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朝的最后六年:死了一个太子,半个朝堂为其殉葬

1387年九月,为肃清漠北故元势力,朱元璋任命蓝玉为征虏大将军,延安侯唐胜宗、武定侯郭英为左右副将军,率军十五万北征。

十五万大军,这与当年岭北之战的兵力相同。

但不一样的是,明军这次的进军路线只有一条,指挥官也只有一个,就是蓝玉。

九月三十日,大军出征之前,朱元璋亲自为蓝玉送行,并告诉他:“倍道前进,直抵虏廷”,“肃清沙漠,在此一举!”

意思就是说,隐忍十余年,如今时机已到。我也不跟你做过多交代,直接杀过去,能不能荡平北元,就看你的了,蓝玉!

十一月十八日,带着朱元璋的期望,蓝玉率大军由大宁(内蒙古宁城)出塞,向着三千里外的北元汗廷攻击前进。

1388年三月,明军抵达庆州(内蒙古巴林左旗)。这时有探子回报,说在捕鱼儿海发现元主脱古思帖木儿的踪影。

捕鱼儿海,即是今天贝尔湖的古名。注意,是贝尔湖,不是贝加尔湖。

机不可失,蓝玉立即下令,所有将士“人不卸甲、马不离鞍”,兼程而进,目标捕鱼儿海。

四月十一日,明军克服重重障碍,进至距离捕鱼儿海以南四十里处。

但在这个时候,问题却出现了。

蓝玉派出去的多路探子,均未能找到元军的蛛丝马迹。

找不到敌人,这可如何是好?

此时的明军,已经走了两千多里,一路上穿越了多个荒芜沙漠,后勤压力极大。

到底是继续向北,还是就此打道回府?

如果继续向北,粮食和水都不够,大军存在饿肚子的风险。

如果就此撤退,又会辜负皇帝的期望。

面对这种两难的抉择,蓝玉压力山大。

他很明白,这次战争的关键不是排兵布阵,而是找到敌人。但是现在找不到敌人。别说元军的主力了,就连元军的散兵游勇都看不到一个。

无奈之下,蓝玉只好召集部下开会,听取他们的意见。

不出所料,将领们有的说撤退,有的说前进,其中建议撤退的占多数。

见众人主张撤退,蓝玉的心里也开始打起了退堂鼓。

关键时刻,定远侯王弼站了出来,他对蓝玉说:“深入漠北,无所得,遽班师,何以复命”。

你现在若是班师,回去如何面对皇帝?我们来都来了,不如再坚持几天。

王弼的建议,其实就是赌博。

运气好,找到了元军,大家一起名留青史。

运气不好,找不到元军,大家一起饿死、渴死在塞外。

这时候,大家都不说话了,等着蓝玉下决定。

蓝玉面对众人,思考再三,终于下定决心:咬咬牙,再坚持几天。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为了不打草惊蛇,蓝玉下令,全军在地上挖洞煮饭,以免大量浓烟直上云霄而被元军望见。

四月十二日黎明,明军向北搜索到了捕鱼儿海的南岸,此地依旧空无一人。

面对空空如也的大草原,大家的心情又跌到了谷底。

难不成敌人听到什么风声,已经提前逃跑?

如果真是如此,大家也只能接受“马革裹尸还”的命运了。

但就在此时,好消息突然来临,一队巡逻骑兵回来禀报:发现了元军大营,就在捕鱼儿海东北方向八十余里之外!

走了三千里,终于找到敌人了。随即,蓝玉任命王弼为先锋,“衔枚卷甲”,直扑元军驻地。

就在明军吃糠咽菜,苦苦搜索元军踪迹时,元主脱古思帖木儿正在自己的大帐内夜夜笙歌。

脱古思帖木儿自以为是的认为明军不熟悉地形,难以找到水源,决不会这么快杀到。就算明军来了,人困马乏,也没什么战斗力,自己可以以逸待劳。

然而,脱古思帖木儿却忽略了一件事。

明军一路上吃不好,喝不好,历经磨难,都是一肚子气。

当这么一群饿得两眼发绿的糙汉子见到元军大营的牛马羊驼时,会是一种什么心情?

很显然,自然是狼入羊圈的兴奋感!

