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都是吸猫重患,你知道宋人对撸猫有多狂热?


其实我们祖先养猫的历史已经接近两千年了。在礼记·郊特牲篇》云,“迎猫,以其食田鼠也”。当时在每年的腊祭中专设一项迎猫之礼,以求其消灭田鼠。但将猫作为一种宠物,并在整个社会形成养猫热潮,则是从宋朝开始的。

宋朝建立后,随着绝对君权的建立与官僚体制的完善,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但也逐步失去了盛唐人那种“致君尧舜上”的历史条件。君主高度集权需要的不是“贤臣”,而是“忠臣”。所以宋人进不能“治平”,便退而“修齐”,将唐人追求事功的“外王”纳入重个体修养的“内圣”之中。

同时,宋代封建经济的发展水平远超过唐代,中小地主日益兴盛起来,商品经济更加活跃,城市经济繁荣发达,市民队伍迅速壮大。

整个时代风尚、社会氛围与前期建社会大不相同,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人们的审美情,也从盛唐的“黄河”、”白日”.“大漠”“孤烟”一变而为深庭小院式的细琐平易,浅斟低唱,走进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捕捉追求中,更加重视对日常狭小生活的兴致。

于是那深庭小院里的娇小动物一一猫,便成为帝王将相,达官显宦、文人墨客和市井俗人的宠物。

宋朝养猫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北宋开封和南宋杭州都有专卖猫食的市场。《东京梦华录·诸色杂卖》条说开封的市场上,“养猫则供猫食并小鱼”。繁华热闹的国都里,专门有出售猫食的市场,恐怕在中国历代帝京中是少见的,也可想见宋代国都中猫家族数量之大。

宋代从皇宫到民间,都盛行养猫。南宋孝宗皇帝当初被选为太子就与猫有关。绍兴二年(1132 年)没有亲生儿子的宋高宗,为了早日确定继承人,下今宗正官查找皇室七岁以下的皇子十人,入官备选。

从十人中挑选了二人,一胖一瘦,原想留下胖的,赐给瘦者三百两银子让他回家。还未等走出殿门.又被高宗叫了回去,想再仔细观察一番,命令二人叉手并立,忽然一只猫从他们脚前超过,那个胖子便一脚将猫踢开了。高宗很不高兴的说,“这猫偶而经过,犯得着将他踢开吗?轻率如此,怎能担当重任?”

于是决定留下瘦者面将胖者遣送回家。这位瘦弱者,就是后来的孝宗皇帝。由于官中爱猫,即使臣下触犯皇帝的忌讳,也不以为罪。

宋理宗祀明堂时,问身旁的官员徐清叟,“猫儿捕鼠如何?”答道:“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理宗本命属鼠,徐清史顿感融突圣颜,但理宗丝毫未费怪他。由于皇帝爱猫,宦官近侍们为了邀宠,千方百计搜求名贵猫进率。


南宋杭州的达官贵族盛行养一种美观的“狮猫”。《梦梁录·兽之品》说,“猫,都人畜之,捕鼠。有长毛,白黄色者称曰“狮猫’,不能捕鼠,以为美观。多府第贵官诸司人畜之,特见贵爱”。

奸臣秦桧的孙女披封为崇国夫人,显贵无比。她就豢养着这样一只名贵的狮猫。有一天她的猫突然丢失,立即命令临安府限期找到。到期猫未找到,临安府逮捕了临近崇国夫人府第的居民,又准备弹劾守卫府第的官兵。

官兵们惶恐不安,到处步行求猫。凡是城内居民养的狮猫“悉捕致,而皆非也”。于是又贿赂曾见过这只狮猫的老兵,画了这只狮猫的图像一百多张,在茶馆等人流密集处广事张贴,希望能找到狮猫。

尽管临安府大动干戈,全城捕求,到处张贴寻猫启示,办法用尽,还是未能找到那只狮猫。后来府尹通过崇国夫人的亲信苦苦折求,这件事才算了结。从这件事可见官僚贵族养猫之风的炽盛。

社会上层这种疯狂的养猫热,导致了名贵猫的以假乱真和盗猫之风的兴起。《夷坚三志·乾红猫》记载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南宋都城临安北门外西边小巷,有位卖熟肉的老头孙三,和老伴过着安宁的日子。但有一段时间,孙三每天清早出门时,总要再三叮嘱老伴,“照管好我们的猫儿,整个临安城都找不来第二只,千万不能让外人看见,如果被人偷去,我就没法活了。我们年老无子,这猫儿就象我们的亲生宝贝,千万小心啊!

