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2读书总结

导语

实在没有想到,2022年的新冠疫情,会以一种更为疯狂的方式、摧枯拉朽般的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原本以为,怎么样了一两年也该结束了吧?事实上,不管是新冠疫情,还是未来别的什么“黑天鹅”,很有可能总是会出乎人们的意料。这就是所谓的“不确定性年代”的特征吧。

当什么都变得不确定时,人还有什么是确定的呢?在经历了漫长的风控、等待、希冀、重新恢复正常,又再一次次的跌入谷底·····如此循环多轮以后,我感觉,只有一样东西可能是比较确定的,就是自己相信的东西,包括知识、经验、技能,还有学习和成长。这些属于自己的,多年积累的东西,是谁也拿不走的东西,它将永远伴随我自己的一生。

当工作和业务中断、停摆,就只剩下了等待,等待希望重新回来。在漫长的无聊打发时光的过程中,还有一件事就是阅读从不曾中断。

2022年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找回阅读,找回宁静,重回内心。于是把前几年读过的书,无论新书、旧书,都拿来读一读。当然,不是每本书都经过认真仔细地阅读,也就是差不多看了个大概,我想,每本书有一两点领悟已经足够。况且,有些书,以前读过,现在再读,感觉也有些许不同。我想,这就算作是我2022年的精神书单吧。

第一本:《聪明的个人成长》作者:史蒂芬·帕弗利纳


可以说,这本书是我读过个人成长方面最为系统、全面、深入的著作。这也许跟作者的经历有关。

在19岁那年,史蒂芬因盗窃被捕,在看守所里待了很多天。他什么事都不做,就只是思考自己的愚蠢,生活简直糟透了。

史蒂芬高中时曾是一个全科得A的荣誉生,数学协会会长,学院十项全能项目的队长。1991年时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上学,读计算机专业,前途看起来一片光明。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他自己亲手把这些都毁掉了。

从看守所暂时被放回家,等待出庭的第三天,他收到了学校的通知信:他被开除了。就在那一刻,他意识到摆在自己面前的有两个选择;成长,或者放弃。

在接下来一年的平静生活里,史蒂芬开始向内探索,逐渐建立起了能指引自己的一套全新道德标准,其中包括荣耀、诚实、慷慨、谦卑、公平、等等。这些清醒自主的自我重建过程一直持续好几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史蒂芬的自我感觉开始重新变好。于是他想到重新上大学,终于在1992年秋天,被加州州立大学录取,重新成为一个大一新生。

后来,史蒂芬创建了一家个人成长网站,在网站上,他累计分享了700多篇原创文章、20多个音频,内容涵盖效率、关系、心灵等个人成长领域的诸多主题。他每周都会发布新内容,被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读者访问学习。

什么是成长?一直以来,这都是个热门话题。但每个人对成长的解读不同,也因此,大家都没有形成一套可供学习、分享的路径。久而久之,成长话题渐渐沦为被炒作和被营销的鸡汤。

读了史蒂芬《聪明的个人成长》,使我明白了个人成长的一些道理。

首先,什么才能迫使自我成长呢?一定是自己对自己有深刻的反思。就比如疫情,所有的业务都停掉了,怎么办?这时我会怀疑,自己还能不能继续走下去,又或是要不要换条跑道?这种矛盾心理,长久的挥之不去,就渐渐演变成了焦虑。我也听过很多人倾述,他们也是这样,在整个疫情期间,整个人都变得焦虑、混沌了。

在这样的状态下,其实很多人已经开始放弃,当然也有很多人仍在坚持。做什么样的选择,是一个残酷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自己深刻内省的过程。想不通的,估计早改弦易辙了,毕竟人挪活树挪死,换个跑道说不定是另一片天地。

但并不是人人都有满意的人生选择。其实很多时候,选择是很少的,并不是没有机会,而是很多机会并不属于你。因此,也听到经常有人说这样的话:选择大于努力,选择错了努力白费。

这话听起来绝对没错,但细细领会,是有问题的。毕竟,每个人不可能天天在做选择题的,尤其到了中年以后,选择面会越来越少。而有些选择,一旦上路,再回头是很难的。

所以,我的总结就是选择固然重要,但坚持(和努力)却必不可少。也因此,我们向内思考的方向,不是重新做选择题,而是,在这条道路上,我遇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这条路这么难走?我又应该如何走下去?等等。我认为,这是我开始认真思考自我的起点,也是个人成长的起点,所有的开始,都是从自己遭遇到了问题开始的。如果一个人总是一帆风顺,估计也就没有所谓的个人成长一说了。

