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十大美食家

#头条创作挑战赛#

从古至今“吃”都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对于名人也不例外,更有许多历史名人以吃闻名,可以称得上古代美食家,那中国最有名的美食家是谁呢?

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十大美食家,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呗!

注:本排名为非正式的排名,仅供参考。

十、谭延闿(1880年1月25日—1930年9月22日),字组庵,号无畏、切斋,湖南茶陵人。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生于浙江杭州,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组庵湘菜创始人。

谭延闿曾经任两广督军,三次出任湖南督军、省长兼湘军总司令,授上将军衔,陆军大元帅。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1930年9月22日,病逝于南京。

去世后,民国政府为其举行国葬。谭延闿有“近代颜书大家”之称,著述有《组庵诗集》等,其精于美食,为组庵湘菜创始人。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谭延闿为介绍人。

九、王小余:清朝乾隆时期名厨。清乾隆时,是袁枚家的掌勺大厨师,是一位烹饪专家,身怀技艺,有高明丰富的理论经验。他烧的菜肴香味散发到十步以外,闻到的人无不咋舌想吃的。他对于烹饪技艺颇有研究,曾发表过一系列高见,这些技术上的真知灼见,对袁枚影响很大,袁的《随园食单》有很多篇幅得力自王小余的见解。袁枚喜欢王小余,对王的要求亦很严。王死后,袁枚为了纪念这位优秀厨师,专门写了一篇《厨者王小余》。王小余是我国古代唯一有传的厨师。

八、金圣叹(1608.4.17—1661.8.7)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别号鲲鹏散士,自称泐庵法师。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

明末诸生出身,为人狂傲有奇气。他本姓张,因明亡誓不仕清,常喟然叹曰:金人在上,圣人焉能不叹?从而改姓金,字圣叹,名人瑞。

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

他乩降才女叶小鸾,写下动人篇章,成为江南士人佳话,亦为曹雪芹构思和创作《红楼梦》的素材之一。金圣叹提高通俗文学的地位,提出六才子书之说,使小说戏曲与传统经传诗歌并驾齐驱,受推崇为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但就是这位在文学界有着极高造诣的大才子,在临死之前念念不忘的竟是“吃”,后来身陷囹圄,即将被斩首临死之前,这位金大师写的竟然是一段食谱:“花生米和豆腐干一起吃,有核桃的香味”,说到把吃当作追求的话,相信没有人比得过他了。

七、李渔(1611年—1680年),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鸿,号笠翁,别号觉世稗官、笠道人、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金华兰溪(今属浙江)人,生于南直隶雉皋(今江苏如皋)。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

李渔自幼聪颖,及长擅古文词。明崇祯十年(1637年),考入金华府庠,为府学生。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清顺治八年(1651年),迁居杭州。后移家金陵(今江苏南京),筑“芥子园”别业,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康熙十六年(1677年),复归杭州,在云居山东麓修筑“层园”。康熙十九年(1680年)病逝。

李渔曾设家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创立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成为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一生著述五百多万字。其戏曲论著《闲情偶寄》,以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方面论戏曲文学,以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五方面论戏曲表演,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另有《笠翁十种曲》(含《风筝误》)、《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笠翁一家言》等作品。此外,他还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传》等。

李渔不仅是古代有名的文学家、戏剧家,还是个美食家、养生家,他的著作《闲情偶寄》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美食家修养,可以从《闲情偶寄》中的《饮馔部》看出来,《饮馔部》分三节,蔬食、谷食、肉食,也就是说,蔬菜、米面主食、水陆空禽鸟兽畜鱼虾,美食所需各种材料的制作、食用,他都研究到了,而且往往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不仅讲究饮食营养搭配,还讲究生态伦理,反对野蛮饮食,认为饮食心理会影响饮食品味和养生效果。

六、刘安(前179年~前122年),沛郡丰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生于淮南国寿春县(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西汉时期文学家、思想家,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

刘安初封阜陵候,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封淮南王。

好书鼓琴,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即《淮南子》)21卷,《外书》甚众。又有《中篇》8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20余万言。著《离骚传》,献之武帝。后因谋反案发而自杀。

在哲学上,刘安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先秦道、法、阴阳等各家思想。认为天地万物是“道”产生的。政治上则主张“无为而治”,但对“无为”作了新的解释,并提倡变古。

他是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奉汉武帝之命所著《离骚体》是中国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

刘安是世界上最早尝试热气球升空的实践者,他将鸡蛋去汁,以燃烧取热气,使蛋壳浮升。

他博览群书,才思敏锐,娴于文辞,精通音律,同时又精于烹调之道,是一位兼思想家、文学家、美食家于一身的才子,豆腐相传就是他发明的,他还强调甘、酸、咸、苦、辛五味变化的烹饪原则,同时又指出五味调和的关键在于甜味要合适,他将五味与五行生克学说相配来阐发饮食之道,是饮食观的进步,他还说:“古人味而弗贪,今人贫而弗味”,也是很有见地的:再好的滋味,多吃会感觉无味;好吃而不吃得过分,才能真知其味。

