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和侍卫下棋时中途离开,15天后看到侍卫的尸体,康熙惭愧不已

爱新觉罗·玄烨是大清王朝的第四位皇帝,史称康熙帝。

康熙继位的年纪很早,只有八岁;在他十四岁的时候,他开始亲政。

康熙是个酷爱下棋的皇帝,当年他智擒鳌拜,就和一场棋局有关;这场棋局让他大获全胜,不过,康熙和侍卫下的另外一场棋,却让他惭愧不已。

康熙借口下棋,用计智擒鳌拜

顺治十八年,年纪轻轻的顺治帝一病不起,这场疾病来势汹汹,顺治帝没有料到,自己竟然会挺不过去。

在顺治帝身体尚且康健的时候,他并没有立太子,因为当年的顺治帝不过二十多岁出头的年纪,如此年轻,正当大好年华,自然想不到为自己的后事做准备。

到顺治帝的弥留之际,他才想起自己后继无人。

有大臣对顺治帝说:“皇上,现在最要紧的事情,就是要确立皇太子的人选。”

但是顺治帝想来想去,都拿不定主意。

这时候,一个名叫汤若望的传教士对顺治帝说:“三皇子玄烨可堪大任。”

之所以会选择玄烨,并不是因为他多么优秀出众,而是因为他在小时候出过天花。

在封建年代,一场天花就可以夺走上万人的性命,而出过天花的玄烨,已经对天花有了免疫力。

就这样,小小的玄烨被册立为太子,之后顺治帝驾崩,他被扶上皇位,时年正是康熙元年。

为了帮助康熙更好地治理国家,顺治帝在遗诏中,一共给他留下了四位辅政大臣,他们分别是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

靠着四位大臣的辅佐,康熙逐渐上手朝廷之事,但是随着权力和地位的不平衡,四个人逐渐爆发争执和矛盾。

尤其是鳌拜,一直不甘心屈居人后,他那膨胀的野心,一直都在其余三人之后。

在最初辅政的三年内,鳌拜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他隐忍筹谋,履行顺治帝的遗诏,好好地辅佐康熙帝,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鳌拜已经不再满足于现状,他想要获得更多的权力和更高的地位。

康熙六年,向来疼爱的康熙帝的首辅索尼因病离开人世,之后,只有十四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

可是平静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康熙登基为帝不足半个月,鳌拜就已经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

他想直接越过遏必隆和苏克萨哈,一举夺得索尼的首辅位置,这一天,他找到苏克萨哈,想要劝说苏克萨哈“站队”,但是却遭到了苏克萨哈的无情拒绝。

苏克萨哈的拒绝,加剧了鳌拜想要夺权的怒火,他开始着手准备,意欲除掉苏克萨哈。

两派开始明争暗斗,但是苏克萨哈并不是鳌拜的对手,他知道自己上次拒绝鳌拜后,已经成为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鳌拜势必会下狠手除掉自己。

为了保住性命,苏克萨哈选择急流勇退,他亲自给康熙上书,希望康熙能够恩准他去守候先帝陵寝的请求。

读到这份奏折,康熙二丈摸不着头脑,他准备找苏克萨哈好好谈谈,可是还没有等康熙问清楚事情的原委,鳌拜就已经罗列了苏克萨哈的二十四条罪状,上交给康熙。

这二十四条罪状当中,全部夹带了鳌拜的个人情绪,他这是想要借康熙的手,逼死苏克萨哈。

收到鳌拜奏折的康熙震惊不已,他不相信苏克萨哈会做出罪状当中的事情,更何况,他是前朝忠臣,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辅佐自己多年,理应厚待而非处以极刑。

康熙虽然年纪轻,但不傻,他很快就想明白,这一定是鳌拜的手笔。

但是在鳌拜的操控下,议政王大臣会议已经成为了他的党羽,自然会和鳌拜一条心。

康熙立刻召见了鳌拜和议政王,鳌拜早就等着康熙了,他不给康熙开口的机会,先发制人地说道:

“臣本来同苏克萨哈没有什么矛盾,但是他欺君罔上,秉公而断,这样对您是大大不利!臣建议,要将苏克萨哈重重治罪,不然,以后所有大臣效仿他的行为,岂非是不敬陛下?”

