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天下 并非只有“野人”


原创 侯红志


2022年盛夏是个多年不见的酷暑季节,神农架成为一处更受人们青睐的避暑胜地。神农架现在开辟了诸多旅游风景区,令人耳熟能详的有大九湖、木鱼镇、神农顶等,其中有一个区域至今还吸引着游客的兴趣——野人目击地。




当然,在如今的神农架,即使有“目击地”,人们想看到“野人”也属于天方夜谭。盛夏期间,木鱼镇每晚有大型剧演《秘境神农架》,其广告语:“从世人关注的“神农架野人之谜”切入点出发,与观众一起探寻野人之谜”亦是其最大卖点,让人们在剧场里实现着目睹“野人”的欲望。神农架有“野人”始于何时?这里的“野人”考察至今怎样了呢?


神农架“野人”考察的缘起




1976年5月16日,郧阳地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李建,向《人民日报》、中国科学院发出了一份加长电报,反映有6位神农架林区领导及工作人员看到了“野人”,被认为是神农架“野人”考察的缘起。电报内容简录如下:


5月14日,神农架林区党委委员、革委会副主任任忻有、舒家国,农办政治部副主任佘传勤、农业局局长邹宗义、党委办公室陈连生,汽车司机蔡先志6同志乘小车从郧阳地委回林区松香坪,凌晨1点多钟,车子开过房县和林区交界处,在里程碑144至145里内,见有一动物在公路上,司机立即按喇叭,开大灯,这动物往车子走几步,又往石崖上爬,司机继续按喇叭,放大灯照着这动物,而且车子很快开到距离它两三米处,这动物爬崖没爬上去,滑下来,前后肢着地,抬头两眼对着车灯,由于后肢长,前肢断,形成后高前低,这时,除司机外,5人都下车,2人靠山边,3人沿路的另一边,形成半圆形包围,想捕捉,但又怕被伤害。


由于缺乏思想准备和工具准备,也不是圆形包围,因此,当一同志用石头猛击这动物屁股,这动物转身就从缺口走上一个山坡,进入林中。虽然这动物行动迟缓走路也很笨也未能捕获。6人一致看到的这动物特点:毛细软,鲜红色,臂毛垂下有约四寸长,背上有一条深枣色毛,大腿有饭碗粗,小腿细,屁股肥大,身体很胖,腰也很细,约一尺半宽,走路很笨。眼像人,无夜光,脸上大下小,长形,咀略突出,耳较人的大些,额头有毛垂下。无尾,身长约四尺。以前是一些群众,基层干部反映看到“野人”,这次是领导干部亲自看到,又是6人一起看到,在车灯很亮,距离很近的情况下看得比较清楚。


中科院得到这一信息后,于1976年6月,组织“野人”考察组到神农架进行考察。此后,从1977年至2012年,中科院和相关科研机构相继进行了多次“野人”考察。主要的考察有:


1977年,由中科院人类所与湖北省委联合组织了“鄂西北奇异动物科学考察队”,在房县、兴山、巴东、神农架、竹山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科考,获取了“野人”毛发,粪便和足迹。


1980年5月,“鄂西北奇异动物科学考察队”再次组织“野人”考察,又发现了脚印和粪便,但仍没有与“野人”相遇。


1994年10月,中科院探险协会改组原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提出“奇异珍稀动物探险考察研究会”为其正式名称。使中国人形动物研究更加科学严谨。


1994年10月底,山西籍男子张金星自愿来神农架考察“野人”,历时17年考察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亦未与“野人”相遇,于2012年8月返回原籍。著有《野人魅惑》。


2004年3月,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猴子石管理站站长袁裕豪在茅庐垭巡逻中发现“野人”脚印,中科院探险协会王方辰、徐晓光、姜勇等5人到现场灌制了石膏模型,后经武汉市公安局刑侦局著名痕迹学专家郑道利测量鉴定,认为该印模记录的所有特征非人类所为。


直到2012年6月,有人声称在神农架见到“野人”或“野人”脚印和吃剩的食物。但至今,神农架“野人”考察既没有捕捉到一个“野人”,也没有拍摄到一张可以分辨的“野人”照片,神农架“野人”之谜,一直是个谜!


