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90后广东人,游历欧洲20多国,欧洲人大多很友善,很喜欢中国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1042位真人的故事

我是兰森@兰森环游世界,90年代出生在广州。

我是个独生子,还是广州土著,却不像大多数本地人一样,安逸地继承家里的几栋楼,靠收租为生,而我更喜欢行走的感觉。

这几年,我骑行重走了长征路,游历了欧洲20多个国家,行走上万公里。感受到了别样的风土人情,开始用镜头和文字记录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我成长的这些年,基本上都在折腾,做着别人眼中不靠谱的事,但谁规定工作就非得乘地铁、挤公交、上下班打卡呢?趁着年华正好,全世界到处转转,同时把钱也挣着了,不也是挺好的吗?

我不是瞎折腾,我走过的每一步,都会成为我终身的记忆。

(我在国外旅行期间)

1990年,我出生在广州。从小,我就知道自己家境还过得去,父母也从来没有因为生活而让我皱过一下眉头。

我按照父母的规划,按部就班地读完小学初中。高中时,我从地理课本知道了这个世界很大。我不想再安分守己地像大多数人一样去读大学,然后结婚生子。

我想趁年轻多见见世面,于是申请去澳大利亚留学,就读于昆士兰大学经济学专业。

在澳洲,一切都是新奇的。这里四面环海,地广人稀,每个人都能像袋鼠一样肆意奔跑,离开父母的约束,我很快爱上了这里。

(我在澳大利亚读书时)

毕业后,我还不想那么快回去,就留在当地找了份和经济相关的工作,年薪7万澳元(折合32万人民币)。

2017年,在澳洲工作一段时间后,我被派去欧洲出差待了几个月,也正是这一次的出差之旅,改变了我后续的职业观。

中国作家刘玉栋曾说:“过去总会被岁月的沙砾冲击得七零八散。”但我觉得,博物馆能把这些沙砾聚拢起来。所以在欧洲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总喜欢去逛博物馆。

我去了法国卢浮宫,发现大多数游客并不像我之前以为的那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们只不过想去看一眼蒙娜丽莎,拍照打卡,然后走人。

卢浮宫也很“贴心”,专门修了一条路直通蒙娜丽莎画作,还留出足够大的空间摆放它,所以那里的游客也最多。

亲临其境,我不仅感受到了现代文明发源地带来的震撼,也刷新了我对国外游客的认知。

(我在法国卢浮宫,有一条路直通蒙娜丽莎画作)

出差回来后,我决定不再按时按点地打卡上下班,而是为自己争取一个时间更自由一点的工作。

2018年,我提出了辞职。我带着2个月的生活费,前往英国伦敦住下来,打算在当地找份工作。

我住的青年旅社月租500。合租的人来自世界各地,和他们交谈,我的眼界渐渐拓宽。

我开始学着他们边打零工边旅游,欧洲各地间的机票普遍很便宜,有时候票价仅十几欧元。那段时间,我穷游了葡萄牙、西班牙、摩洛哥等地。

(我在国外逛博物馆)

后来,我去了南斯拉夫博物馆,没想到意外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

当时,我在欣赏那些老旧发黄的照片,突然觉得,这精彩纷呈的历史,不分享出来可惜了,就萌生了在社交媒体拍摄视频的念头。

我开始把自己的经历拍成视频上传到网上,最开始只当成一段普通的影像记录,播放量不温不火。渐渐地,我发现粉丝们特别喜欢里面的某些人物。

比如在马其顿,我的一个视频小火了一把。大家都对一个老爷爷感兴趣,纷纷留言说想起了自己的爷爷。

(在马其顿拍摄的慈祥老爷爷)

于是,我开始有意在每个视频里以访谈的形式采访当地人,询问一些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这种沟通方式让我的每个视频播放量都很稳定,粉丝也涨得特别快,全网迅速超过了30万粉丝。

这让我很惊喜,觉得或许努努力会有很好的发展。我不由地想到国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更丰富的人物题材,或许这又是个新的方向。我决定先回国,好好思量下一步该怎么走。