所以说,个人成长就是一个人不断地向内思考的过程,这种过程其实是很痛苦的,但一旦想通了,可能就会迎来另一个不同的局面,这时,成长也是喜悦的。

其次,个人成长意味着“清醒自主”。这里我理解的两个关键:一是清醒,即理性。凡事要求自己理性看待,就会有意识地避免“感性”和“情绪化”。在这个年代,其实人很容易被感性化和情绪化带着走,每个人都变得那么脆弱和不堪一击,因此,成长就是要求自己理性对待周围的一切,同时也是避免自己被情绪化伤害。

二是自主。就是自己要主导自己的未来,所谓“我命由我不由天”。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自己主宰自己的这一思想,我认为是个人成长的核心。“自主”的观念,在组织内的需求也很大,因为,当下员工自主性的缺失,已经是组织的一大病根。当然,这也跟传统管理思想的束缚有关。

最后,个人成长不是喝鸡汤。正如史蒂芬根据自身的遭遇和反思,进而内化出一套行之有效个人成长手册一样。个人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有章可循的“教程”。具体来说,包含了7条原则(三条基础原则和四条衍生原则)。

三条基础原则是:真实、爱、能量。

四条衍生原则是:一体、主导、勇气和清醒自主。

如你也处于个人思考的混沌期,或生活处于踌躇不前,不妨读一读此书。

第二本:《人间清醒》作者:水木然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几乎是一口气读完。

本书文字简练、段落简约。作者写东西没有用一大堆洋洋洒洒叙事体,而是处处经过提炼,只用简短的文字和段落,使那些本来生涩的、难懂的内容变得那么睿智和豁然开朗,这是作者的功力所在。

本书涵盖内容非常广泛:人生、认知、爱情、商业本质、突破思考等。主题定位:人间清醒(底层逻辑和顶层认知)。我的理解是,做人要清醒,必须对底层逻辑有清醒的认知。

实现社会的浮华、迂腐和欲盖弥彰,使我们越来越看不清现实,云里雾里,人们逐渐被世俗同化,渐渐迷失自我。要认清现实社会,就需要回到最底层的自我认知,即你是如何看待世界的,你相信自己的所见所闻吗?

除此之外,每个人都需要实现自我,也就是每个人都追求自我的成功,那成功是什么呢?其实成功也是一种自我认知。这里面,就关系到对商业社会、对趋势的预判和对关系的定位和解读,这就是所谓的顶层认知。一个人的认知天花板有多高,他就能去到多远的地方。

顺便提一点:本书大量“引经据典”,借用中西方古今哲学名著、经济学说,如《道德经》、《金刚经》、《易经》、《圣经》、《资本论》中的一些思想、名句,不得不佩服作者广博的知识储备。

第三本: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


风靡30年的管理经典著作,堪称商界、管理界人士‬的一堂必修课。这也是我个人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本书,本书指引我从‬基层走‬上‬管理岗位,并帮助我不断攀登职业高峰。

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实际上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本职业‬修炼‬手册‬。

要学习成为高效能人士,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即个人领域成功在先,公众领域成功在后。这其实也是符合“修身、齐家、平天下”的中华文化思想精髓的。

个人领域对成功包含三个习惯:1、积极主动;2、以终为始;3、要事第一。

这个三个习惯听起来都非常容易明白和接受,也是很多人都很想去实践的,但做起来并不容易。

积极主动的反面是消极被动。人为什么会处于消极被动局面?时下盛行的社会观点认为,环境与条件对我们起到决定性作用。根据这种流行看法,也可以说是已经被广泛接受的用来揭示人性的三种“决定论”,即:


