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园与清代太后的奉养(下)

圆明园四十景 长春仙馆

乾隆四十二年正月,皇太后病重,时居圆明园的长春仙馆。当月二十三日子刻,皇太后疾大渐。乾隆至长春仙馆问侍。丑刻,皇太后崩,享年八十六岁。崇庆皇太后长寿,在做皇太后的四十馀年间,绝大部分时间居于畅春园。乾隆时常前往问视,悉心奉养,正如皇太后卒后遗诏所言:“皇帝秉性仁孝,承欢养志,克敬克诚,视膳问安,晨夕靡间……皇帝每见予康健如常,喜形于色。”乾隆也说:“朕自登极以来,即尊养皇太后于畅春园,迄今四十二年,视膳问安,承欢介景,所以奉懿娱而尽爱敬,为时最久。”(《清高宗实录》卷一〇二五)乾隆所言不虚。对此,《啸亭杂录》卷一《孝亲》亦曰:“纯皇(即乾隆)侍奉孝圣宪皇后极为孝养,每巡幸木兰、江、浙等处,必首奉慈舆,朝夕侍养。后天性慈善,屡劝上减刑罢兵,以免苍生屠戮,上无不顺从,以承欢爱。后喜居畅春园,上于乘冬季入宫之后,迟数日必往问安视膳,以尽子职。后崩后,上于后燕处之地皆设寝园,凡巾栉、杝枷、沐盆、吐盂无不备陈如生时,上时往参拜,多至失声。又于园隙建恩慕寺,以资后之冥福焉。”

皇太后去世当月,乾隆即令将圆明园之长春仙馆正殿、偏殿改为佛堂,将畅春园内现供佛座移往供奉,并添设佛像。又令将畅春园九经三事殿“易盖黄瓦”,以安奉皇太后梓宫。又特发谕旨,将畅春园奉养皇太后的功能设为定制,“若畅春园则距圆明园甚近,事奉东朝,问安视膳,莫便于此,我子孙亦当世守勿改”,要求将此旨录写,封贮尚书房、军机处各一份,“传示子孙,以志毋忘”(《清高宗实录》卷一〇二六)。乾隆这一举动对三山五园及其主要建筑的礼制功能定位起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他将皇太后生前起居之所改建为佛堂,“易盖黄瓦”,提升了这些建筑的礼制级别,从而改变了它们的功能。乾隆担心自己身后的继任皇帝若援用此例,将自己园居理政时经常使用的圆明园正大光明等殿也改为佛堂之类的场所,则会改变其作为听政场所的功能;继任者若要继续在御园听政,还必须另辟新殿,从而造成资源上的浪费和闲置。为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乾隆特意强调,畅春园以后的功能就是奉养太后,而且规定后代不得效仿自己将御园中前朝帝后起居之所改建为佛堂。

乾隆四十二年二月二十日,乾隆就此事又谕军机大臣,除了再次明确畅春园供奉东朝、圆明园作为御园听政之所,后世不得更改其用途之外,更进一步就列圣列后神御(即画像)神位如何安放的问题,做了明确规定。根据乾隆的规定,安奉已故皇帝御容画像的地方,在内城是寿皇殿,京西御园则是圆明园的安佑宫,还有避暑山庄的永佑寺。畅春园恩佑寺原本供奉康熙御像,在圆明园安佑宫建成后,则与雍正御像一并移置其中。新建恩慕寺也只是为已故皇太后“恭荐慈福,少抒哀慕之忱”的祈福缅怀之所,而不供奉孝圣宪皇后的御容。

