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前没棉被,古人穿什么?古人的取暖方法让人大开眼界

还记得学生时代语文课本上总是喜欢描绘雪,《湖心亭看雪》让人印象深刻,其中诗人张岱写道:“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诗文中描绘大雪皑皑之中,自己在亭子里赏雪饮酒,十分的风雅,让人向往。

但张岱之所以有此心境,能够安然自得地赏雪,也是因为身上有足够多的御寒之物。

清朝时期,棉花已经盛行,棉袄早已经是百姓也能穿得起的衣服了,也正因为如此,那时起的人们也才有闲情雅致去赏雪游玩。

而放到现代,在外面我们则会身上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戴上围巾等等,到了室内则会打开空调驱寒,赏雪对我们来说也是稀疏平常的事情。

但是早在宋朝之前,一到了冬季,百姓是没有棉袄穿的,普通百姓只能穿“纸衣”,纸衣是什么?除了纸衣,古人还有什么御寒方式呢?

棉花的历史

宋朝之前,棉花并没有普及,人们也因此穿不到棉袄。

事实上,棉花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于三千多年前《尚书》,其中是这样写的“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桔柚,锡贡。”意思便是,棉花最早是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小岛上发现的。

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棉花却一直没有得到重视。

这种神奇的农作物有着美丽的白色花朵,在开花后不久便会由白色转变为深红色,最终开始掉落。凋谢之后植物颈部会留下一个绿色的果实,即棉铃。

棉铃内部含有棉籽,而棉籽上的茸毛从棉籽的表皮中长出,等到成熟时便会裂开,露出其中柔软的纤维,那即是我们用于填充棉花制品的棉絮。

棉花作为现代种植十分常见的作物,在古代却并不是如此。虽然棉花这种农作物在西汉就已经传入中国了,但是人们却种植不得法,棉花种植收获十分稀少。

农民认为种植棉花却不像种植小麦等作物一样可以卖钱,官府也认为种植棉花不如种植粮食,也正因为那个时期的政府没有看到棉花的经济价值,就没有进行推广,便只是将棉花视作一种观赏植物。

即便种植之后收获了一部分棉花,也只会将只会将棉花做成留给达官贵人的衣服,让他们图个新鲜。

《梁书》就曾经记载过:其地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那时候人们认为棉花是同丝绸一样珍贵的东西,棉花也因此得不到普及。

而真正发现棉花经济价值,是从明朝时期开始的,明朝政府利用强制手段才将棉花进行了推广。

明朝初年,朱元璋早年间在偶然间发现了棉花,发现花可以制作衣物,知道其种植意义远非观赏那么简单。便下令让农民在合适的地区种植棉花。

也是自那以后,棉衣、棉裤、棉被等一切棉花制品才正式出现在了百姓的家中。

那么在宋朝以前,人们又是如何御寒的呢?

古人保暖取之有道

仍听见唐朝杜甫写道”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文中所描绘的被子便是纸做的,但也不禁让人产生疑惑,纸做的被子和衣服真的能够御寒吗?答案却是肯定的。

唐朝时期正属于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出现,纸的发明以及运用改变了那个时代,改变了唐朝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书写工具从繁重的竹简变化到轻盈的纸张,古人的智慧从现代看来依旧让人赞叹。

