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对汉文化的影响

商周时期中原文化提倡的为祭祀和周礼之学,那时的人相信天的意志和鬼神的存在,积德行善之人会得到上天的眷顾,而造反的暴动则会受到上天的惩罚。

春秋战国时期周礼崩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各地学术学派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一种种新的信仰和精神追求充斥在不同的阶层和不同的人治中。



秦始皇建立秦帝国后实行“焚书坑儒”,在此期间大量的私学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百家争鸣的盛况一去不复返,而始皇帝这样的做法主要就是通过限制思想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相比于始皇帝的行为汉武帝刘彻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它异曲同工,但从某个角度来说“独尊儒术”比“焚书坑儒”的战略价值要高的多,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渗透汉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直至今天都没有断绝消失。

一、独尊儒术下汉文化的发展

1.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区别

“焚书”即焚烧天下不利于君王统治的书籍,儒家、墨家、道家等皆在被限制的行列,“坑儒”则是指坑杀那些对时事政治进行消极评论的儒生,这两个手段皆是为了维护始皇帝的统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也是对诸子百家的学术进行限制,但刘彻并不是将所有的学术发展全部遏制,而是将儒学作为一门官方的学问来统治天下。



汉武帝在京都设立太学培养人才,儒学环境下脱颖而出的人皆被刻上了“忠君爱国”的烙印,其余私学环境下产生的游侠之风得到了了抑制,使得西汉的政治环境、皇权统治得到巩固。

帝王之心从某个程度来说皆是以“中央集权”为目的,“独尊儒术”则能很好地满足皇帝的需求,以至于几千年来中原文化一直以儒家学说为主流。

2.五经的出现及其影响

西汉太学及官方学子、老师学习工作的地方,太学所用的教材涉及到诗、书、礼、易经和春秋,这五本著作被称之为“五经”是儒家的经典之作。

五经涉及诗词歌赋、春秋历史、人文礼仪和哲学占卜思想等,可见“独尊儒术”并不是单纯地拔高儒学的地位,一切有利于君王统治的思想皆在这一政策允许的范畴之内。



简单来说,诗、书、礼、和春秋能够培养臣子、百姓忠于皇帝、忠于国家的心思,易经虽然属于道家八卦学的范畴,但其“君权神授”的思想依然能够为皇帝所用,这一种成熟的帝王手段得以流传后世。

隋唐至明清时期,儒家文化成为了科举考试最重要的官方学问,甚至于“四书”的出现更体现了皇帝对臣子忠君思想的要求,还被纳入科举考试硬性内容之中。

独尊儒术虽然是汉武帝为了稳固自己统治的一种手段,但从其出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影响汉文化,进而促使其成为汉文化的源头与核心。

汉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能稳固皇权,因这种特殊性受到了西域,突厥,日韩等国的青睐,借助于这一种政治上的影响汉文化逐渐走向全世界。



二、儒家为主流,百家学说兼容并包

儒家能够成为汉文化的主流文化不仅仅只是因为它能稳固皇权的性质,还与它兼容并包的特性有很大的关系,千百年来无数文化涌入中原皆成为了汉文化的一部分。

1.周边各国文化的交融

西汉时期周边小国林立,汉武帝战胜匈奴打通丝绸之路后,西域、中亚等国的文化开始纷纷融入中原大地,匈奴、乌孙、大月氏和羌族部落等成为了汉文化的养料。

文化输入的同时汉文化也在不断输出,北方草原的衣食住行慢慢地发生改变,而这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为后来民族的大融合奠定了基础。

汉朝的疆域南部达到岭南、象郡一带,北部则与古代的高句丽接壤,东部沿海则与日本隔海相望,诸多小国不断派遣使者来学习中原文化,汉文化逐渐走出国门在全世界开花结果,如今汉文化在世界都是非常知名的。



吸收与融合是汉文化具备超强生命力的原因之一,自汉朝以来外国的一些文化不断涌入中国,比如汉唐时期佛教的传入、清朝时期西方的传教士,但这些文化不仅没能改变汉文化的主流地位,反而被汉文化吸收了其学说的精华。

2.文化的传播造就了汉字的真正统一

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载体,商朝时期使用的为甲骨文、周朝时期使用的是金文,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也大同小异,使得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存在很大的隔阂。

始皇帝统一天下后虽然统一了文字,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难以改变几千年形成的生活的习惯,文字的统一之存在于官方政令上,东方六国的旧文字依然在流传。

始皇帝焚书坑儒、楚汉残酷的战争,使得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无数经典遭到破坏,西汉建国之后朝廷开始不断修复这些书籍,汉武帝建立太学后书籍的修复更是大事。



战火摧毁了无数有价值的典籍但也促成了破后而立,西汉时期尤其是汉武帝对古代典籍的修复,使得全国上下的书籍文字真正做到了统一。

语言文字是文化不可替代的载体,统一的文字使得文化的传播与吸收有了统一的形式,既加快了文化输出还促进了文化的吸收,并且在这种交流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风格,使得汉文化越来越丰富多彩。

东汉时期,《说文解字》等类型书籍的出现更加规范了汉字的写法,而汉字自此之后成为了民间的一种主流形式,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汉文化的影响力、生命力能够流传至全世界。

从某个角度来说,唐朝与汉朝所处的环境、因素有极大的相似性,魏晋南北朝的乱世使得汉文化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五胡乱华、魏晋变迁冲击着汉文化。



唐朝建立后,朝廷依然把汉朝治国理政的手段作为主流,文化上继续实行兼容并包的态度,佛教、道家与儒家文化并足而立并相辅相成。

唐朝文化的繁荣程度丝毫不输给汉朝,这也是唐文化能够流传世界的一大原因,现如今在全世界的很多角落都存在“唐人街”这一汉人生活的区域。

三、如何来理解汉文化与儒家文化

自汉武帝以来,儒家文化就被作为皇帝统治天下的手段,隋唐科举制度出现儒学也是进入仕途的一个渠道,明清时期儒家文化的四书五经更是被作为科举考试唯一的官方书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人将儒家文化视为就是汉文化,其实这样的认知与理解有失偏颇。汉文化中的“汉”脱胎于西汉时期,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汉文化慢慢走向全世界。



但刘彻的罢黜百家并不是废除百家,诸子百家学说在汉朝依然有生根发芽的土壤,独尊儒术也不是只让百姓学习儒家文化,而是整个汉朝的官学或者说是政治文化、治国理念是以儒学为大纲,其余学说依然可以在民间流传。

由此可以看出,封建王朝时期的汉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道家、佛家甚至于其它纷繁复杂的学说为辅,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一种状态。

文化的融合又能在无形中促进民族的融合,秦汉、隋唐时期匈奴、西域诸国、突厥和吐蕃等政权林立,战火击溃了他们的政权却没能击溃他们的文化。

这些文化以另一种方式融入汉文化中,匈奴、西域诸国、突厥和吐蕃的百姓也逐渐融入到中原这个大家庭中来,因为有强大的、兼容并包的生命力,使得汉文化几千年来虽然坎坷不断却不曾消亡。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烟雨楼台中……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的政权灭亡消失,但汉民族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生存了下来,这一切都得益于汉民族文化的强大。

不得不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存在私心,但也在无形中促进了汉文化的发展与成长。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四书五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3

标签:儒术   汉武帝   儒家   西域   罢黜百家   中原   汉朝   西汉   时期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