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皇帝为什么会优待文人士大夫?


太祖誓碑

宋太祖赵匡胤,北宋的开国皇帝,在太庙里立下誓碑,命令子孙为皇帝者,要优待前朝宗室之后裔,且不得滥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之人,否则天必讨灭之。

据史料记载,宋太祖在建隆三年曾命工匠秘密雕刻镌一块石碑,立于太庙寝殿的夹室里,称为誓碑。平时夹室封闭,誓碑用销金黄幔遮蔽,任何人不得入内参观。并且还规定太庙之门于四季祭奠和新皇帝即位时方可开启,皇帝谒庙礼毕,必须进入夹室恭读碑上的誓词。届时皇帝独自一人入内至碑前参拜,跪瞻默诵,然后再拜而出,群臣及近侍都不知所誓何事。北宋各代皇帝皆如此相承行事,按时礼谒,恭读在心,没有泄漏。

那么史书上记载的“太祖誓碑”是否真的存在?宋太祖为什么会立下这块誓碑呢?究竟有何用意?

第一、太祖誓碑可能于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有关。

宋太祖赵匡胤虽然出身行武,却酷爱读书。他随周世宗打淮南时,有人揭发他私载货物达数车之多,检查下来,主要是书籍数千卷,这应是他比较重视读书人及文官的原因之一。当然宋代重文抑武的主要目的是出于对武将防范的需要。因为文臣没有兵权不会危及政权,而对文人宽厚也可收买人心,这是他能进一步巩固统治的英明之处。同时,太祖在平定南方各政权的过程中,坚持不杀降王,如平定后蜀,召其国君孟昶入京,有大臣密奏,请擒杀其君臣,以防生变。太祖批评道:“你们正是小肚鸡肠!”。宰相赵普对此次在太祖面前说起,要惩罚那些以前不善待太祖的人。太祖却回答:“倘若在凡俗尘世都能认出日后的天子,那人人都去寻找了。”

第二、宋朝皇帝对后周皇室确实比较优待。

据说,太祖即位之初,有一次看见宫女抱着一个小孩,询问后知道是周世宗之子。大臣们建议将孩子除掉,但是太祖于心不忍,后将其赐予潘美,收为养子。宋太祖可谓宅心仁厚,豁达而自信。宋太祖登基称帝之后,迁周恭帝母子于西京,封为郑王,并建造后周皇室宗庙于西京,命周宗正以时祭享,并派官员祭拜周太祖、周世宗之陵。建隆三年,迁郑主至房州。开宝六年,郑王过世,此时距禅位已14年,而宋太祖仍素服发哀,辍朝十日,谥号恭帝,葬周世宗陵之侧,曰顺陵。宋仁宗时,诏取柴氏谱系,于诸房中推最长者一人,岁时奉周祀。寻录周世宗从孙柴元亨为三班奉职,又诏每郊祀录周世宗子孙一人。至和四年,遂封柴泳为崇义公,给田十顷,奉回室祀,子可袭封,并给西京周庙祭享器服。宋神宗时,又录周世宗从曾孙柴思恭等为三班奉职。宋徽宗时,诏柴氏后已封崇义公,再官恭帝后为宣教郎,监周陵庙,世为三恪。南宋时,高宗、理宗诸朝也时有封柴氏袭崇义公之爵。可见,柴氏之受封赏几与宋朝相始终,宋廷如此优待亡国之后裔,这在其他朝代是少有可见的。

第三、宋朝皇帝确实很少杀大臣和言官。

宋太祖及其后继者,确实比较严格地遵守着不杀大臣和言官这条誓言,对臣下较为宽容,和各朝相比,诛杀很少。庆历三年,范仲淹曾由衷地赞叹道:“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而北宋后来出现的文官冗多的现象,也与誓碑规定的优待士大夫政策有关。据史料记载,朝堂上皇帝和众达成就应如何处置罪臣一事辩论,范仲淹主张免死而宽宥之,富弼不同意,所以范质问道:“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之事,奈何欲轻坏之?”“前代多深于用刑,大者诛戮,小者远窜。唯本朝用法最轻,臣下有罪,止于罢黜,此宽仁之法也。”

结语

不论“太祖誓碑”是否真的存在?其实在实行重文抑武,以文臣驾驭武将的国策。这就反映出其存在重用且优待文臣的一些祖宗家法,并被历朝皇帝所认真执行。这一祖宗家法,一方面激发着文臣士大夫的爱国热忱,一方面也使一些掌权的文臣无所顾忌,有的甚至横行不法。当国家和君主利益受到威胁及损害时,统治者是可以将家法放在一边而开杀戒,因为家法:“不杀”不等于绝对不能杀,然而诛杀大臣确实不是北宋统治国策的主流。

#头条创作挑战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士大夫   优待   崇义   宋朝   西京   祖宗家法   皇帝   太祖   北宋   大臣   文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