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十大贤后

请各位朋友看官在浏览之前点点赞,点点关注!!!

不管怎么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为之默默付出的女人,在古代,女性地位并不高,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都是男性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但是也有一些女性在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日我们来探讨一下那些英雄背后的女人。

窦漪房

孝文窦皇后,清河观津(今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人 。汉文帝皇后。

窦漪房出身贫苦,被选入宫做了宫女,后被吕后分给了代王刘恒,又辅佐刘恒登上帝位。汉文帝刘恒即位后,册立为皇后,育有一女二男:长女馆陶长公主刘嫖,长子汉景帝刘启、少子梁孝王刘武。窦漪房成为皇后以后,同情百姓的悲惨遭遇,常劝汉文帝节俭,减轻百姓的负担。窦漪房也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位拥附“黄老思想”的统治者,在她的影响下,西汉政权能继续由刘邦时期定下的“以民生息”、“无为而治”的精神,把汉王朝推上了强盛的高峰

可以说在窦漪房的时代,是她上承汉高祖伟业,下启汉武帝雄风。一生辅佐了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位帝王。

卫子夫

卫子夫,西汉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出身微贱,原为平阳侯家讴者。武帝见而悦之,召入宫中。后得宠幸,生子刘据,遂被立为皇后。其弟卫青以击匈奴有功,封大司马、大将军,外甥霍去病亦以军功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元狩元年,刘据立为皇太子。征和二年巫蛊之祸起,刘据起兵诛江充,兵败,武帝下策书收皇后玺绶,卫子夫遂自杀。卫氏悉灭。汉宣帝时追谥曰思后。乃改葬之。

卫子夫虽社会底层出身,但由于个人的发迹从而改变了整个国家命运,因为她给国家带来了卫青、霍去病这对帝国双璧,还有之后的霍光。

阴丽华

阴丽华,光武帝刘秀元配 ,东汉第二任皇后。春秋时期名相管仲后裔,汉明帝刘庄的生母。

史称阴丽华以美貌著称,刘秀尚未发迹时,就十分仰慕她的美貌,曾感叹道:“娶妻当得阴丽华。” 新莽末年,天下大乱,刘秀亦于家乡起兵。昆阳之战后,刘秀于宛城迎娶阴丽华为妻。东汉建立后,阴丽华受封贵人。建武十七年,皇后郭圣通被废,刘秀封阴丽华为皇后。汉明帝即位后,尊阴丽华为皇太后,共在位二十四年。永平七年(64年)正月,阴丽华崩逝,年六十。同年二月,与刘秀合葬于原陵,谥号“光烈”。

据《后汉书》记载:阴丽华生性仁爱孝顺,怜悯慈爱。性格恭谨俭约,“少嗜玩,不喜笑谑” 有贤后之名。

独孤伽罗

独孤伽罗,复姓独孤,字伽罗,河南洛阳人,鲜卑族。隋朝第一任皇后,北周太保独孤信第七女。

独孤伽罗十四岁嫁给大将军杨忠的嫡长子杨坚。不久,父亲在政争中失败被杀,家道中落。她对外低调谦恭,对内夫妻恩爱,育有十个儿女,并辅助杨坚建功立业。隋朝开国后,册封皇后。她“雅好读书、识达今古” ,参预朝政,对于“开皇之治”功不可没,与杨坚并称“二圣”。晚年主导罢黜宰相高颎、废黜太子杨勇,支持晋王杨广,引发后世争议。独孤皇后虽然深度地参与了国家管理,不仅在后宫辅政,还把触角直接伸到了政治前台,亲自参与处理朝政。但她并无个人野心私欲,而且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堪称母仪天下的贤内助。

仁寿二年(602年),独孤伽罗去世,时年五十九岁,与杨坚合葬于泰陵,谥号“文献皇后”。

长孙皇后

文德皇后长孙氏,鲜卑族,小字观音婢, 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唐太宗皇后,唐高宗之母。

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十三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及其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 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十三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

贞观十年六月己卯,崩逝于立政殿,年仅三十六岁,谥号文德皇后,葬于唐昭陵。尝著有《女则》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

长孙皇后一生喜爱看书籍图传,即便是梳妆打扮时也手不释卷,经常与丈夫一起地共执书卷,谈古论今,从容以对,发表独特见解,对丈夫与朝政大有裨益。长孙皇后还利用自身对丈夫的影响力来护慰朝廷贤良,匡正丈夫的过失。更是庇护了魏征这位历史名称。

