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课本“忽略”的历史时期

我们的中学历史课本,为了让学生尽快对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和脉络,总是会写的较为简略,只挑选一部分重要的历史事件,讲一些简单的历史规律,而一些复杂、混乱的历史时期则被跳过。但这其实也让许多人对历史发展的印象并不连贯,好像历朝历代之间都是直接跳过去的一样,每个王朝从哪里来又去向何处,都十分的模糊。今天我就来梳理一下,那些被历史课本整段整段跳过的历史时期。

(地图来源:史图馆)

一、西汉后期

课本上对西汉的介绍到汉武帝为止。而实际上,西汉经济、军事、文化和疆域的巅峰在此时并未到来。汉武帝死后的昭帝、宣帝时期史称“昭宣中兴”,在这一阶段,西汉王朝回到了休养生息的轨道上,恢复了汉武帝时期被连年征战所破坏的经济。而北方的匈奴在被汉武帝驱逐出河西和漠南地区后,被迫退居环境恶劣的漠北地区休养,在昭宣时期,匈奴又遭遇了连年的自然灾害,日渐衰弱,最终走向分裂。西汉也终于在汉宣帝时期设立西域都护府,完全控制了西域,至此,西汉疆域达到巅峰,并基本保持到了西汉灭亡之时。

汉武帝留下的版图

西汉巅峰版图

汉宣帝死后,西汉开始走向衰落。宣帝后的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都没有前几任祖辈那样的治国理政之才。外戚干政愈演愈烈,宦官集团由此登上政治舞台。封建王朝无法根除的弊病----土地兼并也在西汉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稳定长久的大一统封建朝代出现。最终在公元8年,王莽为西汉画上了句号。


二、东汉中前期

印象中,课本上在讲完刘秀建立东汉后,直接快进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略过了整个东汉王朝的兴衰过程。东汉在刘秀光武中兴后,历经汉明帝、汉章帝的“明章之治”,迎来了它的巅峰,即汉和帝时期的“永元之隆”。这一时期,东汉收复了新莽时期丢失的西域,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并打出了“燕然勒石”这一仅次于封狼居胥的华夏武将最高成就,基本肃清了北方草原上的匈奴势力,此后几十年,直至鲜卑统一草原,汉朝北方再无实质性的威胁。

东汉基本肃清了北方大漠上的匈奴势力

汉和帝只活了27岁,而在他死后接任的几任帝王也都年幼,这导致了东汉后期外戚干政异常严重。同时,西部羌族连连作乱,也消耗了东汉的国力。直到汉桓帝时期,才利用宦官铲除了外戚权臣梁冀,而这又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宦官专权。最终,东汉王朝积重难返,在黄巾起义后走向分裂。

黄巾起义后东汉陷入军阀混战中


三、十六国、南朝

课本上讲完三国时期后,对于两晋进行了一些介绍。但是对于与东晋并存的十六国几乎没有提及。在八王之乱击垮了西晋的脊梁骨之后,匈奴人刘渊建立匈汉,开启了五胡乱华的篇章。此后,在东汉后期至西晋时期迁入中国内地北方的多个民族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几个政权,在北方掀起了一场又一场腥风血雨。与此同时的南方,东晋的门阀政治发展到了顶峰,士族与寒族的分离到了极致,但总体上,南方相较于北方要和平的多。

东晋时期北方长期处于混乱之中

公元420年,东晋武将刘裕篡位建立刘宋,南朝开始,北方也在439年被北魏统一,南北朝时期开始。课本上对南北朝基本只提及了北魏孝武帝汉化改革,没有提到北魏的分裂和宇文氏北周、高氏北齐的斗智斗勇,让南朝由盛转衰的侯景之乱也没有提到,就快进到了隋朝的统一。个人认为,课本上在这里很有必要介绍一下隋朝和北周的关系,否则就像魏蜀吴被西晋统一一样,显得很莫名。公元581年,杨坚篡北周,建立隋朝,随后于589年灭南陈,统一全国。

