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据河北一隅百年,藩镇如何养活十多万军队?全国1/5屯田在这里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月,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安禄山死后,其部将史思明又竖起反旗。这场叛乱直至763年才被平定。

长达8年的战争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摧残,作为主战场的河北破坏尤为严重。


史书言:

“自禄山肇祸,瀛博流离,思明继衅,赵魏堙厄,枌榆共邑,靡获安居。安史之乱尽管被平定,但安史旧将仍拥重兵,唐廷瓜分河北地以付田承嗣、李怀仙、李宝臣诸人,自此河北沦入骄藩叛镇之手,父死子继,自署僚佐,租赋不人于中央,甚至不时与中央兵戈相见。正如史书所言,“一寇死,一贼生,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

诸镇之间矛盾重重,常常互相攻伐。但由于唇齿相依,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在唐廷触及他们根本利益时,他们又会捐弃前嫌,结成同盟,联合向中央发难。德宗时的“四镇之乱”以及穆宗时期的河北复叛都是如此。所以,安史之乱后河北尽管有短时的休养生息、恢复发展,但往往又由于战乱而遭破坏或中止。

依据谷霁光先生的说法,唐初中央对河北是一直抱有戒心。


1、河北藩镇靠什么养军?


一个重要的表现是不设军府,这导致河北边备十分薄弱、空虚。永徽末,突厥重新崛起,控弦百万,对唐构成极大的威胁。奚、契丹依附突厥,亦屡屡犯边。

尤其是万岁通天(696年)李尽忠、孙万荣叛乱,攻陷营州,兵锋甚至深入河北腹地。唐军连遭败绩,用了一年多时间,才勉强平息了叛乱。

此役充分暴露了唐边防体制的缺陷及防御力量的薄弱。临行征行和分番戍边的府兵、兵募实在难以应付日益紧张的边防形势。

唐代从武则天时期开始在河北设置军镇,据正史记载有妫州清夷军(垂拱二年置)、幽州经略军(延载元年置)、檀州威武军(大足元年置)。

除此三军外,考诸碑志材料尚有恒州燕水军、土门军等。


玄宗时,府兵制最终崩溃,国家供养的、长驻边地的健儿最终取代了自备资粮、分番的府兵和兵募。行军制度也最终被节度使制度所取代。

到天宝初年,幽州节度使兵力达9.14万人,在诸镇中势力最为雄厚,再加上平卢节度使所辖的3.75万人,合计达12.89万人,几乎占唐边军总数49万的26.3%。难怪唐人李华言“天宝以来,东北隅节度,位冠诸侯”。

随着河北屯聚重兵,粮秣供应问题越来越突出。一旦战争爆发,大军云集,更是“粮馈军甲,动以亿计”。

区区河北一地无论如何也难以供应这庞大的开支,即便玄宗亦不禁发出“戎马之乡,良亦湥(tū)苦”的感叹。

在这种情况下,唐往往通过海运或漕运各地特别是江南的粮秣甲仗以给河北。但这样又有飞刍挽粟之劳,转输消耗之弊。正是在此背景下,河北屯田大兴。


2、河北藩镇屯田有多发达?


唐高宗永徽时平州刺史田仁会在当地屯田积谷,政绩斐然。武则天时平州紫蒙军亦设有屯田。这一时期屯田规模不大,许多旋又废罢,如紫蒙军。玄宗之世与奚和契丹两蕃战争频仍,“天子有吞四夷之志”,边境屯聚重兵,屯田进入了极盛时期。


成书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的《唐六典》,对此记载颇详。

全国共1039屯,其中河北道208屯,仅次于关内道的258屯,居于全国第二位。

天宝八载(749年),全国诸屯收谷191.396万石,河北道达40.328万石,约占全国的21%,仅次于关内道,与陇右大抵持平,远高于河东、河西两道。

河北208屯分布于幽州(今北京)至渝关(今河北山海关)一线,向西延伸至今河北怀来。跨幽、蓟、檀、妫、平、营六州之地。

诸屯以地域可以划分为三个屯田区。


(1)幽蓟屯田区


蓟州本属幽州,开元十八年(730年)才划出。二州在地理上连成一片,是河北屯田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

此地区虽位于边徼之地,但土地肥沃,河叉纵横。灌溉十分便利,农业条件很优越。《汉书》记载:

“幽州畜宜四扰(颜师古注曰:马牛羊豕),谷宜三种”(颜师古注曰:黍稷稻)。

但由于战乱频仍,大片土地抛荒,长期以来便是宽乡,自汉代以来屯田即较为发达。东汉时张堪为渔阳太守(治今北京密云),开稻田八千余顷。后赵、北齐亦曾在此屯田。唐代此地区屯田规模更大。


唐初永徽中,裴行方“简(检)较(校)幽州都督,引泸沟水(今永定河),广开稻田数千顷,百姓赖以丰给”。神龙中,幽州经略军子将杜忠良,开元中渔阳(今天津蓟县)县令杜若邻都曾在此屯田。

据《唐六典》记载,此地区屯田数达77屯,若以一屯50顷计,总数达3580顷。


(2)平营屯田区


相当于今河北滦河下游以东,辽宁大凌河以西地区。

此地区同奚、契丹毗邻,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两蕃侵扰幽州往往取道于此,平营安则幽州安,平营失则幽州危。开元七年(719年)置平卢节度使,天宝初所辖兵力达3.75万。此处屯田在河北起始较早,永徽中平州刺史田仁会即于平州屯田。开元五年(717年)奚和契丹内附,宋庆礼建议复置营州。

此年三月,唐廷诏复置营州都督于柳城,营州都督兼平卢军使,管内州县镇戍皆如旧。以太子詹事姜师度为营田、支度使,与宋庆礼等筑城,三旬毕功。营州都督宋庆礼于柳城开屯田80余所,成效卓著。“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

平营屯田区屯田分布很广,在平州、平卢军(在营州)、长阳使、渝关、安东等数处均有屯田。据《唐六典》记载,总数达97屯,合计4850顷,居诸屯区之冠。


(3)檀妫屯田区


檀、妫二州在唐代属山后(或称山北)之地,突厥、奚、契丹往往取道于此进攻幽州,战略位置亦十分重要,被称为“幽州右臂”。

垂拱二年(686年)妫州设清夷军,此为唐代河北设军镇之始。至开元之世陆续在此设立了威武军、怀柔军等。此区屯田集中于清夷军、威武军二处,相当于今河北怀来和北京密云一带,共30屯,约1500顷,在三个屯区中数量最少。这与当地自然环境较恶劣和驻军较少都不无关系。

安史之乱前河北屯田主要集中于北部,中南部屯田史书记载很少。开元初幽州节度使张说曾建议于漳水、淇水(唐相州之地,相当于今河北成安、广平和魏县西南部及河南安阳、汤阴等地)屯田,言“若开屯田,不减万顷”,而且“用力非多”,即可将“斥卤”之地变为“膏腴”之乡。


但《唐六典》对相州屯田没有记载,张说建议未被采纳抑或曾开置,但旋又废弃,不得而知。

此时期河北屯田主要为军屯,主要目的在于解决边军之粮料供应,社会经济意义不大。决定屯田盛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军需状况。

与此相关,战争状况、财政状况、荒地状况都影响着屯田的废置,例如,平州紫蒙军屯田和檀州太和屯田都曾废弃。安史之乱后,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屯田的社会经济意义比重增大,除了供军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的一种手段。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河北   契丹   天宝   开元   永徽   藩镇   安史之乱   节度使   幽州   都督   叛乱   军队   全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