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唯一的儿子:2次辍学,30岁才考上大学,从没靠过父亲

文|胖二妹唠嗑

1955年9月17日,一艘邮轮从美国出发驶入了公海,太平洋的上空笼罩起浓浓的夜幕。船上有人开心、有人忧愁,有一个人却百感交集、彻夜难眠。

这个人就是钱学森,此时他正与妻子、儿女一家四口依偎在一起,几十年的归国梦,终于要实现了,平静的外表下,藏不住他焦急、紧张、兴奋的心情。

他叮嘱儿子钱永刚:“看好妹妹,中途停船,不准下船!”7岁的儿子乖巧地点点头。

他似乎知道这次旅行不同寻常,临行前妈妈蒋英也曾反复告诉他:船到达香港后,他们要走通关深圳罗湖的大桥,如果听到枪声就立刻趴下,妈妈会趴在爸爸身上保护爸爸,兄妹俩不要管爸爸妈妈,跟着早已安排好的随行人员立即离开。

小小的钱永刚并不知道归国意味着什么,但从父母坚定的眼神中,他明白不管归国之路有多凶险,也挡不住父母回家的脚步。

多年后,钱永刚回忆那段往事,只记得当他们安全踏上故土的一瞬间,父母笑中带泪的脸庞,和被父亲牵痛的小手。

也是从那一刻起,钱永刚立志好好学习,将来也要成为像父亲一样伟大的科学家,为国效力。

然而事事难料,做为科学巨匠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的一生却没那么顺利,他曾2次辍学,高中没上参了军,30岁才考上大学。

明明是钱学森唯一的儿子,为何经历这么坎坷呢?

1

钱永刚出生于1948年,7岁时,他已经读完了美国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学习成绩非常好。

父亲钱学森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美国海军研究所顾问。他与导师研究的“卡门——钱学森”公式,震惊了科学界,是当时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

美国军方为了表彰钱学森在航空、力学领域做出的重大贡献,还亲自给他颁发了官方嘉奖令。

纵然荣誉加身、待遇优厚,但钱学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大洋彼岸的他时刻想着回国效力。

美国深知钱学森的重要性,明白他一个人能抵得上五个师的分量。于是他们软硬兼施,千方百计阻挠。

1949年,钱学森被美国人员以莫须有的罪名,扣押了起来。后来虽然解除了扣押,却失去了自由,行动受限,处处有人监视,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整整5年。

这期间经过我国与美国方面的不断谈判,最终以释放朝鲜战争中俘获的11名美国飞行员为交换,换来了钱学森回国的机会。

得到回国许可的钱学森夫妻激动不已,迅速整理行装开启行程。钱学森对儿子说:“不要去上学了,咱们要回国了!”

幼小的钱永刚还不懂为什么要辍学,也不理解回国的意思,但看到父母久违的笑容,眼里的期待,他明白父亲口中的中国才是自己的家!

1955年10月8日,经过21天的长途旅行,钱学森一家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国。

这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一次旅行,有人评价说:钱学森的归来,使我国 “两弹一星”事业至少提前了的20年。

但同时这也是改变钱永刚命运的一次旅行。

2

刚从美国辍学回到中国的钱永刚,对一切都很陌生,他不会说中文,生活习惯也不适应。

但凭着聪敏好学,钱永刚很快适应了一切,不仅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英语、俄语也不在话下。

由于父亲每日搞科研,工作繁忙,很少顾得上钱永刚,但在学习上,钱永刚从不让父母操心,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

时光流转,一转眼钱永刚已经到了读高中的年纪,如果不出意外,按照他的成绩,和父亲一样考入理想的大学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命运却和钱永刚开起了玩笑。

那时的高中已经是休学状态,学校里早已没了学生。钱永刚不甘心浪费光阴,毅然选择去当兵。

钱学森得知后,沉默了一会,语重心长地说:“在哪里都可以报效祖国,去当兵历练历练也好。”

就这样,钱永刚第二次辍学,投身军队,成为一名军人。

他没有仰仗父亲的光环,和所有普通人一样,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勤勤恳恳,踏踏实实。