那一年,是2020年。神州大地正在卷入一场看不见的硝烟,大家都在努力摆脱它的阴影。

尽管我巧舌如簧,但父母依然反对我去做自媒体。他们很难去理解一个经济学硕士去做这个没有收入保障的“工作”。不过我心意已决,只能慢慢去说服他们了。

为了逃避父母,我甚至想到再去国外,但当时受国外环境的影响,暂时只能先选择国内。

受不少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影响,我对长征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在骑行路上)

于是,我选择这条线路作为自己全职自媒体生涯的第一站。打算把它做成个系列,主要讲述乡村、农业、农民,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骑行重走长征》吧。

为了让自己拍摄的视频内容更专业,骑行前,我花了几个月时间做准备。

知识储备上,我拜读了一些比较权威的关于长征的书籍。把大概要途经的地点,以村镇为单位,全部熟悉一遍,包括当地民风、建筑、历史等相关文化。

装备上,经过对比,我选择了钢架结构的旅行自行车,还准备了两台不同的摄像器材,边骑车边录像测试了设备。

体能上,为了保证能骑完全程,我每天骑车锻炼。

尽管略显匆忙,但就像李安导演说的:“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料准备好了再下锅。”只要出发,我就已准备好。

(骑行上坡有时候需要推车)

2020年10月,托运自行车后。我特意花了60块钱,乘坐夜班车的二等座,从广州转车去瑞金,我的长征之行正式开始。

这一天,恰巧是历史上长征的第一天。

第一站目的地是于都,长征的出发地,距离瑞金70公里,骑行要花两天时间。

我很兴奋,骑上车迫不急待出发。微风吹拂我的脸,把城市喧嚣抛过脑后,路边的风景像一幕幕历史画卷,在我的脑海重映。

我想起了那句歌词:“我吹过你吹过的晚风,那我们算不算相拥?我吹过你吹过的晚风,是否看过同样风景,像扰乱时差留在错位时空。”

(骑行时我的座驾)

就这样骑了两天,到达于都时,我都不敢相信在广州一天最多骑行15公里,居然能两天狂飙70公里,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使命召唤吧。

中午,我在路边一家小饭馆歇息,吃饭的功夫,遇到一位大叔。他看我一个人骑行,很佩服,主动和我攀谈起来。他说他爷爷作为挑夫,曾经参加过长征,差点回不来。

我边吃边听他讲述那个年代久远的故事,很庆幸,如果不是在路上,这些记忆或许就被永远埋藏了。

(在饭馆吃饭时和大叔攀谈中)

历史往往只记得英雄,普通大众往往被忽略,但就像陈奕迅那句歌词所写的:“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是英雄?”

多关注平民,以平民的视角重新讲述历史,这正是我穷尽所学想要践行的。

而路上所遇之人的故事回忆,能帮我拼凑出书本上没有讲述的知识点。

所以我相信,旅行能让我们不断地看到真相,然后再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这也更加坚定我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一路上走走停停,拿着相机记录他们的真实生活,让我这个从小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多了些许感触。

(骑行路过小镇)

在乌江边,我看到了很多因交通不便生活清贫的家庭,我也在思索自己能帮到他们些什么,但终究只是叹一声,心想有机会一定再回来弥补缺憾。

在贵州天文小镇,我又饿又累,随便找了家路边旅店休息。老板正好和亲朋好友在聚餐,还热情邀请我入座一起喝一杯。我受宠若惊,和他们吃了个大餐,这也是我骑行吃过最热闹的一顿饭。

(骑行时顺便逛逛当地农贸市场)

第二天,我走在熙熙攘攘的赶集街上,听着贩夫走卒的吆喝声。我感受到了最真实的人间烟火气,骑行路上还有很多很多奇遇,只可惜镜头有限,无法一一记录。

骑行重走长征路的意义,或许并不在是否到达终点,而在于你是否有机会听到一些没了解过的故事。

而这,真实地发生在我身上。我感受到了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对明天的向往,以及对过去亲人的缅怀,这难道不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长征意义吗?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说:“历史已经走过70个春秋,长征的脚步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岁月易老,精神永存。长征精神将永远以它特有的魅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鼓舞我们开拓进取,奋勇前进。”