面对鳌拜激烈的言辞,康熙明白,他根本是在强词夺理,康熙没有被他牵着鼻子走,而是说:“朕以为,苏克萨哈的行为算不上欺君罔上,而且,朝臣中不乏欺君罔上的人,朕觉得他还是很守规矩的。”

眼见康熙没有同意,鳌拜恼羞成怒,他联合自己的党羽和议政王,在朝堂上对年幼的康熙步步紧逼,终于逼迫康熙下令处死了苏克萨哈。

虽然康熙想要和鳌拜抗衡,奈何他的势力不允许,但他没有忘记苏克萨哈是怎么死的,康熙心中发誓,一定会给他报仇。

鳌拜的风光无限和软弱无为的康熙逐渐形成对比,康熙在心里酝酿一个计划,一个可以彻底铲除鳌拜的计划。

不过,鳌拜不是轻易就能对付的人,他在朝中拥有众多党羽,势力雄厚,而且他本人还是武将出身,不是简单就能制服的。

为了扳倒鳌拜,康熙日思夜想,几乎日日都去与皇太后商讨计划。

康熙知道身边的侍卫多是鳌拜的人,所以计划的第一步,就是要从各个王府中挑选合适的亲王子弟做自己的侍卫。

康熙让这些亲王子弟好好训练摔跤和擒拿,不出一年,他们个个练出了一身武艺;鳌拜听说这件事情后,只当康熙是年少贪玩,并没有放在心上。

康熙计划的第二步,是要给鳌拜加官进爵。

他将鳌拜授予了一等公的爵位,高升后的鳌拜整日春风得意,好不骄傲,而康熙的这番举动,表面上是捧了鳌拜,实则是为了降低鳌拜的警戒心。

计划的第三步,康熙提拔了索尼的儿子,索额图,并将他命令为一等侍卫。

终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一天,康熙借口要和索额图和下棋,将他召来了宫里。

鳌拜一听说是下棋,便没有多关心。

进宫来的索额图和康熙开始下棋,但他们在棋盘上每走的一步,其实都在为擒拿鳌拜的大计划做最后的准备。

为了确保行动的万无一失,康熙提前把鳌拜的党羽先后派出京城,然后又召集了那群亲王子弟组成的善扑营,康熙问大家:“你们害怕鳌拜还是害怕朕?”

大家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们只害怕皇上。”

觉得时机已经成熟的康熙,借口把鳌拜单独召入宫中,鳌拜没有想到这是一个陷阱,他还和过去一样,大摇大摆地走入宫中。

但是他一进去,就发现大事不妙,因为康熙端坐在正中间,两旁站满了威风凛凛的侍卫。

鳌拜见势不妙,正想找借口遁逃,但是康熙根本不搭理他,一声令下,身强力壮的侍卫一拥而上,瞬间就拿下了鳌拜。

一时间,权倾朝野的鳌拜顿时成为了阶下囚徒,康熙原本要处死他,但是念在鳌拜当年救护皇太极有功,所以免除了死罪,但他这一生,只能在潮湿寒冷的监狱中度过了。

可以说,康熙擒拿鳌拜的计划,始于和索额图的下棋。

这一场棋局,直接扳倒了鳌拜,让鳌拜的势力和党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赢得非常够漂亮。

不过,在康熙的人生中,另有一场棋局,让他羞愧不已。

康熙与人下棋,却失信于人

历史上有关棋盘山的传闻非常多,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康熙下棋失信》一说。

据说某一天的夏天,康熙率领大部队来到塞北的木兰围场,准备在这里大展拳脚。

可是他们还没有完全走到木兰围场,康熙就累得不行,他主张休息一下,刚好眼前有一座大山,康熙便让众人在山下休息片刻。

让体力回复了一会儿后,康熙看眼前大山风景秀美,不禁起了想要攀爬看看的心思。

他信步爬上了山顶,发现山顶的景色更好,看着不远处的一颗青松,康熙走到大树的旁边,倚着坐下,慢慢欣赏。

此刻微风徐徐,花香扑鼻,康熙看着大好山河,大赞盛世安康。

看了一会儿,不知怎地,忽然感觉双手痒痒,竟然是犯了棋瘾。

康熙命令人找一处干净的地方摆好棋台,然后在随从的大臣中挑出一个棋艺还不错的大臣来陪他下棋。

康熙的棋艺精湛,那大臣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一局结束,康熙大获全胜。

康熙正在兴头,他摩拳擦掌地说:“再来一局。”

于是康熙和大臣又开始了第二局,但就和第一局一样,大臣输的一败涂地,康熙“啧”了一声,忍着心里的骄傲,故意叹息道:“爱卿你不行啊,那再来第三局吧。”

第三局很快开始,不出意外,还是以康熙的胜利告终。

康熙连赢三局,大臣连输三局,康熙有些不高兴了,他挥退这个大臣,问:“你们谁来再和朕下一盘棋啊?”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面面相觑,无一人敢应答。

其实,大臣之中不乏深谙棋艺的人,但是和皇上下棋,不能赢,只能输,而且还要输得不动声色,不然惹了皇上不高兴,那只有死路一条。

没有人说话,康熙立刻板起脸,又问了一遍。

这时候,侍卫队中,有一个年轻人蠢蠢欲动,但是他身份低微,想举手,又不敢。

好在康熙的眼睛非常尖,他一眼就看见这个侍卫,当即抬手把他召到自己身边来。

“朕看你想同朕下棋,你叫什么啊?”

那侍卫低着头说:“奴才叫仁福。”

“仁福,朕问你,你会下棋吗?”

