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为何定下文官治天下的国策

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陈桥兵变”,一朝黄袍加身,成功窃取后周的天下,建立了宋朝。按理说,以武力夺取天下的赵大,在登上皇帝宝座后应该重用武将,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北宋一朝重文轻武,文官大行于世,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戎马生涯 屡建奇功

后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927年3月21日),赵匡胤为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他出身军人家庭,高祖赵朓,在唐朝官至幽都(今北京)县令;曾祖赵珽,于唐朝任御史中丞;祖父赵敬,历任营、蓟、涿三州刺史。赵匡胤为赵弘殷(宋宣祖)次子,长兄赵匡济早夭,母亲为杜氏(昭宪太后)。


少年时期赵匡胤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结婚后,赵匡胤为寻求建功立业的机遇,离家出走,经过一系列失败后,他果断投奔了郭威 。广顺元年(951年),郭威夺取帝位,建立后周,赵匡胤补任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使。广顺三年(953年),郭威养子柴荣(后周世宗)为开封府尹,赵匡胤转为开封府马直军使


显德元年(954年),柴荣即位,擢升赵匡胤执掌禁军。此年,北汉、契丹联军入侵,柴荣御驾亲征,在泽州高平之南的巴公原(今山西晋城巴公镇)与北汉军遭遇。危急关头,赵匡胤振臂高呼:“主上面临险境,我等当拼死一战!”赵匡胤一战成名,被任命为殿前都虞候。

一朝黄袍加身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赵匡胤等人密谋篡权,放出北汉要进攻北周的虚假信息,北周的皇帝和大臣不知有假,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 正月初二,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不走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赵普,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拜于庭下,拥立他为帝。赵匡胤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陈桥兵变的将士返回东京,兵不血刃就控制了都城开封。 赵匡胤的手下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柴宗训禅位。正月四日,赵匡胤在开封崇元殿正式登皇帝位,时年三十四岁 。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仍定都开封,改元“建隆”,史称北宋”。

宋太祖画像


*武力夺天下,文治天下

综合来看,太宗赵匡胤文治天下的措施有以下各方面:

1.赵匡胤完美解决了自晚唐以来的军阀割据的情况,并通过一系列雷霆手段建立了完善的制度。

2.宋太祖决策问题善于听取大臣们的意见。

在统一战争中证明是正确的“先南后北”方略,就是集思广益的结果。

据说在“杯酒释兵权”后,宋太祖想用天雄节度使符彦卿典禁兵,赵普提出反对意见。太祖说:“朕厚待彦卿,他哪能相负呢?”赵普却反问说:“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宋太祖却听了进去,从而打消了重用符彦卿典禁军的念头。

有个叫董遵诲的武将,在宋太祖未成名时曾倚势欺侮宋太祖。在宋初,董遵诲有些过失被告发,以为宋太祖会趁机治他的罪了,想不到宋太祖却对他说:"朕方赦过赏功,哪会念旧恶呢?"

赵匡胤善于集思广益,听取大臣的建议和不同意见,用人能知人善任、赏罚分明。

3.宋太祖为宋朝制定了治国方针一些政策,如减刑罚、兴学校、重文官、轻武将、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的人。

4.赵匡胤在为人宽厚坦诚,因此人缘极好,开启了整个宋朝仁义宽厚,君臣和睦,以礼待人的作风。

文官治理天下

*为何宋太祖要制定文官治天下的国策

宋太祖以武力夺取天下,从五代十国血腥残暴的修罗场中走过来,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建立了宋朝的赵匡胤,却谦谦有礼,仁义道德,抑制武将,重用文臣,开创大宋朝文治天下的风范。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总结了一下,原因大致在于:

赵匡胤自己是武将出身,然后借由手中兵力夺权建宋的,所以他担心有武将效仿他的作为,才会制定崇文抑武的国策。

赵匡胤本来就是武将出身,对后周孤儿寡母下手而篡位登基,得国不正,自然对武将十分警惕。

赵匡胤之前的百年,生灵涂民不聊生,皇帝完全不需要什么合法性,唐朝如此强大的国家,后宫干政、皇子造反、兄弟相残、宦官篡权、外敌入侵都没能使他倒下,藩镇割据却让一个帝国快速崩溃,如何不让后来的统治者心惊?。唐朝李家吃的亏,赵匡胤可是万万不想再碰上了,所以才有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赵家对武将愈加提防,打压武将的政治地位,甚至说出了“与士大夫共天下”的话,让宦官监军,让文人掌军,在削弱军权的同时,逐渐让文人掌管中央和地方管理权,扩修国子监和孔庙,重视科举制度,扩大科举规模,扩大了录用文官的数量,推进整个社会中崇文之风。

武将作战,都监临战监督

宋太祖的治国方针和定国策略被他的后继者弟弟宋太宗全部继承,宋太宗更是要严格遵循太祖的政令,向世人证明他是太祖思想独一无二的合法继承者,并且加大力度削弱武将和重用文官。

对后世政治影响最大的“将从中御”。为了防止带兵将官擅自行动,皇帝在每次军事行动前,都要对将领作重要指示,给出排兵布阵必须依靠的阵型图,并且派出亲信任都监,监督武将的举动及有没有按照皇帝的命令行事。

基本上到了宋太宗一朝,风气已成,而后的皇帝遵循太祖太宗的政令,加大崇文抑武的风气。北宋的武将受到来自皇帝、文臣、舆论的层层压制,最终有志者不入行伍,军事人才凋零,将帅士兵越来越平庸,造就了“弱宋”。

重文轻武的政策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其在整个北宋朝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但同时,对外交往屡战屡败,国防军队建设极差。比如宋朝每年投入的军费是明朝初年(武德年间)10年全国的财政收入。而军队战斗力却极其不堪。最终导致金人入侵靖康之耻的悲剧。

赵匡胤的弟弟继承皇位后 完全继承重文的国策

我们来看名人对太祖的评价:

范仲淹:“我太祖皇帝应天顺人,受禅于周,广南、江南、荆湖、西川,一举而下,罢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无祸乱之忧。”

田况:“太祖少在兵戎间,累著战功,以至得天下。然以兴隆学校为心,京师建国子监,每舆驾亲临,以观其役。识者知太平之有渐矣。”

赵顼:“五季失图,猃狁孔炽。艺祖造邦,意有惩艾。爰设内府,基以募士。曾孙保之,敢忘厥志。”

范仲淹:“我太祖皇帝应天顺人,受禅于周,广南、江南、荆湖、西川,一举而下,罢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无祸乱之忧。”

赵匡胤重文轻武的国策,对北宋一朝有利有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文官   广南   崇文   黄袍加身   后周   天下   太祖   武将   宋朝   北宋   国策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