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的回答很巧妙

问:思维在什么情况下受到局限?答:在不会转弯的时候受到局限。

很多问题为什么常人一时间答不上来,看了答案后又恍然大悟,原因就在于思维的巧妙之处。

曾经乾隆提出问题“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给出的答案合乎情理,又让人拍案叫绝。

大臣刘墉

作为官数代的刘墉,从小便接受良好的教育。因为家庭环境的优势,刘墉甚至还有直接免除乡试的特权。

只要殿试能够过关,直接就能走马上任。相关影视作品中,和珅刁难刘墉,甚至私自将刘墉的答卷扣下,其实是不合常理的。

别说和珅没有这个权力,即便真有,和珅也没必要和刘墉交恶。尤其是刘墉的父亲刘统勋,还被乾隆皇帝评价为“得骨大臣风,终身不失正”的情况下,和珅绝不会做此等损人不利己的事儿。

不过到了相应年龄的刘墉,并没有像世人想象的那样,直接参加殿试。反倒是等到乾隆十六年的时候,已经33岁的刘墉,才终于决定出山。

凭借自身的才学,加上家族的权势,刘墉轻易进入了彼时无数文臣挤破脑袋,也想进入的翰林院

不了解清朝的人,都以为这只是一个清朝寻常做文章的地方。可实际上,翰林院的文臣,那可是有机会跟随在皇帝身边的。

何况死后谥“文”,也得有翰林院当官的经历才行。活着风风光光,死了后世赞扬。天下读书人能够做到这等地步,也算是不枉此生。

那么进入翰林院以后的刘墉,又是如何与乾隆皇帝发生问答故事的呢?这还得从刘氏一族的发展变迁,开始说起。

刘墉的巧妙作答

刘墉在官场中的开局,显然顺利无比,甚至与和珅相比,刘墉的官位来得还要更加轻松些。

不过美好的生活仅仅持续四年时间,刘墉就因为父亲刘统勋被革职,然后一同连坐。

好在乾隆皇帝念在刘氏一族,对朝廷的忠心和付出,还是没有一棒子打死。除了让刘统勋闲职在家外,也让刘墉到地方做官。

至乾隆三十四年,刘墉勤勤恳恳的表现,再次打动了乾隆皇帝。被民间盛赞为“包青天在世”的风声,也终于传到乾隆皇帝耳边。

对于这样优秀的臣子,正值当打之年的乾隆皇帝,自然喜爱无比。可真要让刘墉入朝为官,还得考察一番才行。

于是乾隆皇帝召见刘墉并询问道:“刘爱卿,朕昨晚梦见活物,初时四腿、长时两腿,老是三腿。却不知是何物,有何意?”

刘墉低头沉思片刻便答:“启禀皇上,活物为人。初时四腿,为双手双脚爬行;长时两腿,为人双脚直立;及老时三腿,便有拐杖为辅。”

至于含义,便是皇上心系百姓,念及天下苍生。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

乾隆皇帝听闻,心中便有了计较。刘墉优不优秀暂且不知道,但看人真准。朕继位以来,至今才下了四次江南(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的确操劳过度。

不过既然提到了人,不妨再让他回答一个问题,即“大清朝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

要说具体数据,必定谁也答不上来。哪怕最权威的史料,也无法详细记载当年中原大地上,真实人口数量变化。

可刘墉却不走寻常路,脱口而出:“大清朝一年生一人,死十二人。”

乾隆大惊,要照你这么说,大清人口呈现负增长,不早就亡国了?眉宇间带着不悦,冷声出言:“爱卿可知欺君之罪,该当如何?”

刘墉慌张俯首:臣罪该万死,人有属相之说,一年生一人,此一人为当年属相之人。一年死十二人,即十二属相,绝无欺君之意。

乾隆皇帝听了刘墉的解释,忍不住哈哈大笑。好个巧舌如簧的刘墉,不像包青天在世,倒是张仪重生。

高兴之余,恢复并提拔了刘墉的官职,也让刘家再次风光于京城之中。

刘墉的回答有没有道理?只要不钻牛角尖,自然就是正确的。而真要较真的话,多半任何数据都不会令人信服。

故事虽是野史,当不得真,但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其实还有很多。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平平无奇的脑筋急转弯,却给人深刻的启发和明示。

换一个角度思考,那就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不知有机会回到清朝年间的话,不知道各位对乾隆皇帝的这个问题,又会给出怎样的答案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刘墉   乾隆   翰林院   殿试   活物   初时   属相   皇上   清朝   巧妙   答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