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闭关锁国,或许对于乾隆们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提起闭关锁国政策,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清朝的乾隆皇帝。

但其实在18世纪末的亚洲和非洲,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远不止清朝一家,除了熟知度较高的日本外,还有朝鲜、摩洛哥、埃塞俄比亚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

可以说当时亚非地区的独立国家中,兴起了一股闭关锁国的浪潮。

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些国家的当权者之所以选择闭关锁国,是因为愚昧无知,不了解当时的世界形势。

但如果我们从这些当权者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他们其实很聪明。

各国的“乾隆们”并不无知,反而对西方文明很了解

18世纪末对清朝对外政策影响最大的事件,便是1793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访华。

而乾隆在此次事件中表现出来的傲慢,也被很多人解读为他的愚昧无知,认为当时的乾隆就是井底之蛙,对世界形势和西方国家的进步完全不了解。

马嘎尔尼访华

但事实并非如此。

乾隆确实傲慢自大,但以清朝当时的综合国力以及他年轻时取得的成就来说,他有傲慢的理由和资本。

我想即便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放到当时乾隆的位置上,也很难保持谦卑。

不过,乾隆的傲慢自大不代表他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和西方国家不了解,也不代表他没有意识到清朝和西方国家在武器装备上的差距,否则的话他就不会在马嘎尔尼访华后密令军机处:

“英吉利在西洋诸国中,最为强悍、不可不防;传谕沿海督抚加强防务,以防御英吉利舰艇的突袭。”

其实,早在康熙二十年即公元1681年的时候,清朝便已经和西方国家开始了交往。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康熙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笔友关系了。

路易十四

这种笔友关系其实并不只是康熙和路易十四的私人关系,而是清王室和法国王室之间的一种外交关系。这种关系一直持续了一百年,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才终结。

在此期间,法国还曾派出洪若翰、白晋等多批传教士来到中国,并为清王室带带来了诸多工业产品和书籍,帮助清王室了解西方,同时也让法国了解中国。在乾隆三十年即1765年,路易十五和乾隆还曾互派使臣,以强化中法关系。

所以说,不管是雍正还是乾隆,对于西方世界的发展都是了解的。而且除了清朝,日本、摩洛哥等国对于西方世界同样了解。

日本幕府

日本幕府虽然和西方国家的王室没有笔友关系,但是他们的闭关锁国政策也不是完全断绝和西方的往来,他们和荷兰一直保持着贸易关系。

而根据日本幕府的规定,商人从国外贸易回来后,都要写一份在国外的见闻呈报给幕府将军,因此日本幕府对西方国家是有所了解的,不仅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而且对于蒸汽机、轮船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品同样了解。

至于摩洛哥,由于距离欧洲非常近,而且在18世纪中前期曾与西方保持着良好的贸易和外交关系,对于西方更加了解。

他们了解西方,也了解工业革命

所以说,18世纪末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乾隆们”,并不无知。但也正是因为他们了解了西方国家,所以他们才会做出闭关锁国的决定。

因为他们意识到了西方国家的威胁,而且这种威胁是颠覆性的。

相比于西方的工业产品,“乾隆们”更担心西方国家的思想

虽然乾隆曾下令防范英国的坚船利炮,但真正令他感到恐惧的却并不是这些,而是西方国家的思想和政治变革。

在乾隆最终决定闭关锁国的过程中,马嘎尔尼访华事件只能算是导火索,真正的源头是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特别是1793年乾隆的笔友路易十六被民众推上了断头台。

法国大革命

在此前的中国,农民起义不少,但是民众集体将国王推上断头台,而且没有产生新的国王,在乾隆看来是无法理解的。这给乾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让乾隆意识到西方国家新的政治制度和民主思想萌芽的可怕。

同样感到威胁的,还有日本幕府、摩洛哥苏丹等。

伴随着商业贸易的往来,很多欧洲国家的传教士来到了日本、摩洛哥等地。而这些基督教传教士的使命,便是引导民众信仰基督教,他们也确实做到了。

基督教传教士

到18世纪末,基督教在日本逐渐发展起来,甚至已经威胁到了作为幕府统治宗教基础的神道教和佛教的地位。

而在摩洛哥等北非穆斯林国家,虽然基督教的势力相比伊斯兰教仍然较弱,但在基督教思想影响下,一些持有新思想的穆斯林开始涌现。

此外,英国的君主立宪思想,法国和美国的民主思想也伴随着商业贸易流入了这些国家。这些思想虽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绝对的权力下手。

而对于“乾隆们”来说,绝对的权力高于一切。

技术上的落后或许会让国家在军事对抗中占据劣势,甚至被动挨打,但政治和宗教思想上的改变,将会颠覆他们绝对的权力。

因此在他们看来,闭关锁国,断绝西方政治和宗教思想的传入绝对是利大于弊的。

而且在闭关锁国的同时,这些当权者也不约而同地加强了思想上的控制:乾隆进一步强化了文字狱和对进步文人的迫害,摩洛哥苏丹则掀起了伊斯兰教复古主义运动.....

或许有人会说当时完全可以选择只学习先进技术,不引进西方思想。

这种想法就有些天真的,社会的变革从来不是完全可控的,在管理手段如此发达的今天,国家尚且无法完全控制从国外引进什么,更何况当年。

而且在“乾隆们”看来,西方那些先进技术价值并不大,与其为此承担不可控的风险,不如不禁了之。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乾隆们”的考虑是对的。

虽然这些国家后来都因为“闭关锁国”政策落后于西方,遭遇了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暴击,国家沦为了半殖民地或西方的保护国,但他们的后代依然是国家的君主,他们依然享有巨大的权力。

而最终推翻清王室、日本幕府的,恰恰是“乾隆们”担忧的,被西方现代政治思想改造的民众。

所以说,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乾隆们”错了,但从他们的角度来说,这或许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乾隆   闭关锁国   摩洛哥   路易   基督教   幕府   法国   王室   日本   清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