1、基因决定论:认为人的本性是祖先遗传下来;2、心理决定论:强调一个人的本性是由父母的言行决定的;3、环境决定论:主张环境决定人大本性。

这三种模式都是以“刺激——回应”理论为基础,其基本观点就是我们会受条件左右,以某一特定方式回应某一特定刺激。

以上“决定论”虽然有些道理,但不可否认,人类同时也具备极强的“积极性”特质。高效能人士总是能借助这一人类天然优势,为自己开创新局面。

因此,积极主动的定义,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力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积极主动实际上更具现实意义。一个“积极主动”的人在职场上明显晋升机会要高于消极被动的员工。任何一个主管都不会自找苦吃去考虑提拔一个消极被动的员工。在商业上抱持“积极主动”意味着可以比消极被动的人具有更多的商机和选项。

个人领域的第二个习惯是以终为始。以终为始跟慎终如始有些相似,以终为始强调的是方向感和目标,而慎终如始则强调严谨做事、坚守初心的态度。

以终为始是企业经营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企业组织是由无数的个体组成,如果没有以终为始的目标方向(通常称为使命愿景),那么组织就像是一盘散沙,毫无凝聚力可言,更何谈实现目标获得成功?

站在个人角度,以终为始是一种自我领导原则。说明我们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认清方向,而不至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误入歧途,白费功夫,如此才能称得上为高效能。

个人领域的第三个习惯是要事第一。要事第一是一种自我管理的原则,即先做重要的事。领导者首先要决定的就是哪‬些事是重要的,而作为管理者,就是要将这些重要的事优先安排,这是作为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最大区别。

要成为高效能人士,无疑做到“要事第一”非常重要,因为每个人的时间、资源都会是有限的,而要把有限的时间、资源投入到能产出高效能的地方就是自我管理的要义‬。

因为许多时候,并没有人来理会你所做的事是否属于要事。也有很多人习惯于把琐事当成要事,做事流于形式而不自知。

要做到“要事第一”,关键的技术就是如何做好时间管理,这是一项人尽皆知的基本技能,然后,却似乎永远没有人说自己的时间管理做得很好,而我们也总是听到很多人说“我没有时间”之类的话。

这里我就不去强调时间管理怎么做,要提醒的重点是:自律。什么是自律?就是自己主宰自己的一切,自己对自己负责!即通过独立意识作出决定和主动选择,并根据这些决定和选择采取具体的行动。

在公众领域要取得成功,也有三个习惯。所谓公众领域,个人肯定需要获得他人的信任支持,在与其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哪些技能是重要的呢?第一个习惯就是“双赢思维”。

在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中,双赢思维是人际关系的领导原则。人际关系的核心就是“双赢”。简单地说,你如果不考虑他人的利益,而总是将自己的需求列入首位,这就违背了“双赢”,那么显然就难以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了。

人际关系的前提是什么?是信任,是情感基础。尤其在这个信任感普遍缺失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基础显得更为脆弱。这是造成合作困难、成效低‬下原因所在。

因此,要增进信任感,就要建设个人的“情感账户”(emotional bank account)。每个人只要谨记“付出——收获”这一基本理念,不断增进在对方情感账户种的存款(信赖基础),以便你能在需要对方作出回应(改变)时可以获得对方的信任和支持。

公众领域的第二个习惯是知己解彼。知己解彼与知己知彼其实只差一字,但这个“解”字非常关键,点出了这个习惯的核心。即:理解。

理解,是移情沟通的原则。什么是移情沟通,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以达成理解为目的的沟通。想一想,我们在平时的沟通中,有多少沟通‬是‬以此为目的呢?我见过许多的沟通,大多数都是以自己为中心,以完成自己的任务、需求为目的‬的沟通,完全忽视对方的需求,这是违背“双赢”,当然也是属于低效的沟通。

我们要做到高效能,就必须建立一种高效的沟通模式。因为,工作中大部分任务是需要通过沟通来完成的。高效的沟通,并非给下属安排工作、划清责任和论功行赏这么简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与对方达成理解。而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在对他人真正的理解之上。

公众领域的最后一个习惯是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这个词出现的频次并不高,有点冷门。我的个人理解可以引申为“统筹”或“运筹帷幄”。统筹、运筹帷幄,应该都是个人领导力的高级能力层次‬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其实又可以从统合综效四个字来分解。