南北朝后期三国鼎立

北周灭北齐后杨坚篡位建隋,西魏、北周是隋朝的前身


四、中晚唐、唐末五代

这一时期算得上是历史课本上的真空。课本对唐朝的介绍到安史之乱就基本结束了,整个公元9世纪到10世纪前期都完全没有提过。实际上,从907年朱温篡唐到960年赵匡胤建宋,只有53年,也就是说假设今年宋朝建立,那唐朝灭亡也就是1970年才发生的事情。但从唐到宋却让人觉得恍如隔世,这其实是因为,很多人印象中的唐朝只到安史之乱为止,而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时,大唐帝国才刚刚走过他生命的一半。


会昌中兴,中晚唐较为稳定的一段时期

中晚唐时期,先后有唐宪宗元和年间、唐武宗会昌年间和唐宣宗大中年间的三次中兴,但三大顽疾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朝内党争始终未能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在黄巢之乱后,大唐帝国陷入了彻底的分裂,朝廷完全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全国处于乱战之中。


黄巢之乱后,唐朝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907年,在连年战乱中逐步占据了中原核心区的军阀朱温迫使唐哀帝禅位,建立后梁,五代十国开启。这一历史时期可以称得上是中华大地最为混乱的阶段,皇帝一个接着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儒家伦理被抛之脑后,兵强马壮者即可登基。李克用三矢遗命、阿保机建契丹、李从珂抱玺自焚、石敬瑭割让燕云、刘知远复中原、郭威黄旗加身等等重要的历史事件在这五十余年里连番上演。直到赵匡胤建立宋朝,才扭转了这一复杂的历史进程。


石敬瑭割让燕云,五代时期重要历史事件,华北平原从此无险可守


五、南宋后期

课本上对南宋的介绍到1141年绍兴和议,宋金南北分治局面形成为止。而在这之后,南宋后期也是一个非常精彩的阶段,从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开始,从中国以至亚欧大陆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宋也迎来了他既高光又悲壮的一段日子。

蒙古帝国崛起

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南宋也趁机短暂收复了汴梁、洛阳两座旧都。随后,南宋沿淮河与蒙古帝国展开了四十余年的对峙,相比较其他政权,南宋面对蒙古的强大压力坚持了相当久的时间,更是在1259年的钓鱼城之战中击毙了当时的蒙古最高统治者蒙哥汗,直接造成了蒙古帝国的分裂,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间接拯救了欧洲大陆,钓鱼城也因此被西方称为“上帝折鞭处”。此后,蒙古帝国陷入内斗,最终薛禅汗忽必烈取得胜利,成为名义上的大汗,但没有实际控制分裂出的四大汗国,势力范围止步中亚。1272年,薛禅汗建国号为大元,1276年攻破南宋首都临安,1279年崖山海战后,元朝统一全国。


南宋抗蒙四十余年

钓鱼城一战直接导致了蒙古帝国的分裂


六、中晚明

课本对于明朝的介绍主要集中在明初,包括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朱棣设立东厂以及郑和下西洋等。但这一阶段并不能代表明朝的全部特点。

明朝前期大有“远迈汉唐”的气势

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在土木堡遭遇大败,明朝精锐军队遭受重大损失,包括皇帝在内的许多中枢机构人员被瓦剌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分界点,也是中晚明时期的开端。

中晚明在北方边境消极防御,全面退守长城一线

由于土木堡之变让武将集团遭遇毁灭性的打击,此后明朝朝廷内文官集团不断做大,以至于威胁到了皇权。明宪宗、明武宗、明熹宗等皇帝为了制衡文官集团,被迫选择利用宦官,在明朝末期,阉党和文官集团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成为了一大顽疾。另外,土木堡之后,明朝对北方草原上的势力也由积极进攻转为消极防御,明朝北部边界全面退守至长城一线。整个中晚明时期表现出的精神面貌,和明朝初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以上就是本人认为初中历史课本上基本没有介绍到的历史时期,也是许多人印象中的真空时期。大家有何别的看法呢?欢迎一起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课本   西域   明朝   蒙古   北周   帝国   西汉   东汉   南宋   历史时期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