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董仲舒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只要后人提到董仲舒,第一时间想到的应该是他向汉武帝力主的治国主张“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而汉武帝经过发扬光大,为我所用,做法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与历代儒客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董仲舒

这个思想奠定了董仲舒的历史地位,但真实历史上的董仲舒宦海沉浮,并没有一路大富大贵,可他毕竟是一个大学问家,没有完全脱离武帝的视线范围。

公元前的西汉王朝,经济中心关中地区历史上被称为金城千里,受黄河滋养了上千年,关中少雨多风的环境,对当时的农业发展有了很大的制约,原来关中种植的作物主要以粟米为主,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日常生活的需要,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董仲舒提出了关中地区应该以种植小麦为主。

粟米

但要说动汉武大帝,董儒也有一套引经据典的理论,从孔圣入手。

小麦从周代的时候从西亚传人,主要种植区却在黄河下游的东部地区,此地正好是孔子的家乡。

董仲舒在汉武帝初年时,就用“天人合一”的思想,宣传小麦种植,他向武帝上书,孔子撰写的《春秋》里,不提谷物收成,但是小麦歉收则会被记录下来,可见圣人非常重视小麦,因此,天子脚下也应该遵从圣人教诲,广种小麦。董仲舒上书武帝,大力种植小麦,他应该熟读《春秋》,了解小麦对于当时种植区的重要意义,可是他不知道是,正是他的上书,小的说,改变了以后二千多年的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大的说,甚至改变了世界的格局……这也许他是万万没有想到的结果。

真正在关中地区种植小麦的原因当然不会仅仅是圣人之训,而是小麦的成熟期,冬小麦秋种夏熟的生产周期,正适合青黄不接粮食短缺的时期,而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汉武帝在位二十一年时,关中发生水灾,百姓饥饿难言,此情此景,让心系天下的董仲舒心急如焚,他于是上奏汉武帝,让大司农在农闲的时候指导百姓种植冬小麦,果然,第二年小麦丰收,人们粮食不再短缺,比开仓救济的效果好很多,而小麦的种植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要,是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得到进一步开发,小麦开始借地缘优势繁荣生长。

小麦

中国历史上也出现了第一个农业生产高潮,武帝初年的农业大跃进,换来了汉朝最繁荣的时期,普通百姓家家自足,官仓丰盈,商业贸易发达繁荣,大大充实了国力,此后汉武帝凭借强大国力东征西讨,肆意挥霍,最终导致劳民伤财,国力大减。晚年武帝顿悟,认识到自己错误,致力恢复生产,他将丞相任命为“富民侯”,传达了与民休息的姿态,还颁布了《轮台罪己诏》,这些都是后话了。

而小麦成为中国人主要的粮食之一,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这应该也是得益于西汉时期的大力推广。而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凿空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也许也是董儒没有想到的后果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董仲舒   关中   冬小麦   孔子   汉武帝   国力   圣人   小麦   饮食习惯   时期   中国人   思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