其实,神农架的科学考察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现代对“野人”的科考只是神农架科考的一部分,只是因为“野人”所具有的的神秘色彩,使其传播得更为广泛。




“野人”目击者神农架林区农办政治部副主任佘传勤

“野人”目击者,神农架林区党委委员任忻有

中科院进行大规模鄂西北奇异动物综合考察时请来了部队的侦察兵参加


发端于清末的外国人科考

古老漫长的地质变迁造就了神农架独特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的地质构造,生态类型和亘古绵延的生物长链,使神农架成为“物种基因库”、“天然动物园”和“地质博物馆”。神农架不仅只有“野人”之谜,还是近现代中外科学家和探索者诠释自然、发现未知的终极热土。




1888年,爱尔兰籍植物学家与汉学家奥古斯丁·亨利(Augustine·Henry)进入神农架边缘地区采集植物标本,之后推荐英国人威尔逊来神农架寻找珙桐。他是早期中国植物采集的先驱,也是神农架早期植物考察的重要人物。亨利1881年来华,1882年至1889年任英国驻宜昌海关医务官。1888年,他在湖北西部及四川东部进行广泛植物采集,曾到达神农架老君山等地。




亨利在短时间内制作了500个植物样本,搜集到大量珍稀植物种子带回英国,将其送给了大英帝国基尤花园,其中的许多物种经过再培育,后来都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园林植物,因而才开始有了“中国——世界园林之母”之说。




亨利是第一个把神农架之名和中国植物物种传往欧洲的外国人。他曾在英国《皇家亚洲社会》期刊上发表了一份关于中国植物物种名单的论文,宣称自己在遥远的中国内地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地方”,那是人类梦想的“伊甸园”,神农架因此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




爱尔兰籍植物学家与汉学家奥古斯丁•亨利(Augustine•Henry)


1899年,英国自然学家、植物学家、探险家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Ernest·Henry·Wilson)接受英国维奇花木公司派遣,到中国大陆收集植物,足迹遍及湖北、四川、重庆等地,当时他年仅23岁。




1900年,威尔逊来到神农架,此时他肩负的任务是寻找“中国鸽子树”——珙桐,幸运的是他首次进入神农架就完成了这项任务。之后,威尔逊又三次来到中国考察,前后历时12年,他为西方园艺界带去了1593份植物种子和168份植物切片,其中包括珍稀植物,珙桐、全缘叶绿绒嵩、帝王百合、血皮槭、中华猕猴桃、小木通铁线莲等。




威尔逊将1899年至1911年来中国考察的采集的标本由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主任沙坚德主编,分别由专家鉴定,编著了《威尔逊植物志》(Plarles Wilsonianae),分三卷由牛津大学出版,第一卷发表于1913年,第二卷发表于1916年,第三卷发表于1917年。这三卷著作中收录总计有2716种、640变种和变型的木本植物,共分100个科和429个属,其中有4个新属、382个新种、323个变种和变型。




对于欧美学者来说,当时没有一个人能像威尔逊那样在中国鄂西和四川采集那么多的植种和发现那么多的新种。后来,威尔逊应聘担任了美国哈佛大学植物研究所所长,并于1926年在美国出版了著作《中国——园林之母》,比较详细地记载了神农架珍稀植物的特征,从而使神农架声名远播,享誉四海。




除此以外,威尔逊还拍摄了一系列精彩的照片,记录了当时的自然景观和当地人的生活情景。这些照片成为今天了解研究当年自然风貌和文化变迁的重要资料。威尔逊被西方人称为“打开中国西部花园的人”。


英国自然学家、植物学家、探险家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Ernest•Henry•Wilson)

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左一)在中国鄂西北考察时留影

1926年威尔逊出版的著作《中国——园林之母》


民国时期的神农架科考




1942年,时任民国时期房县县长的贾文治,带人赴神农架进行科学考察,撰写出3万余字的《神农架探察报告》,被认为是首部由中国人撰写的较全面反映神农架土壤、动植物等状况的科学考察报告。


贾文治(1909—1967),河北省三河市人,历任民国时期山东省政府录事,山东第五区专员公署秘书、德平县县长、郧阳专署主任秘书;1940年9月任房县县长。其时,贾文治闻知威尔逊曾来神农架老君山采集植物标本,认为是侵略行径,一怒之下,写出《呈报初步探察神农架情形请鉴校由房县县政府呈》,编号为“民国三十年十月县建字第156号”的报告,要求开发神农架。




1941年冬,贾派了一个先行向导前往大神农架探察情况,他们记载:“神农架周围百数里无人烟,亦无道路,经七日行程,到达阴峪河谷,因雪大粮尽而返,只达神农架边缘,在阴峪河一带只闻兽吼而已”。1942年4月,贾又派出一个先遣小组前往考察15天,到达韭菜垭,然后又于5月21日至6月5日派人前往,作准备开路设站工作,在大神农架南坡之横河建草房两间。




1942年9月20日至10月25日,由贾文治任团长的神农架探察团,带领专家教授、药工、猎手、挑夫、警卫等138人,行程600余公里进行了综合考察,完成了《神农架探察报告》。其中谈到“美人著名植物学家盛家逊(威尔逊),受美景园艺公司及哈佛大学之委托,来我川鄂康滇各省调查森林11年,采集标本6万余号,曾来传说已久之神农架附近之老君山一带探采,于以知我蕴藏丰富”。