当兵的生活非常艰苦,对于从小家境优渥的钱永刚来说,这是一次艰难的选择,但他硬是凭着坚强的意志坚持下来了,这一坚持就是十年。

十年磨砺了钱永刚坚强的意志,也迎来了他人生中又一次命运的转折。

3

1977年,高考恢复了。听到这个消息,钱永刚既激动又忐忑,此时他已29岁,从前学的知识也十年没有再用,还能不能考上大学,他心里也没有底。

但骨子里对知识的渴望,还是让他拿起了荒废了近十年的课本。天生的好底子,加上刻苦努力的备战,一年后,30岁的钱永刚终于被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录取,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上学后,钱永刚比别的学生年龄大许多,但他没有时间顾忌这些,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弥补这些年落下的知识,34岁时,他大学毕业了。

1986年,钱永刚自费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硕士。此时他38岁,而他父亲在这个年纪已经是该学院的教授了。

当年该学院的校长为了挽留父亲,曾答应让钱永刚免试入学,如果自己没有回国,也许早已成为其中的一员。

但人生的梦想只要开始,什么时候都不会太晚,钱永刚凭着自己的努力,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钱永刚抓住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一有时间就泡在实验室里,不断地做研究,学习新知识。

他就像一块海绵,努力吸取知识,徜徉在知识的海洋。1988年,钱永刚40岁时,获得了加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

4

毕业后的钱永刚,和父亲一样,选择了回到祖国,为国效力。

他回到了母校,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研制工作,同时担任了许多名牌大学的客聘教授。

这些年来,他出书,拍片,办展,在自己的领域默默地耕耘着,不仅在计算机领域,还在国防科技领域,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新一代高端人才。

直到今天钱永刚还一直从事着教育相关方面的研究,出版了许多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书籍。

虽然他的成就没有父亲那么大,但也是整个行业的领头人,能为祖国尽一份力,他觉得很满足。

而这一切,都是凭着自己的努力,没有借着父亲的功勋为自己谋福利,但如果说有“沾光”的话,就是父亲从小对他的言传身教。

5

父亲钱学森常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这一点在钱永刚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957年,父亲钱学森因为杰出的贡献获得中科院一万元奖金,那个年代的一万元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但他却毫不犹豫地将这笔钱捐给中国科技大学,用来给学生们买计算尺。

1994年,钱学森又获得奖金100万,他将钱捐给了西部工程,之后,又获得100万,他也捐出去了。

晚年的钱学森听力衰减得厉害,为了每天收听科学知识和新闻联播节目,儿子钱永刚给他买了一个电视,“就算不能听见,也能看到”,钱永刚这么想。

钱学森问:“这个多少钱?”钱永刚明白父亲的意思,回答道: “不贵,这是我作为儿子孝敬您的。”

钱学森不爱钱,他只想着如何为国家做贡献,贵重的东西都不舍得给自己用,直到晚年也依然住在破旧的筒子楼里。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钱永刚也一直秉承着艰苦朴素的作风,虽然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钱永刚又是多所名校的教授,但他生活一直很节俭。

他也像父亲一样,不爱钱财,他多次出去巡讲、捐款、捐物、捐图书,钱馆建立时,他又将祖父与父亲留给他的60余件,具有重要历史、研究和文物价值的藏品捐赠了出去。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离开人世。没有给钱永刚留下万贯家产,但他的精神却是留给子女的巨大财富,它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钱刚永前进的道路。

6

做为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前半生可谓跌宕起伏,品学兼优的他,两度辍学,而立之年考上大学,不惑之年才拿到了硕士毕业证,人生折腾大半,才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但他却没有自怨自艾,时刻努力没有沉沦。自始至终,钱学森身上的一切美好品质,都一直在引导钱永刚前进。

虽然成为钱学森的儿子,他没有得到什么特殊照顾,但是能有钱学森这个父亲,他无比自豪。

常有人拿他与他美国的堂兄堂弟做比较,堂兄钱永佑是神经生物专家、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堂弟钱永健更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于是有人问钱永刚:“如果当年你没回国,成就一定不在他们之下,你后悔吗?”

钱永刚只是微微一笑:“如果当年我的父亲没有回国,他会后悔一生。我也一样!”

是啊,当年钱学森一家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时,钱学森就说过:“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从此爱国、奉献就成了两代人生命的底色。也正是有了这些人默默无闻的付出,才有了今天的中国,才有了如今崛起的盛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2

标签:儿子   父亲   美国   中国   从没   祖国   当年   教授   父母   努力   知识   钱学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