古代冬天来临,不像我们现代有地暖,空调等取暖,他们取暖的方式更加原始,但受限于材料。

宋朝之前棉作物还没有那么普及,更多的是动物皮毛以及丝绸,但这些只有官宦人家或者富商才能穿得起,寻常百姓根本不可能穿的到这种衣服。

也就是在这时,为了满足大多数平民百姓过冬的需求,一种便宜又保暖的御寒衣服被创造出来了,那便是“纸衣”。

这种“纸衣”并不是字面上的纸衣,它同一般用来写作的纸张还有所不同,它是用楮树树脂做成的。

在制作的期间商家还会在其中加上一些其他的御寒物质,例如树皮等,以便让它更加保暖。也正因为如此,它也有另外一个名字“纸裘”。

“纸裘”的出现改变了普通人的御寒方式,极大地改善了百姓们在冬天的生活,而“纸裘”物美价廉的价格也让大多数普通人十分满意,广传于百姓之间。

除了制作纸衣,百姓还会制作麻衣。而麻通常则是指的黄麻、亚麻等农作物,麻布就是用这些农作物的纤维缝制而做成的布匹。

由于麻这种植物随处可见,而且种植简单容易收获,获取途径甚至比制作纸衣的材料还要简单。

可惜的是古人的工业并不发达,制作衣服的技术也有所欠缺,麻衣也就同纸衣一样穿着并不舒适,御寒效果甚至不如纸衣。正因此纸衣还是比麻衣更受人欢迎。

后来“纸衣”又经过一些加工改造,变得更加耐穿防寒,舒适性也有所提高,连一些达官贵人也流行起来穿“纸衣”。

只不过为了更好的价格商家给富人做的“纸衣”会加入一些丝绵让衣服更加的舒适柔软。

陆游就曾夸赞过“纸衣”并且写下过这样的诗句“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于棉”,诗词中现楼了对“纸衣”御寒以及外形的赞美。

随着“纸衣”的发明“纸被”也应运而生,不同于纸衣的制作方法,“纸被”则是利用一些坚韧的藤条来做成的。

他们筛选出柔软的藤条,经过清洗晒干,密密麻麻地编制好之后做成“纸被”,而这也正是杜甫所描绘的“布衾”了。

其他御寒方法

古代时期底层百姓生活格外艰难,到了冬天更是如此,但百姓的智慧也是无穷无尽的。关于御寒他们也是十分有经验,这就不仅仅局限于宋朝以前了。

除了制作“纸衣”“纸被”来抵御严寒,更是发明了类似现代暖手宝的东西来暖手,那便是“汤婆子”。

汤婆子是平民百姓的取暖方法之一,“汤婆子”是用铁铸成的类似于壶一样的东西,大小便是双手刚好捧起来的尺寸不大也不小。

穷人要求的并不多,只要能够保暖就行,也不会追求美观,因此汤婆子的外观十分简洁,用法也十分简单。

往往是完饭之后,灶台剩下的还发热的木炭为原料,用铲子铲出来小心翼翼的放进去,等到温度适宜,便可以使用了。

因为汤婆子的制作成本十分低廉,因此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到了冬季百姓出门都会准备一个汤婆子放到手里或者怀里。

于大官贵人来说,还有一种缩小版的汤婆子,叫做手炉。

不同于汤婆子制作那般粗糙质朴,手炉往往是大户人家才会用的,而手炉的材质一般选用黄铜,尺寸也小巧很多,并且还会在手炉上雕刻许多花纹,甚至镶嵌宝石来用作装饰。

手炉里面装的是炭火却不是真正炭火,而是燃烧完毕还存在温度的灰,而聪明的古人却不止步于此,更是将手炉开发成了类似于现代的保温杯。

袁枚所创作的《随园食单》就曾这样记载过“瓦罐装肉”,意思是利用手炉的余热将肉汤放在瓦罐里。在欣赏雪景的同时一边暖手一边喝美味的肉汤那真是一种享受。

有暖手的手炉那么自然有暖脚的足炉,足炉也是由铜制作而成,但它内部却不是装炭火了,而是装热水,形状也发生了改变,外形酷似现代的水瓶,只是形状比较扁平。

如果不嫌弃的话,可以捧在手里暖和完,再放在脚下暖和。

出行需要保暖,居住自然也少不了。

不同于汤婆子可以随用随拿,地炉便是固定在地底下的,而且一般的穷苦人家并不会给自己家安装地炉。

地炉顾名思义它是在地下挖一个坑,并且用转头石块磊好,在其中生火取暖。

大文学家欧阳修曾在诗中写道:欧阳修的地炉就是室内挖坑,周围用“霜降百工休,居者皆入室。墐户畏初寒,开炉代温律。规模不盈丈,广狭足容膝”。

而地炉的制造也十分有讲究,开口最好是正冲着房梁,这样可以在房梁上挂一根绳子方便架锅做饭。

冬天来临之际,古人会用地炉煮一锅热气腾腾的汤饭,欣赏外面的雪景,也是十分惬意的。

而除去上面各种手炉,最常见的取暖还要数熏炉,就所谓的熏炉也是火盆的别样叫法,它是用陶器或铜器在其中生火,可以在屋子里改变位置,可以说是现代火炉的始祖了。

白居易也为火炉取了一个十分雅致的名字即“别春炉”。

在诗中他这样描绘道:“暖阁春初入,温炉兴渐阑。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可见火炉之普遍给古人取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普通人想尽办法保暖,皇家自然也不例外,他们则更高级一些。