平日,邻里之间也无来。谁也没有见过这只猫,当他们每天都听到孙三不厌其烦地重复这些话时,起初感到纳闷,后来心想可能是只带有虎斑纹的猫,过去罕见,如今也不足贵。

孙三老翁提心吊胆的看护,实在可笑。

忽然有一天,孙三家的猫拽断绳索,跑出门外,孙三老伴惊叫着急忙抱回,看见这只猫的左邻右舍都惊呆了。原来这只猫全身血红,连尾巴,腿和胡须都是深红色。无一根杂毛。

邻居们从未见过这种,羡慕赞叹不已,孙三卖完肉回家,从邻居们的议论中得知猫已被外人看见,非常气愤的把老伴打骂了一顿。

孙三家有只红猫的消息,很快在都城传开了,不久便传到了皇宫大内。有个太监知道这消息后,觉得有利可图,想以高价得到这只猫。但重金并未打动孙三的心,他说,“我孤贫一世,有饭吃就行了,无用钱处,爱这只猫如同我的生命一样,岂能卖给你”。

太监想用这珍奇的红猫博得皇帝的欢心,所以孙三执之愈坚,他求之愈急,一再加价,竟以三百千钱买下了这只猫。

孙三卖掉猫之后,好像丢了魂似的,痛苦不堪,常以打骂老伴出气。再说那太监得到猫之后,满心欢喜,盘算着喂养调教好这只小宝贝后,再孝敬给皇上,以求加官晋爵。

就在他做升官发财梦的时候,那只红猫的颜色却一天比一天淡了,仅半月时间,竟然变成土白色的普通猫。

太监知道上了大当,赶忙带人赶到孙三的住处时,这对老夫妻早已无影无踪了。孙三夫妻扮演的这场以白猫染成红猫,故弄玄虚,以钓大鱼的闹剧,可谓天衣无缝,演技高超。

由于猫价上涨,名贵猫更是奇货可居,遂产生了一批以盗猫为生的人。《史·猫牛盗》云,猫者有丰富的经验和一套防止猫叫的办法。

偷猫一都在白天进行,因为杭州城内居民房屋都较低隘,潮湿闷热,猫喜欢在户外活动,很容易被偷猫者捕获。

抓取猫之后,将猫全身淋湿,放进准备好的缸或桶中。猫生性净洁,皮毛淋湿之后,不断的用舌舐,,不干不停止,一般不号叫。所以猫一旦丢失,很难找回。

上行下效,民间养猫、玩猫之风更盛。宋代海州(江苏连云港)猫为天下第一。《夷坚志·桐江二猫》云:桐江一富民家养了二只猫,喜爱有加,坐卧自随,白天抱在怀间,抚摸爱惜,晚上让猫陪伴睡觉,外出办事,命奴婢侍侯二只猫,有一天,一只老鼠跳进瓮中吃粮食时,无法逃出。双婢赶忙告知主人,主人高兴得抱着一只猫投入瓮中,老鼠惊恐得上下跳跃,叫声表厉,而那猫熟视不动,不敢攻击老鼠,一跃而出。

主人笑笑,又将第二只猫放人瓮中,也是一跃而出,恰好庭中有小鸡,反被搏弄而死。猫作为朱门内的宠物,饱食终日,其勇猛之气,逐渐脱变,乃至畏强凌弱。

宋代文人社会地位优越,其中不乏喜欢养猫之人。大诗人陆游年轻时赤心报国,但壮志未酬,老年退居山阴(浙江绍兴)家乡,非常喜欢养猫。他曾给自己养过的猫起了一些动听的名字,如“粉鼻”、“雪儿”、“小於菟”等。也写过一些很有特色的“赠猫”诗

《赠粉鼻》

连夕狸奴碟鼠频,想翼噗血护残困

问渠何似来门里,日饱鱼飨睡锦茵

《得猫于近村以雪儿之戏为作诗》

似虎能缘木,和驹不伏辕

但知空鼠穴无意为鱼难。

薄荷时时醉,能夜夜温。

前生旧童子,伴我老山村,

《赠猫》

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

惭愧家货策勋薄,寒无越坐食无鱼。

陆游当年曾在南郑前线投笔从戎,但是,现实却使他始终处于“报国无门”,“为国忧民空激烈”的痛苦之中。所以他晚年养猫,既是蛰居生活的反映,又是孤寂心态的安慰。

同时他的一些咏猫诗,也宣泄了心中的优愤,这些诗在不同度上是对当权者的批判,对无能者的讥讽,表达了诗人的满腔悲愤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陆游从刺虎到养猫,典型地反映了宋代人普遍的心态历程和曲折的人生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盛唐   临安   府第   宋人   宋朝   南宋   老伴   宋代   名贵   太监   狂热   皇帝   养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