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秦到明清,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与作用

众所周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因科学技术的限制人口是第一生产力,哪一个国家的人口相对较多谁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就比较发达昌盛。

一个国家想要管理好自己的人口必然需要一种体制,而这种体制便是“户籍制度”,从时间上来看,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户籍制度的影子,经历千年而不衰至今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一、户籍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何为户籍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封建王朝对管辖区域内人口的一个统计、记录与管理,不同时期户籍的管理又有着不同的体现,可以简单理解为阶级划分、特征划分。

户籍制度是朝廷管理人口的重要依据,比如国家征收税赋、增发徭役、补充军队等都需要用到他,汉代萧何入主咸阳宫第一时间不是去寻找金银财宝而是去寻找天下人口户籍,可见其意义有多么重大。

1.先秦时期的户籍制度

如开篇所言,我国的户籍制度历史非常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商周二朝,其存在的目的性也很简单直接,商朝主要是为了扩充军队的数量,进而以军事实力扩充疆域。

西周时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实施的土地制度皆为井田制,而井田制度的执行便建立在人口的基础上,户籍制度若是不存在井田制也将无法推行。



春秋战国时期,各大诸侯为了发展的需要对人口的管理更为严格,秦国商鞅变法后更是根据需要将户籍制度作为“相互监督”的依据(连坐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了中原大地,人口的增加也使得秦朝的户籍制度不断改变与完善,登记流程和人口划分更加的详细化、规范化。

秦朝时期天下实施郡县制度,郡县之下又设立了乡、亭、里等,早期的秦朝一共有36郡县,后期随着疆域的扩大又增加到了48个郡县,这无疑增加了管理天下的难度。

为此秦始皇以郡县、乡、亭、里等由大到小的流程管理天下百姓,同时郡县、乡、亭、里等行政单元对各自区域人口的管理,上级行政单元可管理下层行政单元,同级别的行政单元户籍管理相互独立。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户籍皆不统一且所记载的内容也比较粗浅,总体涉及人口数、性别、财产等,但完善后的秦朝户籍制度内容则更加细化。



人口户籍登记时,不仅要登记上述所讲述的内容,还需要登记姓名、职业、身高、身体状况等,若是男子有妻子、孩子还需要登记他们的相关信息,有触犯法律等情况也会被记录在案。

总的来说,秦朝时期的户籍制度已经有现代户籍制度的轮廓,当然朝廷建立如此详细的户籍信息更多是为了方便管理,比如什伍连坐的惩罚方式、赋税的征收和徭役摊派等。

2.汉唐时期的户籍制度

汉朝时期,许多制度都是沿用的秦朝制度体系,另外在秦朝的户籍制度上又进行了革新完善。秦法过于严酷刘邦便让萧何制定《九章律》,《九章律》中就包含了户籍的相关制度,甚至还多了“户律”一栏。

相比于秦朝的户籍管理汉朝的更加详细,在原有户籍信息的基础上又多了婚姻、相貌特征和有无残疾等情况,而且汉朝的户籍管理多了一层法律保障,即以法律形式、手段来管理户籍相关内容。



汉朝的户籍制度的“案比制”保障了户籍内容信息的真实性,何为“案比制”?简单来说就是户籍信息和本身的身份特征进行核查,以保障户口信息的准确性。

《东观汉记》曾记载:“方今八月案比之时,谓案验户口次比之也……”《后汉书》中也有与之相关的内容 “案验以比之,犹今貌阅也……”