长春仙馆复原图

进入嘉庆朝后,因生母与嫡母均过世,嘉庆没有奉养太后的任务,于是作为专门奉养太后的畅春园继乾隆朝后期空置二十馀年后,继续闲置二十五年。待道光继位后,畅春园已残破不堪,“殿宇墙垣,多就倾敧,池沼亦皆湮塞”。道光并没有忘记皇祖乾隆“子孙当世守勿改”的祖训,以畅春园为太后奉养之地。但无奈“此时重加修葺,地界恢阔,断非一二年所能竣工”,而次年“释服后,圣母皇太后临幸御园,不可无养志颐和之所”。不得已,道光只好对皇祖关于奉养东朝的规制加以变通,“再四酌度,绮春园在圆明园之左,相距咫尺,视膳问安,较之畅春园更为密迩。且系皇太后夙昔临莅之区,居处游览,罄无不宜,于此尊养承欢,当于近奉东朝之旨尤相契合也”。绮春园距离圆明园更近,更方便在圆明园理政的皇帝请安问候,于是道光命管理圆明园大臣“将绮春园相度修整,敬奉慈愉”(《清宣宗实录》卷一八)。道光三年正月,道光初幸圆明园,诣安佑宫行礼,随后奉皇太后居绮春园。道光二十九年,皇太后崩。

早在道光十三年(1833)时,道光孝慎成皇后卒,后又立咸丰生母孝全成皇后,但道光二十年正月,孝全皇后暴崩。此后,道光未再立后。因此,当咸丰即位后,也没有奉养皇太后的任务。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劫掠北京,三山五园遭到严重破坏,京西御园理政的运行至此终结,康熙朝以来供奉太后的颐养之地亦名存实亡。同治、光绪两朝虽然有奉养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的任务,但宫中成为两宫皇太后的唯一选择。同治十年(1872)之前,慈安皇太后居绥履殿,慈禧皇太后居平安室。同治十年之后,慈安皇太后移居钟粹宫,慈禧皇太后移居长春宫。光绪七年(1881)三月初十日,慈安太后暴卒于钟粹宫,光绪十年慈禧太后移居储秀宫。

不过,为两宫皇太后重修京西御园的工程还是断续进行。同治亲政后,以两宫皇太后“亲裁大政,十有馀年,劬劳倍著而尚无休憩游息之所以承慈欢”为由,谕令总管内务府大臣“设法捐修,以备圣慈燕憩,用资颐养”。鉴于“物力艰难,事宜从俭”,要求将两宫皇太后驻跸之殿宇以及皇帝驻园办事住居之处“略加修葺,不得过于华靡”(《清穆宗实录》卷三五八),但因国势不堪,遭到朝臣强烈反对。同治十二年十月,御史沈淮奏请暂缓修理圆明园,称“现在帑藏支绌,水旱频仍,军务亦未尽蒇”,反对朝廷“再兴土木之工,以滋繁费”。迫于朝野内外舆论的压力,同治十三年七月,朝廷降旨停止重修圆明园工程,“俟将来边境乂安,库款充裕,再行兴修”(《清穆宗实录》卷三六九)。

光绪十三年正月,光绪亲政。次年二月初一日,光绪下谕称皇太后“自垂帘听政以后,夙夜祗惧,如临渊谷”,“而万几馀暇,不克稍资颐养,抚衷循省,实觉寝馈难安。因念西苑密迩宫庭,圣祖仁皇帝曾经驻跸,殿宇尚多完整,稍加修葺,可以养性怡神”。命修清漪园,并改称颐和园,作为奉养慈禧皇太后之所。为避免遭到一些权臣反对,光绪一再强调修园事关帝王“孝治天下”之本,“凡苑囿之设、搜狩之举,原非若前代之肆意游畋,此举为皇帝孝养所关,深宫未忍过拂”(《清德宗实录》卷二五二),是“祖宗旧制”。四月初十日,光绪恭奉归政的慈禧皇太后銮舆驻跸颐和园乐寿堂。从京西园林承担奉养太后的功能来讲,颐和园(清漪园)是继畅春园、圆明园、绮春园之后清朝太后最后的园居之地。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卒,慈禧皇太后择立溥仪为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但未及一日,慈禧太后亦卒。宣统即位后,尊光绪皇后为隆裕皇太后,三年后(1913),隆裕太后因病崩于宫内长春宫,清代历朝奉养太后的礼制至此终结。

[文章来源]

圆明园研究院

[作者]

杨 剑 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太后   咸丰   光绪   圆明园   乾隆   皇太后   同治   长春   道光   清代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