皇家的过冬方式

曾经大火的电视剧《如懿传》中就曾描述过宫里各个妃子们关于煤炭的纠纷,品阶不同的妃子会得到不同等级的煤炭,想来这也是最早的“集体供暖”吧。

普通百姓除了御寒衣物的保暖之外,室内更会设有火炕,这种设施便是将炭火放在床底,冬天的时候躺在炕上保暖御寒,这种火炕在现代的东北地区仍然有所保留。

但是对于皇室来说,这种方式就显得不太够用了。因为皇宫开阔,房间很多,房屋也高大,热量不容易聚集,所以必须用专门的暖房。

相传汉代时期曾经用花椒和泥土的混合物对墙壁进行涂抹,因为花椒具有驱寒的作用,古人也深信将花椒涂在墙上可以保暖。

而为了装饰墙壁,在涂抹完之后古人还会用毛毯以及丝绸挂在墙上,不仅形成了保温层,看起来也十分美观。

而在进门的入口更会设置挡风的屏障,地上也会放置毛毯,窗幔也会用大雁羽毛作为装饰。

而这样一间屋子往往只有皇后才能入住,因此也叫做椒房殿。

在皇宫之内难道就没有火炕了吗?其实是有的,而皇宫之内的火炕也更加高级。除了皇帝以及各位妃嫔设置火炕之外,对于保暖还有别的手段。

皇室对于御寒更是可以称得上奢华,普通平民是可望不可及的。

就连室外的墙体为了更好的保暖,人们也会将墙体进行掏空,烧制炭火,利用其源源不断地热气为墙壁提供热量,可以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的为皇宫供暖,可以说的上是这也是早期的“地暖”了。

而古时候的大臣御寒虽然不可能像皇宫一样豪华,却还是会效仿皇宫设置自己的暖阁。

南宋时期的释元肇就曾经在他的《火阁》中写道:“装折围炉地,方方七尺强,省炭功虽小,烧香味较长。”

其中正是描写的暖阁的作用,暖阁便是在屋子的正中央摆放一个火炉,利用较小的空间可以更好升温的特点来制作暖阁。寒冬之际当古人在外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中,便会先回到暖阁中暖暖身体。

红楼梦中,贾府的宅子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不止内屋外屋,更设有暖阁来供小姐们和公子哥歇息。

纵观中国历史,似乎都是百姓的“抗冻史”,那些达官贵人自然不需要考虑冬季保暖,但下层老百姓却不得不在寒冬中挣扎着。

在我们现在看起来十分荒诞的“纸衣”“纸被”却是那个时代老百姓们切实的保暖衣物,受困于那个时代的局限性,我们能够看到底层百姓的生活智慧,也能看到他们生活艰辛的挣扎。

如同《卖炭翁》所描绘的那样,卖炭的人希望寒冬时节天气冷一点因为这样就可以卖煤炭,但卖炭的老人却是衣着单薄,越是寒冷他的身体也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纸衣”的发明,可以说的上是普通老百姓为了抵御严寒所想出来的顶级办法了。

但也有一些百姓连纸衣也买不起,而那些连“纸衣”也买不起的人便如同卖炭翁一样在无数个寒冷的冬夜挣扎。

相传孔子小的时候受到继母的虐待,用柳絮缝制到衣服里面给孔子穿,这似乎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纸衣”。

“纸衣”“纸被”体现着古代老百姓生活上的智慧,似乎也是人们在困苦之中永不停下抗争脚步的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汤婆子   古人   手炉   暖阁   火炕   炭火   宋朝   大开眼界   棉被   保暖   皇宫   棉花   百姓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