汉朝中央还专门设立了“ 户曹”一职,什伍组织、户曹和中央三级管理体系使得户籍管理相当于一个网络,覆盖到全国的各个区域和角落。

“ 首匿法”是汉朝针对人口随意迁徙和逃亡的一种管理手段,不仅藏匿人员会受到惩罚,接受藏匿的人也会受到千罚,这样便会保证户籍信息的准确性以及管理的方便性。

3.唐宋元明清,户籍制度日趋完善

隋唐时期我国的户籍制度又得到了一次完善,隋朝年间为了监督藏匿的人口实施 “ 大索貌阅”和“ 析籍法”,简单来说就是对人口进行核查。



其一就是鼓励百姓之间相互检举,把藏匿起来的人口登记造册,简单来说就是对全国人口进行一次精细化的核查与登记,使得户籍信息更加准确。

其二以往的人口都是以家族为单位,隋朝之后开始以家庭亦或者说人口为单位,兄弟、堂兄弟等皆需要分别立户籍,直接增加了户籍管理的强度和广度。

唐朝对户籍管理进行了大改动,户籍分为编户和非编户两种,编户者为品官和白丁等,品官和白丁继续向下分便是课户和不课户(即是否纳税、服徭役)。

非编户就是不入户籍之人但却有另一种方式来记录他们的信息,非编户可分为三种,其一部曲、官奴婢等贱籍,其二就是释、道等非纳税人士,还包括逃税的逃户口,其三就是募兵制度下的士兵。

唐朝实施府兵制也就是说兵农分离,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士兵不在户籍管理范畴内,府兵的家人也不在户籍管理制度内,享受非编户所带来的福利(府兵福利)。



宋明期间户籍制度在隋唐基础上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以宋朝为例子,根据居住地的情况可分为“城乡户籍”和农村户籍,各自领域内根据人口的工作情况又可分为各种工种。

不同阶层的人口享受不同的待遇,比如官户也就是所谓的官员之家,在宋朝时期就可以享受一定的特权待遇,比如免除部分的赋税和徭役。

朱元璋执政后创造了以人口、土地为登记信息的“黄册”和“ 鱼鳞册”,黄册主要涉及人口信息,而鱼鳞册主要登记土地信息,把人口和土地分别管理使得户籍制度再度被完善。

明朝对户籍制度的管理也比较严格,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不允许流通,有特殊需求可向官府申请路引。

清朝时期的户籍制度大量采用明朝制体系,但在税收方面却做了一定的改革,里甲和保甲分别管理税收和土地。



总的来说,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期我国的户籍制度皆在不断完善,信息从最初的人口数量、特征到明清时期的身份信息、家庭信息、是否犯罪等,这样的改变可以说是历史变革。

然而,回看封建王朝时期户籍制度的不断发展,就不难看出它所存在的特征,亦或者说是我国户籍制度的存在的特点以及意义价值和作用。

二、封建王朝时期户籍制度有哪些作用

户籍制度的存在并不是单独的个体,它与诸多的其它管理制度相互独立却又相互依存,比如封建王朝时期的土地制度、税收制度和军事制度皆需要建立在户籍制度的基础上。

户籍制度的存在表面上看是为了管理人口发展,但除去这一点之外它还存在其它方面的作用,比如人口普查、人口核查以及把人口限制在户籍所在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又保障了土地税收的稳定性。



我国古代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想要征收百姓的赋税皆需要以户籍为基础,人口的多少、土地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情况。

战争史古代发展永恒不短的主题,春秋战国、三国两晋、五代十国都是历史上战争的高发期,如何保障军队数量的充足与稳定,户籍制度便可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秦朝时期,秦国和赵国于长平进行了长时间的对峙,最终赵括因轻敌冒进而被白起围困在长平一带,赵军虽然身处劣势但秦军也兵力不足。

为了取得战役最后的胜利并加强围困赵军的兵力,秦昭王以秦国的户籍为参考依据,短期内就在秦东部征集了大量的兵丁加入战场,为秦国取得最后的胜利雪中送炭,这便是户籍与军事的联系。

明清时期,统治者还以户籍制度为参考标准,规定老百姓不得随意流动出户籍所在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虽然限制了人身自由与社会发展,但为维持住了天下的安定与太平,从而保障了皇权的管理与统治。



三、总结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管理制度,既保障了社会秩序的有序发展,同时也维护了统治者对天下臣民的控制力。

当然,严格来说户籍制度最大的意义就是方便了朝廷和皇帝,朝廷征收税赋、扩充军队数量、增加全国徭役皆可以此为参考资料,短时间就可得到有效执行。

封建社会中的户籍制度也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比如将天下百姓进行阶级亦或者说等级的划分,不同等级的人享受不同的阶级待遇,这存在极大的不公平因素,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征。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文献:《九章律》、《东观汉记》、《史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郡县   户籍制度   徭役   秦朝   先秦   汉朝   户籍   明清   人口   时期   古代   作用   制度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