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搞崩了大帝国?

每到朝代更替,大运河都像个大冤种。

世人指责杨广,就是急功近利挖了这么一条河,才把老爹打下的江山败光了。

元朝灭亡始于白莲教发动的红巾军起义,这教在挖河的河工中广为流传,起义后,又切断了大运河的物资运送,不可一世的蒙古人只能眼巴巴望着,别无他法。

嘉庆年间,看似兴盛的清朝竟然被农民起义军攻破了紫禁城,而这起义军的头头,曾在运河上当纤夫。

当英国人来的时候,不管他们在东南海沿岸怎么闹腾,清廷都卯着劲儿对抗,直到英国人沿长江西行,攻破镇江,切断大运河,清廷才服软,妥协签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启丧权辱国的历史。

大运河,扼住了大帝国的命脉。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图虫创意/麻脸201812

大运河 = 京城口粮

运河即是人工开凿的河流。

不光中国人挖运河,欧洲人也挖。不同的是,欧洲古代运河多是为了灌溉和贸易,中国则是为权利服务。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挖了一条邗沟,把长江与淮河连通起来。这么做的目的,是吴王天天想着打仗,称霸中原,邗沟比陆地更方便运输军粮和辎重,更有利于争霸大业。

只可惜,吴国后来被越国灭了,越国最后向秦朝臣服。开启了大一统盛世的秦始皇,又征调大量人力在今天广西一带开凿灵渠,目的仍然是运输军饷。

秦始皇的眼光毒辣,灵渠开通后不久,就迅速统一了岭南地区。但也是从秦始皇开始,帝国对运河的依赖愈发明显。

秦之前,中央控制能力弱,那些个诸侯国基本自己管自己,对周天子只是尽到保卫、交贡的义务。但从秦始皇开始,中央的控制能力急剧增强,在国都设立三公九卿等,一大堆部门、官员,还有军人集中起来,管理一个偌大的国家。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多的人口挤进国都,平日里的吃穿用度怎么办?这些人基本不从事农业生产,需要农民种出粮食源源不断地供养。同时,为了应对边疆战争和突发事件,得在各战略要地建立粮仓,保证军队有饭吃,有力气打仗。

水运,是当时运输粮食最省时省力的方法。中国的整个帝国史,实际上也是一部挖运河的历史,通过运河把天然河道连接起来,接二连三往京城,或其他指定地点运输粮食,甚至给这事专门取了个名字,叫漕运。而供这些达官贵人吃喝、军人打仗用的粮食,叫漕粮。

秦汉时关中平原富庶,几百公里范围便可满足京城的需求。西汉时都城在长安,每年都要从关东运几十到几百万石漕粮到关中,有天然河道和运河一起协作,倒也对朝廷形不成太大负担。

东汉直接把都城选在洛阳,从山东、河北、江淮运漕粮到洛阳,都比较近,这一时期漕运事业偶有退后之势,但在反击匈奴,运送军粮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也是漕运的一大成就。

时间来到隋朝。隋炀帝花了非常大的力气挖运河,把今天杭州、洛阳、北京三地连接起来。杨广因这条河背上千古骂名,“尽道隋亡为此河”流传至今,当然,那也是他活该的。

杨广的功过这里不做评论,但他为什么挖运河?在帝国刚刚建立的时候做这大伤元气之事,难道只是为了方便去江南寻花问柳?倒不至于。

翻开历史,会发现尽是无奈。

关中及北方地区连年征战,人口大量南迁,加之关中一代遭遇天灾,粮食完全无法满足需求,隋炀帝花大力气营建东都洛阳,一方面也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唐朝时,为了不饿肚子,皇帝更是带领群臣到洛阳吃饭,史称“移都就食”,而那个表面看起来无比辉煌的大唐长安,实际已是超负荷运转,暗藏危机。

