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权相索额图为何从康熙眼中的辅弼重臣沦为“本朝第一罪人”

导语

“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康熙

赫舍里·索额图是康熙时期的著名重臣、权臣,他一生经历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以前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

从擒鳌拜、平三藩、征服噶尔丹到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索额图深入其中并成为关键人物,被康熙称之为“辅弼重臣”。

然而时过境迁,1703年索额图因参与皇太子之争被幽禁于宗人府,最后落得个饿死的惨痛下场。

索额图身败名裂的背后是皇位继承之巨变,他不过是这场最高权力争夺战的政治牺牲品,但即便如此,康熙依然对索额图耿耿于怀,多年后康熙公然称其为“本朝第一罪人”。

名门之后,官至首辅

索额图出生于公元1636年,满洲镶黄旗人,他的父亲是当时叱咤满清政坛的风云人物索尼。

索尼何许人也?

索尼在努尔哈赤时期就担任一等侍卫,后来又跟随清太宗皇太极参加宁锦大战、征服察哈尔部及己巳之变。

可以说,索尼是从开国时刀锋剑影滚出来的,是满清第一代功臣元勋,到康熙继位之初,与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一同担任辅政大臣,索尼为辅政大臣之首。

索额图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自然是赢在起跑线的一类人,也注定将来不平凡的一生。

索额图早年担任皇宫侍卫,1665年他的侄女,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被册封为皇后,史称孝诚仁皇后,索额图从此具有功臣之后与爱新觉罗外戚的双重身份,也得到少年康熙的信任。

1668年,32岁的索额图任吏部右侍郎,此时索尼已病逝,另一辅政大臣鳌拜擅权朝政,与康熙的矛盾与日俱增。

为了夺取最高权力,康熙开始密谋扳倒鳌拜,索额图作为康熙的心腹参与整个过程,1669年5月,索额图被免去吏部右侍郎,任一等侍卫,暗中帮助康熙训练布库少年,伺机而动。

不久康熙以下棋为由召索额图入宫谋划,然后召鳌拜入宫觐见,趁其不备,采取突袭的方式,将其逮捕幽禁,康熙在索额图的得力协助下得以亲政。

1669年8月,索额图升任国史院大学士,第二年康熙恢复设置内阁,索额图改任保和殿大学士。

在当时,保和殿大学士是内阁之首,索额图成为内阁首辅,跻身清朝核心决策圈,这一年他年仅34岁。

此后索额图在裁撤三藩问题上认为时机尚不成熟,反对削藩,到1674年三藩之乱爆发后,积极参与谋划平叛,然而1680年三藩之乱接近尾声时,康熙却指责:

“吴三桂之乱,索额图时参谋议,从未发一善策。”

索额图便辞去大学士之职,转而担任内大臣、议政大臣,内大臣是仅次于领侍卫内大臣的侍卫亲军统领,掌管侍卫亲军,护卫皇帝,地位还算尊崇。

不过索额图很快迎来康熙对他的第二次敲打,1683年康熙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以索额图行为不端,放纵弟弟亲眷为由,对其严厉批评:

“索额图巨富,通国莫及,朕以其骄纵,时加戒饬,并不悔改,在朝诸大臣,无不惧之者。”

之后革去其议政大臣、内大臣、太子太傅之职,不过仍任佐领。康熙之所以惩罚索额图,有着较深的政治考量。

一方面,索额图权力膨胀,十年间已形成朋党,更重要的是索额图与太子胤礽的关系匪浅,让康熙放心不下。

前文说过,索额图的侄女赫舍里是康熙的结发之妻,只可惜赫舍里年纪轻轻就撒手人寰,只留下一个刚出生的胤礽。

由于康熙对赫舍里感情甚笃,胤礽一出生便被立为太子,而索额图作为胤礽的三姥爷,再加上他的权势地位,自然成为“太子党党魁”。

而康熙对外戚朋党深为忧虑,所以通过打压索党,保持皇权不被掣肘。

从二度出山到失势圈禁,索额图不过是康熙打压太子的牺牲品

不过康熙对胤礽的感情还是比较深的,也依然认定胤礽这个储君,所以不可能废黜索额图。

1686年康熙再次启用索额图,将其升任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统领侍卫保卫禁中,是皇帝侍从中的最高武官。