所以,当王弼率明军神不知鬼不觉地悄悄接近元营,并发起突然袭击时,负责警戒的元军很快就被打败,整个元营瞬间大乱。

不多时,明军攻入大营的消息传入脱古思帖木儿耳中。

见大势已去,脱古思帖木儿带着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等数十骑遁去。

至于大营的几万大军,他不打算管了。

得知皇帝逃跑,元军骂骂咧咧,皇帝都跑了,还抵抗什么?大家投降算了。

然后,七万多元军纷纷放下武器投降。

此役,明军损失可以忽略不计,北元的损失就大了。

根据统计,明军总计俘虏七万七千多人,其中包括了脱古思帖木儿的次子地保奴等64人、太子必里秃妃并公主等119人、吴王朵里只、代王达里麻、詹事院同知脱因帖木儿等2994人。

脱因贴木儿是王保保的弟弟。

王保保死后,其部由脱因帖木儿继续统领。

随着脱因贴木儿被活捉,当年王保保打造的元军精锐也被明军彻底歼灭。

另外,明军此战缴获的战利品也颇多,包括了四万七千匹战马,四千八百头骆驼、十一万头牛羊、三千余辆各式车辆以及元朝皇帝使用了上百年的印玺。

捕鱼儿海之战前,元顺帝从大都退到上都,元昭宗从应昌退到和林,脱古思帖木儿从和林跑到捕鱼儿海。无论他们如何败退,每次逃跑时,起码还带着玉玺。

只要有玉玺,他们就可以发号施令,任命官员。

反正人是现成的,被明军抓走一批官员,再拿着玉玺往委任状上盖章,任命一批就是了。

但是,脱古思帖木儿这次连玉玺都弄丢了,他在蒙古人心中的地位也是一落千丈。

不久后,沦为光杆司令的脱古思帖木儿和儿子天保奴在逃亡过程中被也速迭儿缢杀。

也速迭儿是阿里不哥的后裔。当年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争夺汗位,兵败被杀。如今也速迭儿也算是为老祖宗报仇雪耻了。

杀了脱古思帖木儿后,也速迭儿自立为汗。

由于也速迭儿长年居住于草原,对汉文化毫无兴趣,因而也速迭儿执政期间,北元政权的汉文化因素迅速衰退。蒙古大汗从此再无年号、谥号、庙号。

可以说,从这时候开始,北元朝廷虽然还名存,但元王朝的正统性,实际已经荡然无存。

蓝玉一战取得如此重大的战果,甚至超出了战前预估,自然要得到厚赏。

不久后,朱元璋赐诏奖励慰劳,将蓝玉比作卫青、李靖。原本想进封其为梁国公。

但就在这时候,蓝玉却反复作死,惹怒了朱元璋。

什么事呢?

第一件事发生在明军在班师途中。

蓝玉莫名其妙,欺负了脱古思帖木儿的老婆,而这位皇妃的性情也甚是刚烈,被蓝玉欺负后,愤而自杀了。

朱元璋对这种有辱大明形象,违反大明多民族和谐共处政策的行为颇为不满。

不过,考虑到蓝玉刚刚立功,朱元璋也懒得追究。

元朝皇后形象

第二件事发生在明军回国前夕。

蓝玉间接逼死了北元皇妃,朱元璋却没有追究责任,这让他更加猖狂。

不久后,他率明军抵达长城喜峰关。

当时,由于已经是晚上,守关的官员休息了,便没有第一时间打开大门迎接。

这种事情其实很正常。明朝军队有规定,夜晚不许打开城门,以免被敌人偷袭。蓝玉作为高级将领,理应以身作则。

但是,蓝玉此时却像个神经病似得,见守门官员不开门,竟命令士兵攻击关卡,打破城墙强行闯入。

事后,朱元璋闻之,勃然大怒。

半夜闯关,这是要干什么?难道要造反吗?

一怒之下,朱元璋将蓝玉的爵位由梁国公改为凉国公,并命人将蓝玉的过失刻在世袭的金书铁券上。以此警告蓝玉。

事情发展到这里,朱元璋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蓝玉,你的行为让我很心凉!

此时,蓝玉要是有自知之明,他就应该夹着尾巴做人。

但是蓝玉就是个闲不住的人,没事他都要惹点事出来。

然后,他就惹出了第三件事。

蓝玉回朝后,朱元璋举行庆功宴,封冯胜、傅友德为太子太师,蓝玉为太子太傅。

明朝的“三师”、“三孤”和“东宫三师”,属于无实权的荣誉职务。

皇帝在授予大臣这类虚衔时,往往要做通盘考虑,既要考虑到贡献,还要考虑资历。

以功劳而论,蓝玉不亚于冯胜和傅友德。

但以资历而论,蓝玉是晚辈,实际应该低冯胜和傅友德一级,授予太子少师或太子少傅更合适。

也就是说,朱元璋封蓝玉为太子太傅,已经是破例封赏了。

但蓝玉在庆功宴上,估计是喝酒喝蒙了的缘故,他竟然大声喊道:“我难道不能做太师吗!”