贾文治(1909—1967)


王战(1911—2000)辽宁省东港市人,在民国时期从事林业工作近20年,曾任中央林业实验所技正。建国后历任林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林学会、中国生态学会理事,国际林业联合会会员,并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是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现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1942年,在贾文治进行神农架考察时,王战和中央林业实验所技士毛杰从重庆赶来参加,湖北农学院王延庆教授亦来参加土壤调查。他们于9月20日从房县县城出发西行,10月25日返回,历时36天。这是一次对神农架森林资源的普查,重点是经济树种、木材蓄积量,也对植被类型、动物及特产作了调查。其报告中记载:“虎豹、豪猪、狼、熊及麂子等物,随处皆是”。当时,王战对大神农架、巴东垭至下谷坪一带的森林甚为重视,建议“成立神农架天然管理处,以便施行合理之抚育及保护”。


1943年7月,王战再次来到神农架采集植物标本,这次探察还引发了另一个重大科学发现:在神农架南部四川与湖北交界处的谋道(磨刀)溪(现属湖北利川县),首次采集到水杉植物标本,为这一世界著名“活化石”植物的问世奠定了基础。这是中生代白垩纪至第三纪广布于北半球的古老植物,在上新纪北半球广大地区先后灭绝,而仅在神农架以南地域发现,说明这一带是古老植物的避难所。


1947年,当时的民国政府组织了第二次大型神农架森林探察,派定林业司科长陶玉田为团长,垦殖司科长邓先诚、中央林业所技正张曾諟为团员,湖北省政府派定农改所森林组主任贺常为副团长,省农学院副教授高光道为团员组成的勘察团,于6月2日由武汉出发赴巴东转入神农架山中勘察,至8月20日返抵武昌,历时百余日。




此次考察写成了57页18000字的《神农架森林勘察报告》。报告中写道:“历史上神农架森林火灾严重,已没有完整的大面积天然林,多为火灾后留存的块状林带,其因地势优越,能抵御火灾侵袭而得以留存。神农架森林有潜在恢复能力,需加强管理。”

王战(1911—2000)


建国后的神农架科考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对神农架林区的科学考察非常重视,从50年代至今,对林区的植物、土壤、岩层、地貌进行了大范围,多频次的考察,获得了丰硕成果。其中,政府还多次邀请外国专家一同合作进行科学考察,为人类共同掌握和拥有神农架丰沛的自然资料作出了贡献。

1958年11月,国家林业部建设局综合调查队对神农架森林资源开展航空测量。


1980年8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研究所、武汉大学生物系、南京中山植物园和美国国立树木园、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植物园、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纽约植物园、卡内基自然植物馆等组成中美联合科学考察队到神农架进行植物考察,历时39天,涉足37个考察点,行程千余公里,采集了数万份植物标本、种子和种苗。


1983年,出席国际地质学会的法、英、德、加拿大、澳大利亚、苏联和中国的23位学者对神农架进行地质考察,认为其完好保存着上前寒武纪的地质结构,有重大的科研价值。


1984年至1985年,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景才瑞,傅爱民通过对神农架大九湖实地调查,认为该地区更新世冰川遗迹有冰斗、槽谷、基岩鼓丘和侧碛。根据冰川地貌特征和室内分析结果,把该地区晚更新世气候划分为两次冰川期和一次冰缘期,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发表《神农架大九湖地区更新世冰川遗迹的初步研究》。


1985年2月28日,新华社据《中国地质报》报道:湖北省地质矿产局高级工程师郝用威经过30年地质考古研究,撰写出《和氏璧探源》一文,认为和氏璧产地应在神农架海拔1000米以上高处的板仓,阴峪河一带。


2004年,湖北省地质调查院区调遥感所刘成新、毛新武、魏运许、何仁亮、余建华根据大量的区调资料,运用现代沉积学理论方法,通过地层剖面的横向比对,将中元古代神农架群自上而下划分为郑家垭组、石槽河组、大窝坑组、矿石山组等五个岩石地层单位,并在石槽河组中划分出大岩坪岩楔。将原神农架群顶部的一套碎屑岩组合新建为青白口纪凉风垭组。


1983年中外地质专家在神农架考察晚前寒武纪地质结构

1983年苏联科学院院士索科洛夫在神农架做地质考察笔记

1980年9月中美联合科学考察队考察人员在神农架合影

1983年英国剑桥大学地质学博士汉姆布雷和中国地质学家高振家(左)在神农架科考时查阅资料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没有游客见过神农架“野人”


编辑:水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神农架林区   房县   野人   神农架   亨利   科考   中国   地质   植物   动物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