由于职责的特殊性,必须是皇帝身边的亲信人员,由此可以看出索额图仍是康熙最信任的亲贵近臣。

1688年,索额图作为大清帝国的首席代表与沙皇俄国谈判东北边界问题,在谈判中,索额图据理力争,对沙俄的无理要求逐一驳回。

更重要的是他忠实执行康熙的旨意,维护了国家的利益,通过签定中俄《尼布楚条约》,阻止沙俄进一步南侵。

1690年,准噶尔部噶尔丹入侵内蒙,举朝震动,康熙决定御驾亲征,索额图率军在乌兰布通与噶尔丹进行决战。

1696至1697年,索额图随同康熙第二次亲征噶尔丹,在宁夏战役中大败噶尔丹,不久噶尔丹众叛亲离,逃走后服毒自杀。

由于此前与索额图竞争的权臣明珠于1688年因朋党案被罢黜,导致索额图的太子党一家独大,再加上凭借尼布楚与准噶尔战争中的表现,使得势力愈加膨胀。

然而令索额图意想不到的是,在他权势达到顶峰之时,自己已踩到深渊边上,而这一切都源自他与太子之间日益增进的关系,以及康熙对太子的不满。

胤礽从出生时就被立为太子,从小养尊处优,得到其他皇子未曾得到的宠爱,长大后在康熙对外征战期间经常奉旨监国。

随着权力增大,其行事愈加飞扬跋扈,经常做一些越位出格的事情,而这一切都被康熙视为忤逆之举,是对皇权的侵犯,正如康熙多年后所说:

“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1698年,康熙为了削弱太子,大肆分封诸皇子,比如皇长子胤禔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多罗诚郡王,胤禛、胤祺、胤祐、胤禩俱为多罗贝勒。

他们可以参与国家政务,分拨佐领,各有属下之人。康熙的这些行为虽只是敲打太子,但却无意间给了诸皇子暗示。

原来胤礽的太子之位并非板上钉钉,况且大清开国以来一直遵循立贤不立长,汉家的嫡长子继承制是不存在的,这就加剧了诸皇子与太子的矛盾。

而皇太子及太子党也就成了诸皇子共同打击的目标,导致皇帝与储君、皇子与太子之间的矛盾日益错综复杂。

对于索额图来说,他的命运与太子已栓在一起,一旦胤礽不能继位,那么自己的身家性命甚至都难保,为了自己的权势地位,他与胤礽的联系更加紧密,深深的卷入夺嫡之争中。

不过胤礽对索额图越言听计从,就越是引起康熙的反感,胤礽本来在康熙眼中就已不是合格的储君,如今当朝太子竟然对一个外戚大臣百依百顺,这还了得?

要知道,康熙自幼熟读史书,古往今来多少外戚乱政历历在目,你索额图是想当霍光还是长孙无忌?对于防微杜渐的康熙来说想都不要想。

鳌拜、吴三桂、噶尔丹,这些枭雄哪个不是手下败将,你索额图算是什么!为了权力永固,康熙决定出手。

1702年康熙南巡至德州,以胤礽得病为由,召索额图到德州侍疾,当然,这只是康熙的调虎离山之计。

他一面近距离监视索额图,另一面派人在北京收集其各种罪状,为全面清算索额图做好准备。

1703年康熙正式下达旨意:

“朕观索额图并无退悔之意,背后怨尤,议论国事,伊之党类,朕皆访知,朕若不先发,尔必先发之。”

紧接着,便以议论国事,结党妄行的罪名,将索额图交宗人府拘禁,就这样,曾经权倾朝野近三十年的索额图应声倒下。

更重要的是,索额图的倒台标志着太子党的瓦解,其手下或被杀,或被拘禁、或被流放,他的两个儿子被处死,他一生所参与的所有重要军政大事,除了尼布楚谈判外,被全面给予否定。

而索额图在被圈禁当年就饿死于禁所,当然这一切未换来康熙的一丝谅解。

在他死后很长一段时间直到1708年胤礽被废都不断被康熙痛骂,康熙把夺嫡之争以及胤礽被废的悲剧都归咎于索额图。

当胤礽于1712年第二次被废时,康熙咬牙切齿的说:

“索额图私怀倡议,凡皇太子服御诸物,俱用黄色,所定一切仪注,几与朕相似。骄纵之渐实由于此,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

索额图作为开国元勋之后、外戚重臣,落得如此下场,固然可悲可叹,但这也是封建皇权专制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噶尔   康熙   尼布楚   外戚   重臣   索尼   大学士   皇子   侍卫   罪人   大臣   清朝   太子   眼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