁班发明了石磨,这种说法其实有一定的虚构成分,石磨很有可能是我国古代人民在不断实践中发明出来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从国外传过来的,据考古发现,埃及早在史前社会就有了石磨。不过石磨到底是以何种形式出现在我国,现在我们也无从考证了。

在石磨出现之前,我国古人就已经用石棒碾子等工具把小麦等农作物碾成粉状,可是由于效率太低,并没有把小麦大规模生产成面粉,这种效率过低的工作形式,自然也无法使小麦取代小米的主食地位。

石磨的出现是我国饮食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变革。通过石磨把小麦碾成面粉,加入水后就可以做成面条面饼等各种面食。

这种把食物原型打破做成新的食物的方式,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的食物种类。

除了小麦这种主食被创造出新的食物种类,食用的植物油也是因为石磨的出现被发明出来的。

可能是因为石磨研磨主食后让主食变得更加可口,古人就把大豆和麻也放了进去,希望能得到豆粉后品尝一下味道,意外的是,机缘巧合下得到了植物油。

在植物油出现之前,我国用的油都是动物的油脂提炼出来的,由于当时也只有贵族时常吃肉,所以老百姓可很少有机会吃到油脂。

石磨让油不再是贵族的奢侈品,让老百姓也能轻松的从植物中获得油脂来烹饪食物了。

结语:

周朝时期由于领土面积的不断扩大,更多的美味食材也被发现,虽然周朝的烹饪技术和食物种类相比起商朝进步了许多,但是还只是在中国境内不断摸索。

我国饮食习惯的真正颠覆,还是要到汉朝之后和明清时期,这些我们下期接着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楚国   周朝   商朝   茱萸   蜀国   石磨   大功   调味品   古人   食物   时期   饮食   方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