统是指统一,即统一思想,作为领导者,统一思想是动员组织的第一步,也是成败的关键一步。

合,统一好思想就需要合作,组织机构越大,合作的范围、跨度就越大、越深。显然统一不好思想,就会影响合作。

综,是综合。随着合作的深入,会出现各种情况,领导者需要随时反馈信息、综合分析、审时度势。

效,高效。做到以上三点,并使之有序循环,才能称之为高效能。

统合综效,我认为“综”是核心。在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时,最容易出问题,这个时候,会冒出各种声音,甚至是相反的观点、尖锐的意见。这些都是对能否达成合作、实现目标和取得成功造成障碍。

史蒂芬·柯维(作者)把统合综效视为创造性合作的原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与所见着略同的人沟通益处不大,要有分歧才有收获,并且坚信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对于个人实现高效能都将是高纬度和突破性的思维高地。

最后是第七个习惯:不断更新。史蒂芬·柯维指出,不断更新包含:身体、精神、智力和社会/情感等四个方面的修炼。个人是否有幸福感、成就感,取决于上述四个层次的平衡。个人的自我发展,与这四个层次休戚相关。

企业组织当然一样,也需要取得这四个方面的平衡,包括企业的财务状况、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员工关系和精神能量指标,每一个层面都缺一不可,都要取得平衡发展,平衡才能产生最佳的整体效果。

第四本:《寻觅意义》作者:王德峰


这本书可以引发我们对人生的许多思考。

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吗?也许这是属于每个人的人生必答题。

叔本华说,人生根本就没有意义!胡适说,人生的意义全是个人自己寻出来的。这两个观点,没有对错,都富有哲理,但我比较倾向于后者。


本书《寻觅意义》的寻觅,就是这个意思,人生本没有意义,如果说有,那就必须要通过你自己去寻觅得来。

举个例子:王德峰老师讲哲学,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他无论是面对‬几个人的座谈,还是在‬大讲堂讲学,都会叼着一根烟,也不管公共场合是否允许,似乎他非常享受烟雾缭绕的讲哲学。

我在想,他肯定也知道公众场合不适合吸烟讲学吧,甚至我猜许多机构也要求他讲课时不能吸烟。但王老师肯定会说,那我宁可不到你这讲课,我讲课必须要吸烟才能讲得好的呵呵。

我想这就是王老师的特别之处,这就是他的意义。如果讲课不能吸烟,估计对王老师来说,就非常没意思,也就没意义了。所以,任何事要有所谓的意义,都需要自己去把他给定义出来。不管好坏对错,你去定义出来了,它就有意义。

比如读书有什么意义呢?王老师说:“好书是一个富于理想的、独特而有趣的心灵。这样的心灵,对我们很重要。我们从小到大,起初还好学好问,成人之后,就开始进入功利境界,养成了许多趋利避害的习惯,这被誉为“成熟”,其实是积淀了很多的偏见、成见,稳定起来,觉得自己已无所不知。这最可怕。

“我今天讲的读书,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脱俗。读好书、真正的书,主旨在于脱俗。为什么要脱俗?不读书的人,面目可憎(生活态度往往媚俗),语言无味(说话毫无情趣,更乏幽默),说话的内容离不了功利的东西或逻辑的东西)。”

又比如说工作,你说工作不是为了养家糊口吗?当然这也是意义。那为什么领导要对员工的优秀工作表现进行表彰呢?这是要让员工觉得有荣誉感,这样工作的意义又比养家糊口更提高一步了。

凡是意义,大抵如此。我想人生的意义也是这样的道理吧。

本书涉猎范畴广泛,儒道佛、中西文化、教育、经济、哲学、人生、心灵等都有王老师的独特洞见。

第五本:《科学管理》


作者是著名的管理学之父:弗里德里克·泰勒(1856—1915年),美国著名管理科学家,经济学家,背后世成为“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是其代表作。


19世纪‬的最后10年中,美国工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资本累积和工业技术进步。但是,如何发展、组织、控制和管理这些工业资源的低劣方式严重阻碍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另一个问题是如何使劳动者发挥潜力。当时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严重激化:资本家对工人态度蛮横,工人生活艰辛,而资本家个人却过着奢侈的生活;工人则不断用捣毁机器和加入工会组织领导的大罢工来争取自己的权利。这就是本书的历史背景。

泰勒的观点:在各行各业众多的方法和工具中,总有一种方法比别的方法要有效率、总有一种方法比别的工具要好。只有对一切在用的方法和工具进行科学研究和分析,同时结合精确的动作和时间研究后,才能发现这种最好的方法和工具。机械工艺的每个流程都将逐渐由科学的方法取代单凭经验行事的方法。

