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非昔比的“流氓”

#每日读文史#

据鲁迅先生的说法,流氓的祖宗当是战国时期墨子的徒弟,即侠客,

这些侠客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游走于黑白两道之间,做着一些官府不屑做或不能做的事情,成为许多贫苦老百姓的救星。“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而侠客的末流,就沦为了流氓。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追本溯源,所谓“流氓”原本是指“无业游民”。在战国时期、叫做流氓(孟子)中记载说农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许行从楚国一路漂泊到滕国跟滕文公说,我是来自远方的人,昕闻您推行仁政,就来到这里想接受一份宅地来做您的外来臣民(愿受一㢆而为氓)”而宋国的陈相也不远千里跑到滕国对滕文公说“愿为圣人氓”这两个人才都自称力“氓,可见“氓”在当时的含义就是流动人员。

冉来看看“氓”这个汉字的构形。“氓”由“亡"和“民”构成,上古时代所谓“亡,基本上与“死”无关,而是“逃”“流”的意思,像汉语中的逃亡,“流亡”就保存了这种古义。因此,“亡“民”合起来就显示了"流亡之民”的字义。可以看出,“氓”原本并没有任何贬义色彩,否则许行,陈相这样的名人就不会以“氓”自称了。相反,还能从这两位人物的对话中,体会到了流氓还有一种“投向光明(仁政)的意蕴。

在上古时代,地广人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相对较弱,人类想要求得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人丁兴旺。同时,不同人群之间为了生存,也会频发流血冲突,这就更加迫切要求人口众多。在单纯以血缘维系的原始时代,非本血缘者的加人是不被允许的,因此残杀战俘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发展人口的方式只能靠生育来完成。

随着社会进步,人群单位不断融合扩展,血缘关系对人群的维系作用日益减弱,人们也就不再排斥非本血缘的人加人本群体。于是,修仁政以来“远人”使之归附自己以发展人口这种手段,在效率上、质量上都远胜于自己生育孩子。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各国对“远人”归附的渴望更是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而当时各国政权对自己统治下的百姓直接控制又显得力不从心,于是发端于各国政治经济状况不平衡的人员流动也就成为一种历史潮流。这种社会现实使得语言系统出现了一个表示“流动民众”的专有名词﹣“氓”,在文字系统中就用“亡”、“民”来组成。

“氓”在流动后未必都会重新取得土地,而那些没有土地的人便没了根底,不免漂泊游荡。其中,不免没有正当营生的无业游民,他们常常会成为无事可做的二流子,于是“流氓”这一名称再度沦落,专门指行为不轨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墨子   流氓   仁政   今非昔比   无业游民   血缘   上古   侠客   人群   人口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