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畿做到了哪些成绩,能被誉为“政绩常为天下最”?

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道走中央。

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

杜畿只身一人赴任了河东太守,面对当地豪强势力卫固和范先,成功采取了扮猪吃老虎的策略,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分散瓦解,同时暗中扶植自己的势力,在他们终于举兵反叛的时候,抵抗住了这些叛军的进攻。最终,叛军被关中总指挥、司隶校尉钟繇联合了西凉的军阀马腾所击败,卫固和范先兵败身死。杜畿这才开始真正地行使太守的职权,全心全意地着手治理河东郡。

他以其特有的灵活的治理政策,从而让战乱时期的百姓们得以休养生息。

首先,他亲自教育民众明辨是非、彼此以礼相待,有效地降低了民事诉讼的发生率。

随后,杜畿着手大力恢复生产生活。在督促百姓,努力耕作、种桑养蚕之外,他还根据当地的地理植被特点,鼓励百姓多养牛马。就连养鸡养猪养狗这些小事,杜畿也非常关心,甚至竟然为此特地制定了章程(说白了就是养殖业手册或者攻略)。

在杜畿的治理之下,河东郡的经济很快就搞上去了,使百姓们通过勤劳努力得以丰衣足食,官府也因此积蓄了大量的粮草。如此一来,河东郡百姓们的生活逐渐实现了温饱富足,很有那么点奔小康的意思。

要说起来,三国那个时期有很多大家家喻户晓的武将和智谋之士,不过,那个时代同时也是个天下大乱,硝烟四起,征战不休,百姓们民不聊生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人口和生产力急剧下降的时期。正是在这么一个时代里,在杜畿的治理之下,河东郡竟然能以极小的损失恢复安定,并且人们生活得以维持温饱,甚至达到丰衣足食,走向富足,那可实在是非常难得的。

在如此战乱的时期,实现了衣食无忧,杜畿并没有泰然地躺在功劳簿上安逸自得,而是开始了他治理民众的第二步:开启民智,也就是让老百姓能够做到我们所熟知的“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当时杜畿说了这么句话,他说:“老百姓们有钱了,家庭富裕了,是时候教育和教化他们了。”

于是,杜畿采取了和刘表相类似的措施,就是开始展开教学工作。由于,河东郡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在西北地区属于战略要地,而且周围不稳定因素太多。因此,杜畿所采取的措施和刘表的重点有着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杜畿相当重视军事力量的增长和加强。

杜畿的策略和做法就是在冬天农闲的时候,召集起青壮年男子,组织他们大搞军事作战训练,在军队中展开骑马、射箭、格斗、操练等各项技能的大比武活动。

此外,他还开设了学馆,并亲自担任讲师教授,传授儒家经典,在郡内逐渐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慢慢地,社会风气随之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当时河东郡当地有个叫做乐详的本地人,非常好学。他年轻时候听说荆州南郡有位叫做谢该的大儒,通晓《左氏春秋》。为此,他专门徒步赶往前去拜师学习。在心中诸多的疑问得到解答之后,乐详学成返回家乡河东郡,正赶上杜畿在大兴教化之风。杜畿听说了乐详的事,就将他任命为文学祭酒,来协助自己搞教育,大兴河东的学业。

后来,在黄初年间(曹丕称帝期间),杜畿把乐详推荐到朝廷,担任了博士。后来到了正始年间(曹芳在位年间),乐详告老还乡。在甘露二年(257年,曹髦继位的第二年)的时候,乐详已经年介九十多岁的高龄了,他回想起年轻时候和杜畿共事的情形,还特地上书颂扬杜畿,称赞杜畿的举措和政绩是百年大计,不世的功勋。

多年之后,河东郡的儒士特别多,人们普遍认为,这都是杜畿大兴教化的结果。总之,在杜畿的治理之下,河东郡百姓们是生活富足,文化素质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后来,曹操宣称要率军途经凉州前往进攻汉中。当时适逢赤壁之战曹操刚刚战败不久,凉州以韩遂、马超为首的一众军阀势力怀疑这不过是曹操要进攻他们所找的借口,加上他们认为孙权这样一个年纪轻轻的毛孩子仅凭区区五万兵马,不过就是借助长江天险,就能将曹操杀得大败,就认为曹操也不过就是徒有虚名罢了。江东有长江,凉州地区的地形也同样险峻,而且西凉兵马更加骁勇善战。

于是,这些西凉军阀们索性联合起来,结为联盟,集结起来联军多达十万之众,举兵反叛曹操。

这个时候,与凉州接壤的并州地区,弘农、冯翊等各郡县也都纷纷起兵响应西凉叛军。要说呢,这个河东郡其实离凉州也很近,但是河东郡的百姓全都安享杜畿治理下的安宁稳定的富足生活,对于西凉的反叛无动于衷,依然是安居乐业。

等到曹操亲率大军前往西征平叛的时候,大军驻扎在蒲坂[pú bǎn](位于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县),与凉州的敌军相持了很长时日,这期间,军队一应的粮草供给全都由河东一郡独立供应,毫不吃力。等曹操平定叛乱,得胜班师的时候,河东郡积蓄的粮食还剩余二十多万斛。