明目张胆的质疑朱元璋的封赏。

见蓝玉如此不知好歹,朱元璋再也不能忍了。如果他还能忍,他就不是朱元璋了。

当然,考虑到开国武将病死的病死,退休的退休,自己总得给太子朱标留点人才。朱元璋此时还没有清洗蓝玉的念头。

他对蓝玉不知死活的回应是不采纳其提出的任何建议,故意打压。

至于军事方面,朱元璋则渐渐开始重用晋王朱惘和燕王朱棣。

此时的朱元璋,想法很简单,让蓝玉靠边站,军队交给自己的儿子。

等到朱标即位后,再重新启用蓝玉,到时候蓝玉感恩戴德,被朱标死死拿捏。

然而,历史就喜欢开玩笑。正当朱元璋还在操盘时,朱标却病死了。

1392年四月丙子日,当了二十五年太子的朱标病逝。

看着自己精心培养的继承人就这么没了,此时已经65岁的朱元璋陷入了沉思之中。

自己时日无多,必须要尽早选定继承人。

可是,到底选谁呢?选儿子还是选孙子?

如果选儿子,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都是比较合适的继承人。

这些儿子年长,足以震慑大臣,正所谓“国有长君是社稷之福”。

但是,册立儿子有很大的问题。

立了秦王朱樉,万一晋王朱棡、燕王朱棣不服怎么办?

立了燕王朱棣,老二、老三不服怎么办?

类似的案例,历史上比比皆是。嫡长子去世,皇帝其余的儿子都认为自己有继位权,大家打来打去,内斗不止,王朝也因此衰落。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颁布《皇明祖训》,曾专门规定:只有皇帝没儿子的情况下,才能兄终弟及。而且候选人还必须是嫡出才有继承权。庶出,即便是庶长子,也没有继承权。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毋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

朱元璋老早就表明了立储态度,此时再修改,岂不是打自己脸?

既然立儿子不合适,那就只能按照宗法制,传给继承顺位排名第三的嫡孙了。

可是,册立孙子的问题更多。

第一,朱标38岁病逝,其子年幼,到时候新君登基,大臣们倚老卖老,欺负小皇帝怎么办?

第二,朱标有五个儿子,除去早年夭折的朱雄英,以及此时年幼的朱允熞和朱允熙,还有次子朱允炆和三子朱允熥可选。

朱允熥的母亲常氏是朱标的第一任太子妃,根正苗红,是正儿八经的嫡长孙。

立他为皇储,合情合理合法。

但朱允熥是常遇春的外孙,蓝玉又是常遇春的小舅子。

蓝玉这厮,连我老朱的面子都不给。

还有常遇春的儿子常茂、常升,也是两个混不吝。

常、蓝两家,本来就已经势力颇大,如果让朱允熥继位,两家势力将来会不会进一步膨胀。到时候主弱臣强,外戚干政怎么办?

朱元璋想起这种事情就害怕,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难道传到第二代就要重现西汉外戚专权的一幕了吗?

思来想去,朱元璋决定不能传位给朱允熥。

朱允熥就此出局,那就只能选择原本只是庶出,但子凭母贵,由庶转嫡的朱允文了。

1392年九月,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解决了第二个问题,接下来就该解决第一个问题了。

老臣们不服朱允文怎么办?

没办法,此时再给朱允文树立威信,已然来不及。

现在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杀,大开杀戒!

1390年,朱元璋借口李善长谋反,将其处死。

李善长被处死的同时,还有八名开国公侯一同被诛杀。

分别是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临川侯胡美、宜春侯黄彬、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河南侯陆聚、荥阳侯郑遇春。

这些开国功臣被杀,明面上的理由是协助李善长造反。

但真正的原因,是朱元璋为了彻底铲除丞相制影响,有意在打压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功臣,为朱标将来登基扫清障碍。

当时,朱元璋还没打算处理以蓝玉为首的太子党。

但随着朱标去世,朱允文被册立为太孙,太子党也迎来了末日。

1393年二月,朱元璋以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为借口,发起“蓝玉案”。

很快,包括凉国公蓝玉、开国公常升、会宁侯张温等十五名明朝开国公侯被杀。

除了杀掉蓝玉等人外,朱元璋还让锦衣卫顺藤摸瓜,一口气牵扯出了一万五千名蓝玉的同党。

这些人最后无一幸免,全部被诛杀。

至此,洪武年间的功臣宿将,几乎被朱元璋一扫而空。

按理说,该杀的杀了,不该杀的也杀了,朱元璋应该歇息了吧?