本书指出:普遍采用老的管理制度,其基本原则过于死板,每个工人必须为自己所做的工作承担最后的责任,管理者的帮助和建议相对较少,他以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去工作。在这种制度下,工人处于孤军奋战状态,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他一点都不会按照科学或行业的规则和法律去工作。

那么,什么是科学管理原理呢?实际上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单纯的至上而下的分派工作,将所有产出的效率、责任统统归咎于工人。而不对工人的工作和感受加以太多的考虑。因此科学管理的精神大致应涵盖以下两点:

1、每个工人每天都应该从上级那里得到指导和友善的帮助,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或是受尽老板的驱使和压迫,或是随心所欲地按自己的想法工作,而得不到任何帮助。

2、管理者和工人之间的紧密、亲密和个人之间的协作,是现代科学或任务管理的本质所在。

科学管理与通常管理的本质区别在哪里?以及科学管理为什么能带来更好的成果?

在过去的管理模式下,成功几乎完全取决于工人劳动的“积极性”,然而,充分调动工人的这种积极性实际上是难以实现的。与过去的管理相比,科学管理能在更大的范围内以绝对的一致性来充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刻苦工作、善良和聪明才智);除了工人方面的这种改进外,管理者也承担了新的负担和新的责任。


还需要说明一点,现实中激励员工积极性的最直接的方法是用金钱激励。那么员工的积极性有所改变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就长期来说,金钱激励的效果相对短暂,也就是说,金钱激励只能起到满足短暂的满意度(类似激活多巴胺一样)

如果‬以‬科学管理‬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这需要‬回归人们‬对‬‬管理‬‬本身‬的‬定义‬。这里‬有一个‬重要‬角色‬,即‬管理者‬。管理者‬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


管理者承担了这样的责任,如将工人过去拥有的知识汇集起来,并进行分析、列表,进而将这些知识改编成规则和条例,这些对工人的日常工作大有帮助。除了通过这种方式发展这门科学外,管理者还承担了另外三项职责,包括更新、更繁重的责任。主要为:


第一,为工人工作的每一部分提出一种科学的操作方法,用以代替单凭经验的操作方法。

第二,科学地挑选工人(人岗适配),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得以发展,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任由工人挑选自己的工作。

第三,与工人密切协作,以确保所有工作都能按照已经形成的科学原理进行。

第四,管理者和工人在工作职责的划分上,几乎是均分的。管理者承担了比工人更擅长的那部分自己的工作,而在过去,几乎所有工作和大部分的职责都是由工人来承担的。

正是工人积极性的集合,加上管理者所承担的各种形式的新工作,才使得科学管理比过去的模式更高效。

在由资本主导的当今时代,一切都以资本增殖和效率至上为标准衡量。如果管理者不主动分担工人的工作,不主动创新和使用新工具、新方法,不去帮助工人改进工作,那么,劳资双方的矛盾激化就在所难免。


科学管理的精髓正在于此,它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指导工作,平衡管理者和工人的分工与合作,以便创造出更好质量的产品和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更是充当起协调和保障劳资双方权利的角色。

第六本:《管法》稻盛和夫给管理者的60个忠告


稻盛和夫,商界的一代经营之圣,素以“敬天爱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付出”而闻名于世。

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长曹岫云曾‬说“稻盛和夫是通过光明大道达到巨大成功的典范,是纯粹的理想主义和彻底的现实注意又没结合的典范,这就是高位平衡。”

企业经营如何才能获得成功?各类工商管理著作、书籍很多,市场上也充斥着各类“成功学”。究竟哪派理论有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


稻盛和夫的经营理念和经营哲学为什么能获得世界范围内如此之大的影响力呢?终其原因我认为稻盛和夫经营哲学是一种人人可以实践的,通过自我‬的‬内在驱动能做得到,更是‬一种‬贯彻‬质朴做人道理的‬思想‬。

然而,任何一种思想或方法,学习起来不难,要做成却并不容易,能够成为指导自己的人生指南就更难,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市面上各种“成功学”太多,学习者眼花缭乱,不知道哪派更适合自己,所以,关键还在自己要搞清楚自己想学什么,以及为什么而学。