一路走来我不仅是靠视频记录自己的长征路,而且还像唐僧一样每到一地倒换“通关文牒”,权当作一个路引。每到一个城镇,我都尽量去当地邮政局盖个章,只是我很少在视频中展现出来。

(在遵义火车站前展示我的骑行地图)

骑行结束回到广州后,我制定了下一个旅行vlog计划,打算走访欧洲一些不是很出名的二三线小城,名字也想好了,就叫《寻找欧亚之源》。

我趁着在广州休整的这段时间,阅读了大量欧洲史,啃下了上百本几千页的大块头书籍,这才鼓起勇气去欧洲。

2022年8月,我申请了签证,买好机票,再次告别父母和亲朋好友,带上我的装备出发了。

落地波兰打车去酒店路上,司机大哥很健谈,他给我描述了对自己国家的种种看法,更多的是抱怨吧。他抱怨当下由于大环境带来的各种不便,抱怨收入降低,抱怨支出增加。

这与国内出租车司机喜欢调侃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国内司机虽然也有难处,但对未来充满期盼,普遍更乐观。

(依靠手机翻译,我与波兰司机无障碍沟通)

第二天,我在附近广场偶遇了一位来自乌国的小姐姐,她给我讲述了自己国家的遭遇。讲到动情处还落下了眼泪,身在异国他乡,我无法完全感同身受,但还是从她的眼神中读懂了她的期盼,那就是和平。

我们中国人习以为常的岁月静好,在他国人眼中竟显得如此珍贵。

(跟乌国小姐姐交谈中)

晚上,我去老教堂听了场肖邦演奏会,有幸结识了女演奏家。她是个教授,经常去巴黎演奏,在大学里还曾经线上指导中国的年轻钢琴演奏家,对中国有好感。这着实让我感到意外,看来音乐是无国界的,互通的。

波兰厚重的历史感让我很好奇,离波兰不远处的白俄罗斯,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我的波兰宫殿里)

入境白俄后,我发现这个夹在俄罗斯与东欧间的国家,是处于“前30年”和“后40年”之间的尴尬体,使我处处感到别扭。

他们的国民也特别不自信,对待我这个外国人保持警惕,也不愿过多交流,拍摄时还阻挡我的镜头,呈现出一种噤若寒蝉的状态。

白俄就像金庸笔下的小龙女,很美,但冷漠。

反观我们国内,人们大多对外国人友好、热情,自信满满地伸出友谊之手,精神面貌完全不一样。

(白俄博物馆有着浓浓的70年代风格)

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我偶遇了一位行色匆匆的小姐姐。她曾在浙江大学医学院学习,在杭州住了8年,中文流利,并且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还让我留下联系方式,方便下次再一起探讨两国间的文化。

有时候旅途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你不知道会遇到些什么,你只有在路上,才会知道答案。

而当我游历欧洲二十多个国家,走过上万公里后,我越来越感觉到,站在他们面前越来越自信,这种文化上的自信,能激发我去更深入了解自己的国家。

“没有人会漫无目的地旅行,那些迷路者是希望迷路。”我们旅行的目的,不在于看到多少人和事,而在于发掘未知的可能性,这或许就是欧洲旅行带给我的启示。

(邂逅曾经在杭州居住的拉脱维亚小姐姐)

曾经不止一位网友留言说:“你现在这么能在国外这么潇洒,是因为你没有结婚生娃,等你有小孩就不可能到处玩了。”

这话说得没错,但如果将来有小孩了,我也不会放弃旅行,只是说旅行方式会发生变化,比如有可能会带着小孩,开个房车,在他读书前去感受一下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这就是我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因为我还一直在路上。

【口述:兰森】

【编辑:叶翁】

我们不能走过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别人真实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有真实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真实的故事,请关注我们吧!@真实人物采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欧洲   于都   卢浮宫   蒙娜丽莎   友善   波兰   欧洲人   中国   广东人   路上   父母   旅行   故事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