并没有。蓝玉案后,朱元璋是虱子多了不嫌痒,看谁都觉得不顺眼。很快又盯上了傅友德。

1394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朱元璋在宫里宴请群臣。

当天,傅友德的第三子傅让没按规定佩戴剑囊,被朱元璋正好撞见。

到了宴席收尾阶段,朱元璋看到傅友德桌上有一盘蔬菜没吃光,当即便把脸一沉,当众斥骂傅友德不敬君父,然后又把傅让没按规定佩戴剑囊的事情一并扯了进来。

傅友德被骂的一脸懵,连连称罪。可朱元璋却越骂越激动,命令傅友德回家把另外两个儿子带到宫里请罪。

面对朱元璋的无端找茬,傅友德忍无可忍,老子一生为大明出生入死,立下战功赫赫,结果晚年却被当众羞辱。

气愤之下,傅友德回家果断杀死二子,并回到皇宫当着朱元璋面前自杀了。

其实,朱元璋并非是无端找茬。

傅友德的女儿是晋王朱㭎的儿媳,傅氏与晋王系是连襟关系,对朱允炆有一定威胁。这也正是朱元璋容不下傅友德的原因。

事后,朱元璋以傅友德对君父不敬,而且又畏罪自刎,该罪加一等为由,下令将傅友德全家发配到辽东和云南,傅家自此家破人亡。

傅友德被清洗后,王弼和冯胜又成了朱元璋的打击对象。

蓝玉案后,王弼曾拜访傅友德,说:“皇上如今年事已高,又严于诛杀,我们这辈的人所剩无几,应当联合起来寻找出路。”

这件事后来被锦衣卫所知,告发给了朱元璋,朱元璋旋即下旨将王弼处死。

王弼死后,冯胜也被朱元璋无罪赐死。

冯胜的女儿是周王朱橚的王妃,他在朱元璋眼里,也是不能留的。

这里不妨猜测,如果徐达此时还活着,估计他也要被赐死。因为徐达是朱棣的老丈人。

冯胜死后不久,汤和病重,已无法下床。朱元璋亲自慰问,与其叙旧。汤和不能对答,便只好不停地叩首,就仿佛一头老牛祈求主人不要杀自己似的。

朱元璋见此情形,也是泪流不已,故而打消了杀汤和的想法。汤和也因此善终。

到了1398年,经过多轮清洗,明朝开国功臣仅剩三人:武定侯郭英、长兴侯耿炳文、越巂侯俞通渊。

郭英是郭宁妃的哥哥,十八岁时就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之前的鄱阳湖大战,明军南征云南、北讨王保保,郭英均有参与,且功劳不小。

按道理,郭英这样的悍将,朱元璋是不会留的。

但不知为何,洪武朝的四大案,郭英全部躲过。

俞通渊是明朝开国名将俞廷玉的儿子。

朱元璋早年攻略江南时,由于缺乏战船,无法扩展疆域,对此很是苦恼。正在此时,俞廷玉带来了水军和战船,解决了朱元璋的燃眉之急。

俞廷玉死后(1359年战死),朱元璋念其功劳,封其子俞渊为越巂侯。

洪武朝四大案,俞通渊受胡惟庸案的牵连,原本应该被清洗。但朱元璋念在俞廷玉的功劳,没杀他。

后来蓝玉案爆发,朱元璋仍念旧情,也没杀俞通渊,只是剥夺了他的爵位。

耿炳文不用过多介绍,早年镇守长兴(浙江长兴),耿炳文以寡敌众,与张士诚历经大小十几次战争,战无不胜。

可以说,他是朱元璋特意留给朱允文的“定海神针”。

有可能,郭英和俞通渊也是朱元璋有意留给朱允文的开国老将。

或许在朱元璋看来,能打得,资历深的文臣武将都被清洗了。给大孙子留下三员老将,足以应付臣子叛乱。

但很可惜,朱元璋千算万算,却没有算到后来起兵造反的人,竟然是自己的儿子。更没有算到自己留下的老将,在自己儿子面前竟然不堪一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太子   长兴   王弼   大明   明朝   燕王   玉玺   鱼儿   皇帝   儿子   洪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