五、伊尹,己姓,伊氏,名挚,一说为空桑人(今河南省杞县葛岗镇空桑村),二说为有莘国(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有莘国),还有说法出生于伊水,史籍记载生于洛阳伊川,商朝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耕作于有莘国。经过成汤三聘之后,担任右相,联合仲虺辅佐商汤打败夏桀。商朝建立后。担任尹(相当于秦朝时期的丞相),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治理天下。积极整顿吏治,洞察民心国情,推动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历事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尊号"阿衡",辅政五十余年,为商朝兴盛富强立下汗马功劳。

沃丁八年(前1550年)、去世,卒年100岁,以天子之礼陪葬于亳都(今河南省商丘市)。,奉祀为“商元圣”,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

伊尹不仅仅是商朝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同时还是商汤一代名厨,有“烹调之圣”的美称,相传伊尹初见商汤时的谈话,后被整理成《吕氏春秋》中的《本味篇》,强调烹饪选料要熟悉原料来源与性能,调味不能太过,要掌握好火候与水质,还强调“九沸九变”,即加工精细,所有这些,反映出几千年前的烹饪理论水平确是令人自豪的,可以说伊尹是中国最早的美食家了。

四、张岱(1597年—1689),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文学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不事科举,不求仕进,著述终老。精小品文,工诗词。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之一,其最擅散文。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嬛文集》《快园道古》等绝代文学名著。另有史学名著《石匮书》亦为其代表作,时人李长祥以为“当今史学,无逾陶庵”。

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久居杭州。明亡,避居剡溪山,悲愤之情悉注于文字之中,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

前人评价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其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饶有情趣,风格独特,”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文笔丰神绰约,富有诗意,有“小品圣手”之誉。

美食家张岱可以说以好吃闻名,他自称“越中好吃”的人没有超过我的,喜欢吃各地的特产,但是不合时宜的不吃,不是上佳的食物不吃,比如:北京的一定要吃苹婆果、马牙松;山东的一定要吃羊肚菜、秋白梨、文官果、甜子;福建的一定要吃福橘、福橘饼、牛皮糖、红腐乳;江西的一定要吃青根、丰城脯等等,而且张岱还善于吃蟹,河蟹到十月时更加肥大,连蟹足都有很多,所以每到十月时节,他就与友人举行吃蟹会,可以说是不仅爱吃而且会吃的典范了。

三、袁枚,字子才,号简斋,生于1716年,逝于1797年,享年81岁 ,是清朝乾嘉时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文学**家,生平以自由洒脱,狂放不羁著称,留下许多风流韵事,代表作品有《随园诗话》及《补遗》,《小仓山房集》、《子不语》、《续子不语》、《随园食单》等。

袁枚自幼熟读读书,擅长写诗作词,在乾隆四年也即1739年,年仅24岁的袁枚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学士。乾隆七年即1742年,袁枚被外调做官,先后做过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的知县,袁枚执政清明,不畏权贵,颇有政绩,在乾隆十四年时,袁枚父亲去世,遂辞官回乡养母,同时在江宁也即今南京购房安居,所买随园经袁枚的翻修改造,成为了当时著名的私人园林,而袁枚也被世称为随园先生。袁枚在67岁时服完母丧后,开始远途游山玩水,先后游览过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广东罗浮山、丹霞山、武夷山等地,袁枚在游历期间写下众多散文游记,直到去世的当年,81岁高龄的袁枚还在出游吴江,要知道古时候,交通不便,沟通不畅,袁枚以老年之态还能畅游全国山水,精神可嘉,勇气可嘉。

袁枚做为文学史上“性灵说”的代表人物,一生追求自由散漫,无拘无束的人生信条,是当时清朝文坛里的一个特立独行的异类,袁枚还遭到过同行的贬斥,即使中央朝廷也对袁枚肆意妄为的行径看不下去,但是袁枚有人讨厌,就有人喜欢,做为一个真性情的诗人,袁枚在当时还是有很多追随者的。

中国古代美食家袁枚有着非常高的地位,他游遍山河,尝尽各地美味,把吃过的美食编写成一部《随园食单》,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不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等十四个方面,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述了我国从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流行的三百多种南北菜肴点心,还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从选料到品尝都有所涉及,但他本人奉行“君子远庖厨”的古训,是不会下厨操刀的,所以他的定位也非常清晰,就是个爱吃会吃又会写的美食评论家。

二、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宋人笔记小说就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要知道历史上以“东坡”命名的菜就有60多种,他的胃口覆盖极广,早年除无肉不欢外,而且最嗜荔枝,一天三百颗荔枝,听得都令人瞠目结舌,他不仅能吃,而且还会做,有两道传承至今都让人赞不绝口的美味佳肴:东坡肘子和东坡肉,都是苏轼首创菜式,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盛名的美食家也不夸张。

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是著名的美食家,他虽然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之类的话,但他却是一个十分讲究饮食的人,他的讲究涉及礼仪、卫生、口味等各个方面,两千多年前的他就提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就是饭菜越精制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孔子还有“十不食”之论,不仅对食物的形制要求严苛,而且对烹饪手法、原料来源等都要求颇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美食家   东坡   乾隆   商汤   李渔   孔子   著述   文学家   思想家   戏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