洛阳四通八达,漕运便利,是天下粮仓,但此粮仓非彼粮仓,只是说洛阳的储粮系统比较完善,仓库多,规模大。

真正的产粮之地在江南。大运河打通了江南到中原的水道,让王公贵族们能够吃得饱饭,吃得好饭,从侧面维护了国家统一,巩固政权。

仅仅这群人吃饱了还不行,各地打仗的军队也等着饭吃。洛阳到涿郡(今北京)段的运河,就是为运输军粮军械。

早在汉代时司马迁就提出:“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意思是起义的人来自东南,统一天下之人却来自西北。说明西北对于当时朝廷的威胁之大。到隋唐,北方同样危机重重,涿郡乃军事重地,也是隋军的前进基地,北方军防极大仰赖于运河。

也因为这条大运河,元朝定都大都(北京)才更顺利。

大都虽有一定农业基础,但完全无力满足国际性大都市的需求,这是一座依靠南方运输物资的城市,在蒙古人统治时代,虽然大运河变成辅助作用,但把江南的粮食运往都城,一直是朝廷的紧要之事,甚至可以说是命根子。

后来到了明清,也无比依赖大运河的物资运送。这也是为什么英国人切断了运河后,清廷会那么着急。

“没有一件事会比这更能令清廷乃至整个帝国更加惊慌失措。”这是当时英国人呈给维多利亚女王的信件,他们在东南沿海闹了那么久,始终没办法让大清割地、赔款、通商,以至于当时的英国官员怀疑,这帮人是不是在中国消极怠工,摸鱼混日子。

但运河不一样了。这封信终究是招来了英国援军,攻下了镇江。“数十万在京官员和内城八旗人口面临断炊之虞”,吃不上饭的窘境让他们再也抬不起腰杆,被迫签下《南京条约》。

京杭大运河江苏镇江段 ,图虫创意/一路无话118

运河依赖症

在中国古代这样大一统的帝国下,都城的粮食、物资供给问题,始终是朝廷的重中之重,或者说软肋。

人是铁饭是钢,大运河就是都城人民的粮食输送线,那是不是可以说,都城人民离不开大运河了?就这样依赖上了?

凡事也没有那么绝对。中国是内陆大国没错,但别忘了,我们也有漫长的海岸线。从元朝开始,帝国都城都建在北京,从江南杭州一带到北京,两个城市离海都比较近,走海运岂不是比大运河更方便。

元朝确实做过这方面尝试。

一开始,蒙古人的思路仍然是大运河。但隋唐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如果还是沿着这条老航道行驶,又费马达又费力,算起经济账来实在是没眼看。

蒙古人的需求是把运河改成直线,无须绕道洛阳。同时还面对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隋唐运河北方段淤塞严重,中国人民与之战斗了几千年的黄河也早已改道,没办法,只能重新挖。

而且特别大胆,顶着违背自然规律的的压力开挖运河。都知道水往低处流,中国的大江大河基本属于东西流向,隋炀帝虽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挖河,很多时候也是为了连通各个天然河道。到元朝这基本将“东西”问题变成了“南北”问题,他们要挑战一条逆自然规律的人工运河。

可惜,最终还是失败了。

元朝终究没解决黄河频繁决口造成的泥沙淤积问题,始终搞不定某些河段长期缺乏稳定水源的难题,造成的后果是,大运河漕运极不可靠,很多时候连船都没法走,搞得大都很被动,随时有断粮风险。

眼看着隔壁就是大海,既没有淤塞风险,也没有缺水问题,朝中不乏改走海运的声音。唐宋时期,中国南方已经形成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具备当时领先的航海技术,因此,蒙古人通过海路来运送漕粮,也很快为大都带来丰富的物资。

元代海运技术进一步发展,大运河这时成了个配角,但蒙古人无法预知的是,一场更大的危机在等着他们。

蒙古是游牧民族,治理中原的思路与其他王朝也不太一样。他们在北方地区大肆开发牧场,把农田变成放牧之地,要不是有懂农耕的官员阻拦,蒙古人恨不得把整个统治区域都变成牧场。

结果是,大都越来越依赖江南的粮食。整个元朝时期,华北平原产出的粮食少得可怜,只能一船又一船,从江南运粮过去。随着统治阶级越发膨胀臃肿,对江南的盘剥就越发厉害。

那么南方人不反抗吗?在国家机器面前,尤其是面对北方的兵力优势,南方居民很难抗争。

但艰难不代表不抗争。元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元朝最终灭在农民手上。

《海与帝国:明清时代》作者上田信就认为:元朝崩溃的根本原因,是把政治和经济中心分割开,财政基础放在了以秦岭淮河为界的江南地区。

而最终让元政府无力回天的,也是农民起义切断了大运河以及海运的航道,大都无法接收到江南物资,只能崩溃。

然而有这么个前车之鉴在此,为何后来朱棣又把首都定在北京?难道他傻?

