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刘秀:“儒雅”皇帝的真正“绝活”

东汉的开国皇帝是光武帝刘秀,此人长得白白净净,气质儒雅,喜欢读书,而且读得还不错,如果不是王莽在西汉末年纷乱的时局“火上浇油”,换作是在和平温润的时代,刘秀很可能会成为一位温文尔雅的学者。可是,时势造英雄,北方的赤眉军和南方的绿林军纷纷揭竿而起反对王莽的“新政”。就这样,刘秀放下手中他最喜欢的《尚书》和儒雅的学者不做,跟着他哥哥刘演加入到起义的队伍当中。

东汉光武帝刘秀

刘秀的哥哥刘演也很不简单,他是汉高祖刘邦的“铁竿”粉丝,他的人生理想就是要成为刘邦那样的英雄人物。志向这个东西很神奇,“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只要心中想成为那个人,然后不懈努力,最终可以活成自己最崇拜和向往的人。刘演就是这样,虽然他没有活成像刘邦那样的千古一帝,但是他慷慨豁达,倾尽家财拉起了一支队伍,在参加反对王莽的战争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只是他后来由于性格不懂内敛,被“更始帝”忌惮所杀害,这也说明他学刘邦还没有学到家。

话说回来,刘秀兄弟俩刚起兵的时候,队伍人少,装备差。和王莽新军作战的时候刘秀都没有战马,只能骑牛,因此,刘秀才被称为“牛背上的开国皇帝”。为了壮大队伍,他们就和赤眉、绿林两支部队联合起来,再到后来,绿林军推举西汉的皇族宗亲刘玄为皇帝,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更始帝”,就是“重敲锣鼓,再开始”的意思。

刘玄的称帝是被绿林军拥立的。在古代的战争中,“名号”很重要,特别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古代,“名号”异常重要,“名不正则言不顺”。绿林军的意思很明显,他们就是想通过借用汉朝刘氏的大旗来凝聚更多的力量,只有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推翻王莽新政才能合情合理又合法。因为在当时,王莽的改革很失败,高层贵族不满意,下层群众也没得到多少实惠,可以说“上下没落好”。民心思汉是当时的主流思想,这也说明了西汉王朝还没有完全丧失民心,特别是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仍然是民心所向。

王莽“改革”

然而刘玄为帝引起了刘演极大的不满。很明显,刘演也想当皇帝,一方面刘演确实有一定的军事和组织才能,要不然也不可能拉起一支队伍;另一方面,刘演还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许多人甚至认为刘演才是当皇帝的不二人选。刘演不满刘玄,刘玄也害怕刘演,所以到后来,就找了个理由把刘演给杀了,这当然是后话。在当时,刘演虽然不满,但是来自南方的绿林军人数众多,装备也不错,最起码有战马,为了大局考虑,刘演还是忍了这口恶气。

接下来,刘秀迎来了他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他指挥了昆阳之战,并且以少胜多打赢了这次新汉之间的“战略决战”。通过这场战役,我们也看到了刘秀除了“温文尔雅”之外,还有另一面,那就是他真正的“绝活”。王莽派大司空王邑为主帅率领42万大军围攻昆阳,昆阳位于现在河南平顶山叶县。王邑这个人是个“二百五”,他为什么能当上大司空呢?就是因为他是王莽的堂弟,他唯一的特点就是对王莽忠心耿耿,论智商和能力属于“二百五”中的“极品”,从这上面来看,昆阳大战的失败就是由于王邑指挥上的失误造成的。

刘秀这边守城的军队满打满算也就1万来人,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能看出来,这场战役似乎没有任何悬念,可是后来占有严重劣势的刘秀竟然打赢了这场战役,这种不可思议就是成了昆阳之战能载入战争史册的原因之一。而且刘秀在这场战役中一开始扮演的角色并不是主帅,官方的职务是“参将”,相当于现在“参谋”性质,甚至算不上“参谋长”,“参谋不挂长,放屁也不响”,正说明了刘秀当时人微言轻的尴尬。

“更始”政权守卫昆阳的主帅叫王凤,这个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纯粹是因为刘秀。王凤得知王邑的大军有42万,当时最直接的想法是“跑”,按他的说法叫“分散突围”,实际上就是跑。刘秀在军事会议上慷慨陈词,据理力争,他的核心意思就是让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抗敌,另一层隐藏的意思是昆阳完了,面积更大的宛城肯定会丢失,刘秀的哥哥刘演正在竭尽全力的攻打宛城,如果大家一跑,刘演也难逃一劫。

昆阳之战示意图

刘秀人微人轻,没有多少战功,遇到一小股敌人也会很害怕,而且刘秀这个人长得像白面书生,他的话那些绿林好汉自然嗤之以鼻。刘秀一面强调不能跑,要团结起来一起抗敌,另一方面他还自报奋勇出城去找救兵。从现在来看,不要说刘秀说的话有多么正确,关键是谁也说不出更好的办法,更重要的是跑也跑不了了,王邑的42万大军把小小的昆阳城围了整整10层,让这些绿林好汉插翅难飞。

所以,从现在来看,刘秀的说法、想法和做法更像是历史的选择。从内心深处讲,刘秀的性格是偏胆怯型的,或者说是深思熟虑型的。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成功的人往往在关键时刻能豁得出去。没办法,人不逼自己一把,真还不知自己有多优秀。就这样,刘秀趁着夜色的掩护,率领着宗佻、李轶等13名骑兵冲出王邑的重重包围,去找救兵。

救兵还真找到了,人数是少了点,只有3000人,可总算是找到了。而且这3000人的心还不真齐,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去以卵击石,这时候刘秀的真正“绝活”上场了,他能把这些人的心都说动了。刘秀深知这些想要什么,这些人无非想要的一是性命,二是荣华富贵。于是刘秀对他们说,我们只有团结起来,一致对敌,不但能活命,而且我们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一辈子的荣华富贵都享用不尽。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刘秀不但能讲明白,而且还把将领和战士们讲得群情激奋,这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没有这种宣传和鼓动能力,就不能带领团队去战胜强大的敌人。

昆阳大战

看似“儒雅”的刘秀,不但有这种能力,他还能在关键的时刻带领战士一马当先,冲锋陷阵。“狭路相逢,勇者胜”,刘秀带领着不足1千人的“敢死队”冲入王邑的大军,竟犹如入无人之境,绿林军个个把下巴都“惊讶”掉了。甭看这位平时柔柔弱弱的刘秀,在战场竟然这么勇敢,绿林军的士气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昆阳城里的守军也冲出城来,和刘秀的援军一鼓作气把王邑的大军竟然打得人仰马翻。突然,这时天空中狂风暴雨齐作,王邑的42大军顷刻之间兵败如山倒,光被踩死的就不计其数。

刘秀一战成名,昆阳大战之后,王莽政权一夜之间土崩瓦解,刘秀建立东汉,史称“光武帝”。这位“儒雅”的皇帝,他能清楚自己团队的成员想什么要什么,能鼓舞士气,能振奋人心,关键时刻能豁得出去,能团结带领他们战胜强大的对手,这才是他真正的“绝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儒雅   王莽   皇帝   救兵   刘邦   西汉   东汉   绝活   大军   战役   队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