孟皇后

孟皇后是宋哲宗的第一位皇后。其二度被废又二度复位,并二次于国势危急之下被迫垂帘听政。

孟氏端庄贤惠、聪明多才、礼仪周到,被太皇太后高氏和向太后选为了宋哲宗的皇后。

靖康之难时,孟氏因后宫争斗被人陷害,贬去道观做了女道士,不在皇族名单中,侥幸没有被金兵俘虏。因孟氏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被朝廷百官召回册封为太后,孟氏以民族大义为重,两次垂帘听政,对于南宋政权的建立,稳固南宋形势,起到了重要作用。

弘吉剌·孛儿帖

孛儿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正宫皇后。孛儿帖一生为铁木真先后生下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四个儿子,都是剽悍善战的武士,成为成吉思汗征战四方的得力助手,自己也为蒙古帝国的兴起起到了关键作用。

宅心渊静聪慧贤明的孛儿贴,多次通过自己对形势的判断帮助成吉思汗躲避灾难果敢谏言让成吉思汗远离巫师和巫术,并且孛儿贴亲自率领部落里面的妇女老幼抵抗前来偷袭的塔塔尔部,保住了成吉思汗的大本营。孛儿帖在辅佐成吉思汗奠定蒙古帝国基业上面也是功不可没的。

马秀英

孝慈高皇后马氏,女,汉族,滁阳王郭子兴的养女,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

马氏嫁于时为红巾军将领的朱元璋为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于应天府(今南京市)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立马氏为皇后。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马皇后病逝,享年51岁,葬于明孝陵,谥号孝慈皇后。

因为朱元璋和马氏是曾经共患难的夫妻,所以成为皇帝后的朱元璋对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对她的建议也往往能认真听取和采纳。朱元璋几次要寻访她的亲族封官加赏,都被马皇后劝止。对于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将,马皇后总是婉言规劝,使朱元璋有所节制。因此有人将她与唐代的长孙皇后相提并论。

马氏保持节俭朴实的生活作风,当上皇后以后,仍亲自带领公主、嫔妃刺绣和纺织。她自己也是以身作则,平时粗茶淡饭,缝补旧衣。嫔妃皆敬服,都将她比拟为东汉时的明德皇后。

徐妙云

徐氏,安徽凤阳县人。明朝开国功臣徐达之女,明成祖朱棣的皇后。

徐氏因美丽与聪慧并存,号称“女诸生”。她在朱棣夺位道路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朱棣南征朱允炆时,北平遭到李景隆的偷袭,徐氏亲自率领一万兵马打败了李景隆,稳定了朱棣的后方安全。并且当上皇后之后的徐氏安抚旧臣,嘉奖功臣,并且徐氏还编撰了很多关于后宫治理和人性修为的经典名篇流传后世。

徐氏一生简朴,史称正是她和朱元璋的马皇后的勤俭之风影响了明代后宫的政治,终明之世,尽管有时政治极度黑暗,但从未有过后宫干政的局面。

张皇后

诚孝昭皇后张氏,明朝初期政治人物。指挥使张麒之女,明仁宗朱高炽元配,明宣宗朱瞻基之母,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祖母。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张氏被封为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1404年)晋封皇太子妃。明仁宗即位,册立为皇后。明宣宗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明英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由于英宗年幼,张氏便成为实际上的摄政,也是明代第一位太皇太后。她信用阁臣“三杨”及礼部尚书胡濙、英国公张辅等五大臣辅政,使正统初年的朝政相对清明,被称为“女中人杰

张氏在明代诸后中颇为精明能干。据史书记载,她平时对中外政事、群臣才能及品行都格外留意。明仁宗死后,每遇军国大事,明宣宗都禀明母后再决定。张氏也常询问宣宗处理朝政的情况,并经常提示宣宗注意体恤百姓疾苦。由于张氏在朝廷政务的处理上,倚重“三杨”、张辅胡濙及更早时的蹇义夏元吉等贤臣名将,协调君臣之间关系,限制内宫对朝廷政事的干预,所以在正统初年,王振虽有宠于英宗,却没有达到专权擅政的程度。朝廷政局大体保持稳定。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些贤明的皇后有的是开国皇帝的皇后,有的是盛世时期的皇后,所以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女人在默默支持着自己的丈夫。

这便是我所认为的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后,你认为他们合格吗?

免责声明:资料与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文德   长孙   成吉思汗   谥号   朝政   帝国   后宫   朝廷   明代   皇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