我们都知道,明朝建立后,最初朱元璋定都在南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漕运便利,不至于给人民造成太重的徭役和税赋负担。

但问题也很大。定都南京,朝廷对北方的控制能力减弱,当时朱元璋只是把蒙古人赶了出去,他们还在北方草原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反扑。于是就把朱棣派到了北方,后来的事情大家也很熟悉了,朱棣抢了皇位,当了皇帝,迁都北平。

这么干也是无奈。北方军事要地,如果不亲自坐镇,派个皇子或者武将去镇守,就很有可能重演夺位的戏码,朱棣本人抢到的皇位,可不想再次被人抢去。

但定都北平,是不是又会重蹈元大都的覆辙,最终因为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割裂,因为漕运对人民的负担太重而崩溃呢?

只能说,朱棣在尽力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摆在面前的有两种方案。一是继续沿袭元代的海运,二是重开大运河。刚开始,朱棣仍然沿袭海运,但海上风浪大,不可控因素太多,粮食供给一直不稳定。事实上,元朝此前一直采用海运,也常常因各种不可抗力以及沿途的层层贪腐,而导致大都缺粮,面对这些,朝廷的做法是持续加重税赋,最终江南地区的人们无力承受,只能站起来奋力反抗。

明朝是一个底层农民建立的王朝,也是一个汉人王朝,自然知道高强度的徭役和税赋会造成什么后果,所以明朝治理北方的思路与元朝不同,他们深刻知道粮食的重要性,更注重农业的恢复和生产。

明代华北地区农业得到恢复,那些凋敝的畜牧场又能种出粮食了,但又来了新的问题,华北地区的粮食该如何运到北京?

走海路是行不通的。我国北方海岸线有一个极大的特点,滩涂多,且温度低,容易冰封,难以建设港口,你看江苏现在的海运都不怎么样,就是因为缺乏优质港口。

走水运仍然是最经济、稳妥的方式。大运河被重新提上日程,元朝没能解决的淤塞和缺水问题,现在到了朱棣手上。关于明代大运河的疏通,走了非常多的弯路,经历很多的失败,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还是把大运河疏通了。

这里要说明一点,不是说明朝人比元朝人更聪明,更有能力,而是明朝疏通大运河的动力更强。其动力主要不在中央,而是来自地方。北方地区逐渐有了产粮的能力,因为缺乏港口,他们的粮食走海运行不通,走陆运成本太高代价太大,就只能想办法走运河,在这种压力下,地方想方设法疏通运河,京杭大运河于是恢复了运输能力。

慢慢的,朝廷发现大运河和海运是一样的,甚至辐射区域更广,粮食损失更少,还能带动沿途经济发展,自然就把海运停了。

这样也带来一个弊端,帝国严重依赖大运河。后来英国人通过控制运河来逼迫清廷,就是一个例子。

其实到这里,会发现中国古代帝国的一个大BUG,对运河的高度依赖,准确点说是对漕运的高度依赖。

有人说,不就是吃饭问题嘛,把都城建在产粮地不就解决了。

首先,大一统帝国庞大的需求,哪怕是最富庶的产粮地也无法满足,需从多个地区调拨物资。秦国能灭掉六国,很大程度上仰赖关中平原的物资供给,但后来建立大一统帝国后,哪怕仍然在富庶的关中平原,也要依靠运河运送物资。