曹操得知之后,非常激动,特地下令表彰杜畿,说:“河东太守杜畿,孔子所谓‘禹,吾无间然矣’。增秩中二千石。”意思就是将杜畿比作昔日治水的大禹,‘无间然矣’是评价杜畿是个无可挑剔的人才,同时将他的地位提升为中二千石作为褒奖(地位在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之上。这些二千石官位虽然都属于二千石一阶,但是年俸都是不足二千石,并且按照顺序逐级递减的,而中二千石则是满额二千石:月俸180石,一年共得2160石,是二千石级别的官阶当中最高的)。

在平定了西凉之后,曹操又亲率大军征讨汉中张鲁,从河东郡调发民夫五千名,随军运粮。由于地形险峻,道路崎岖,给粮草运输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些民夫在运输的路上就自相勉励,说:“人啊,总免不了一死,但是,可不能辜负了咱们府君!”在千里运粮、艰苦转战中,这五千名民夫就这样誓死完成了任务,连一个逃兵都没有。足见,杜畿在当地是如何地深得民心。

杜畿不仅爱民如子,为政有道,而且不避权贵,品德高尚。当时,平虏将军刘勋是曹操的亲信,朝廷大员没有人不怕他、不趋炎附势奉迎他的。刘勋知道河东富足,又盛产大枣,就写信叫杜畿给他送些枣子,在一般官员百姓看来,这实在是件不值一提的小事,小要求而已,结果却被杜畿回信婉言拒绝。后来,刘勋谋反伏诛,被抄了家,这封回信被曹操看到,不禁感叹道:“杜畿真是位不阿谀权贵的人啊。”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为魏王,曾经将杜畿调回中央朝廷做尚书,赐爵关内侯。同一年,曹丕篡汉,建立了魏国,又将杜畿进封为丰乐亭侯,邑百户,守司隶校尉。

我刚讲过,三国那个时期,天下战乱纷争,人口稀少,甚至妇女都成了维持人口增长的重要资源。魏国曾经为此下过一条政令:“寡妇必须要改嫁”。同时更要求各郡征集本地的寡妇到中央,再由中央分派到妇女少的地区,从而再次婚配生育。并把这个政令作为一条相当重要的人口政策。

魏国各郡的太守们,为了在皇帝面前表现政绩,就想尽量多地征集本地寡妇。有些寡妇本已经再婚了,但是只要没有及时在政府机关登记注册的,他们甚至不分青红皂白一律送往中央。一时间,不少妇女们都背井离乡,怨声载道。杜畿在河东郡做太守的时候,也必须遵守朝廷的法令,但他十分严谨,只征集那些真正的未改嫁的寡妇,所以每年送往中央的寡妇都得很少。

后来,杜畿被调任到中央朝廷后,由有着颍川“四大名士”之一称号的赵俨继任为河东太守,这下,送的寡妇一下子就多了起来。为此,魏文帝曹丕特地责问杜畿,说:“以前你送来的寡妇那么少,我还以为河东没有寡妇。为什么现在又多了起来?”杜畿正颜厉色地回答道:“我以前征集的寡妇,都是真正的寡妇,是死人之妻。现在赵俨征集的,恐怕有不少都是活人之妻!”曹丕和周围的人闻听此言,都大吃一惊,脸色大变。因为杜畿这话相当于挑明了说包括继任者赵俨在内的魏国全国郡太守全都有欺压百姓,破坏家庭的嫌疑。

此后不久,曹丕又下达调令,专门特地下旨表彰杜畿,说道:“过去,萧何平定关中,寇恂平定河内,您也有他们同等的功劳,我原本打算授予您纳言的职位。但是又考虑到河东郡是我的股肱要地,是我必须要确保稳固的所在。只有确保那里稳固,才能保证控制好全国。河东的重要程度,堪称是国家基业的根基所在啊。所以,还要麻烦您回到那里,继续坐镇。”

杜畿在河东郡,共当了十六年太守,史书评价其政绩为“常为天下最”。虽然说关于这个“政绩常为天下最”,是在当时的史料评价。但是通过我前面的讲述和介绍,作为后世读史者的我们不难发现,杜畿的政绩可不仅仅是在三国那个时期“常为天下最”,而是纵观古今,都是首屈一指、名列前茅,可以称得上“政绩常为天下最”的。

后来,曹丕南下征讨江东孙权,又将杜畿调回中央朝廷,将其升任为尚书仆射(尚书仆射是“可代行尚书令”的重要职务),并让他留守坐镇京师,就好象当年荀彧于曹操的身份地位。后来, 曹丕抵达许昌,临行南下前,又命杜畿前往坐镇许昌。

后来有一年,曹丕命令杜畿监造御楼船。大船建造完成之后,杜畿亲自到陶河试航,然而却不幸遇到风暴,大船倾覆,杜畿溺水身亡,时年六十二岁。

曹丕闻讯,非常悲伤,写下诏书,说道:“夏朝的水官冥工作勤劳,死在水中,后来又有稷[jì]勤劳地播种百谷,最终死在山上;如今,我朝也有已故的尚书仆射杜畿,亲自在孟津试航,以至死于船翻沉没,这是堪比先贤的尽忠职守,朕实在为他感到痛惜。”

能够特地以诏书的形式来称赞杜畿和古代的先贤冥和稷一样光荣殉职,足见曹丕对杜畿的赞许和惋惜之情。

杜畿死后,被追任为太仆,谥为戴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政绩   魏国   太守   河东   西凉   寡妇   富足   朝廷   成绩   百姓   中央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