第二,选中了一种思想,一种学派,就去努力践行,不要总是觉得还有更好的选择被错过。稻盛和夫就认为选择固然重要,但努力就不重要吗?有些时候,努力更为重要!因为选择太多,很可能浪费在选择上的时间远远多于付出努力的时间,这是得不偿失。

第三,不要追求“形而上”的理论,而要通过实践来积累知识体系。很多人对学习非常热衷,但一旦回到自己的企业,又晕头转向了。为什么?终其原因是没有建立自己的经营体系。每个企业的业务不同,经营知识大相径庭,没有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体系,企业经营必须靠自己一点一滴积累出来。这正是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的核心部分:实践出真知!

本书用“忠告”来告诫管理者,意指人类特殊的东西“人性”具有来两面性,即善恶。管理者因为特殊的责任和使命,对组织成员起到的作用究竟应该是什么,则完全取决于管理者如何做人,也即人品。善恶就分水岭、底线,一切其他能力都排在善恶之后,要看管理者如何选择。

所以我们今天来评判一个管理者,何为优秀?并不只是拿结果说话。拿结果说话是我们的强项,在资本推动下,拿结果说话差不多已经成了考核管理者的唯一标准了。但稻盛和夫提醒我们,评判管理者是否优秀,不是看结果,而是看善行。注意,这里的重点是“优秀”管理者‬。


第七本:跟《道德经》学领导力。作者吴强

领导力的本质是什么?

做企业,表面上是在创造产品、顾客、组织和财富,其实都是在经营之道上修炼。财富只是让人上路的诱饵罢了,经营者终其一生都要追求“经营之道”

我认为,领导力,就是道,就是经营之道。领导力的本质就是追求正道、大道!

那么,这个“领导力之道”包含有哪些要义呢?

1、修身,是领导力的起点。

中国人自古就相信“天人合一”,相信天地之道、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是相通的,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形体与精神能合二为一,不分离吗?


说明养生和养心一样重要,不能分离,养生的根本在于修心。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生长和养育万物,但不占有、不依恃、不主宰,这才是最深厚的德行。

从某种程度上讲,领导力更是一种个人的内在修为,有领导力的人,从内到外,都透露出一种深沉、厚重的气质。

“厚德载物”,领导力是一种独具个人魅力的品质。“德”有多深厚,则“物”能载得更轻。

2、把发挥才干的空间留给别人。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他有的如何使其发挥,他不具备的如何加以利用。身为领导者,总是能够知人善任,根据他人的不同特点,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人的优点、长处。

3、不以自我为中心

“是以圣人执一微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不自矜,故能长。” 有智慧的人坚守原则,把它当作处事的范式。不过分关注自己,所以能明白事物的本质;不自以为是,所以反而能彰显;不夸耀,反而能有收获;不骄傲,反而能长久。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去争斗,心中无敌,所以天下没人与我争。

我从本书领悟到的是,我们如何从老子《道德经》中学习到先人的处世‬理念和智慧,并能结合到现实工作生活之中,这对提升个人领导素养,由内而外拓宽领导力认知非常有益,但真正做起来并非易事。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世界观,道是最高的哲学。天地万物是依照一种自然规律运行,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因此,如果过多的人为的干预,反而适得其反,更不利于获得长久的成功。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在《道德经》中,这类体现矛盾冲突、辩证的思想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而在短短5000字的《道德经》中所描绘的天地、众生、圣贤、修身等智慧名句,对于现代商业领域的管理者、领导者甚至是普通人,如何能在这博大精深的哲学典籍中汲取营养呢?本书作者做了很好的结合,读起来还是非常有意思的。

第八本:《管理者的核心技能》作者:(美)爱德华T·赖利


本书是AMA(美国管理协会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这家世界著名的企业培训组织集体智慧的结晶,汇聚了管理者应对商业挑战所需要的最核心的必备技能,全面介绍了大多数优秀管理者和领导者所展现出的核心技能。

我认为,本书既可供入门者学习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管理技能,又可作为随身携带的管理教科书和行动指南。

本书包含基础管理和高级管理两部分。基础管理包括:管理基础、绩效管理、人员管理和项目管理。高级管理部分有战略思维和领导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道德经   要事   科学管理   管理者   高效能   工人   意义   习惯   作者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