其次,军事和粮食问题始终无法平衡。宋朝一开始因为漕运交通便利定都开封,吃饭问题解决了,军事又成为一大困难。开封大平原四周无天险可守,只能靠更多军队来弥补,这会造成非常庞大的财务消耗,导致短命政权。

怎么做都无解,怎么做都有很多问题,就像每个人的人生,国家也是一个不断平衡的大型机器,各朝各代都在努力找到平衡点。而大运河,正好是那个平衡点,国泰民安时,尚能保持正常运转,内忧外患时,则变成一个导火索。

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台儿庄运河古城,图虫创意/Gary

大一统的代价

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的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文化过于早熟。

在他看来,西方文化适应于第一问题,即人对物的问题,从身体而来,是向外发力,向外争生存,更偏重个体。而中国文化适应于第二问题,即人对人的问题,从理性而来,是向内用力,从偏重个体转向倚重社会。

中国古代的问题在于第一问题尚未完成,文化上又从第二问题第二态度去创造,在物质文明还没有达到相当高度的时候就进入了中央集权的状态,所以是早熟的。

中国过早的完成了欧洲在1500年后才完成的进程,2000年前就奠定了成熟而稳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结构。

这种早熟,呈现出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大部分时间以大一统和集权制的形态存在。放眼全球史,都是一段特殊的时光。

大运河作为这种制度下的产物,本质是为了满足皇家的权利与排场。在工业革命之前,大运河确实实现了很多奇迹,比如辉煌无比的紫禁城,建造用的木料、砖瓦、石料大部分通过运河送到京城,还有江浙的丝绸、景德镇的瓷器、安徽的笔墨,大运河维持起一座都市的繁荣与气派。

商业经济发展,苏杭丝织名满天下,大运河功不可没。外国使臣前来觐见,皇帝大手一挥安排一趟大运河之旅,展示我华夏大地物产丰饶,国力强盛。

而这些,建立在万千劳工的双手、双腿之上。

那是一个纯靠人力的时代。老祖宗们虽然用上了筑堰挡水、泉水引流等巧妙方法,但还得靠双手一铲子一铲子地挖。船的行驶也高度依赖人力,逆风或逆水行驶时,运河边一串串的纤夫,就是在拉船,纯纯的靠人力航行。

纤夫和劳工大都是无业游民,他们得益于运河,也受累于运河。大运河不仅控制着中央政府的粮食,也聚拢起成千上万,乃至数百万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人,拿走一些他们的生活资源,就有可能引起巨大的动荡。

不仅仅在于运河劳工,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生产力都谈不上多高,绝大多数人只能勉强生存。在这种状态下建立起来的大一统帝国,需要动用不够充裕的物资来维持皇权,本就是脆弱且不堪重负的。

如果不是西方先有了蒸汽机,兴许我们还在上演朝代更替,靠血与汗挖运河、拉船的戏码。但当铁路成为新的运输方式,运送量更大更省事,更快更靠谱,大运河就被完全放弃了,与大一统的古代帝国,一起湮灭在历史中。


大运河

中国古人修建的运河,大部分建立在天然水道之上,运河的功能在于将其连通。

今人较为熟悉的是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比较著名的有吴王夫差修的邗沟。

隋炀帝时,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贯通,主要挖了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永济渠,连通了今天的杭州、洛阳、北京三地。

元朝在隋炀帝的基础上继续改造,直接贯通杭州和北京,不再绕道洛阳。后面明清基本用的也是这条运河。但是运河北方段太容易堵了,得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时常疏通。

2000多年,大运河见证了王朝的起起落落,孕育起沿岸的人间烟火,也传承下独特的非遗技艺。

苏州园林、扬州漆器、北京玉雕、越窑青瓷,“世界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世界戏剧之秀国粹京剧,以及武术、杂技、相声、评弹,中国名茶龙井、碧螺春,中国传统烤鸭、狗不理包子……

运河沿线留给我们一条千年的文脉,多姿多彩,奔流不息。


文中图片仅为配图表达,版权属于原作者 ,若有不妥之处,请留言告知,万分感谢。转载请联系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大运河   帝国   关中   都城   漕运   洛阳   元朝   运河   海运   粮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