仁福恭恭敬敬地说:“奴才会一点,但奴才不敢。”

康熙就笑起来:“什么敢不敢的,你来同朕下一盘,朕不会怪罪你的。”

听到康熙这么说,仁福这才大着胆子坐到康熙对面。

那仁福不光是一个棋迷,而且还颇通棋道,两人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棋局逐渐焦灼。

仁福擅长用车马炮三个联合,很快就把康熙的棋路给弄乱了,康熙一会儿皱眉,一会儿沉思,两人下得如火如荼。

仁福一旦下棋起来,就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他忘记了正在和自己博弈的人是康熙,是皇上,也忘记了自己只是一个侍卫,他一心沉浸在棋局之中,绞尽脑汁想着下一步该怎么走。

不得不说,仁福的棋艺要在康熙之上,几个回合下来,康熙显然有些吃力了,但仁福却没有看见康熙难以招架的模样,仍然全心全意地看着棋盘。

仁福下得认真,这可把看戏的大臣们吓坏了,他们可不想看见皇上输棋了迁怒大家的模样,所以一直给仁福使眼色。

但仁福完全没有看到,他正在思考着自己下一步要怎么走。

这时候,仁福的“马”踢掉了康熙的“车”,有懂棋的大臣悄悄看一眼,发现康熙离输棋不远了。

围观棋局的人都为康熙和仁福捏了一把汗,大家都在绞尽脑汁地想着怎么样才能打断这棋局,这时候,有个大臣灵机一动。

他扯着自己嗓子对康熙说:“皇上,您快来看呀,山脚下蹿出一只大老虎!”

康熙一听,顿时来了兴趣,连棋都不下了,他站起身,就伸着头往山下望:“在哪呢?老虎在哪里?”

那大臣就用手指着某个方向说:“跑那儿去了,皇上要不要去看一看?”

康熙立即点头,“自然要去的。”

他此行本就是为了狩猎而来,他转头看着仁福和未下完的棋局,说:“朕先去猎虎,一儿回来,朕再同你下完这盘棋。”

仁福听完康熙的命令,点点头,表示自己会在这里一直等康熙回来。

康熙拿上弓箭,骑上烈马,头也不回地追着老虎去了,但是折腾了一大圈,却没有看到老虎的踪影,反而是遇到了一头野鹿。

俗语有云:有鹿便无虎。

康熙以为那个大臣是把野鹿错看成老虎了,不过他也没有过多计较,他举起弓箭,瞄准了正在低头吃草的野鹿。

那野鹿听到动静,撒腿狂奔,康熙便骑着马上前去追,这一追就从白天追到了晚上,一直到夜幕时分,康熙才终于逮回了那头野鹿。

其实,那大臣根本没有看见什么老虎,他不过是看康熙的败局已定,不忍让皇上尴尬,这才随口说看见了一只老虎,以此引康熙下山。

而康熙也确实被猎到野鹿的喜悦冲昏了头脑,转头就把自己和仁福的约定抛到九霄云外之后。

第二日,康熙隐隐约约觉得自己忘记了什么事情,但是还不等他仔细想,就被堆叠成山的奏折给淹没了。

后来,康熙要么忙于处理奏折,要么忙于狩猎,完全把仁福忘记了。

某一日,康熙的大部队恰好返回了这座山,彼时的康熙抬起头来,看见山顶上那颗熟悉的青松,登时“哎呀”一声,终于想起自己和仁福的约定。

他连忙往山顶上赶,本以为会看不到任何人,却没有想到,仁福竟然坐在原地。

康熙掐指一算,离当初下棋的那一天,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五日,难道这十五日,仁福每天都上山来等自己吗?

康熙觉得有些难以置信,但仁福确实在他眼前,不是幻觉。

他觉得仁福真是一个守信用的小伙子,以后可以提拔重用。

康熙大步地走过去,就看见仁福跪在地上,他双目紧闭,一只手托腮,另一只手捻着棋子,头低着,似乎正在沉思。

康熙高兴地说:“仁福,朕一去多日,让你久等了。”

他说完,仁福却没有动静,康熙清了清喉咙,又说:“朕现在来履行和你的约定了,来,咱们把这盘棋下完。”

话音落地,仁福还是一动不动。

康熙心想他不会还是生气了吧,当即用手去推了推仁福的肩膀。

没想到康熙轻轻一碰仁福的肩膀,仁福就像一张薄纸一样栽倒在地,一下子可吓到了康熙。

仁福面色苍白,唇瓣干裂,康熙上前一看,这才发现,可怜的仁福,他已经死了。

后来,康熙才知道,仁福并非是每日都上山来等康熙,而是自那日之后,便没有下过山,他一直等在原地,等在同一个地方,等了整整十五日。

这十五日中,有时候是暴雨,有时候是烈阳,但不管是什么天气,仁福都没有离开过一步。

康熙难过不已,心中暗骂自己失信于他人的举动。

他沉痛道:“君无戏言,朕却失信那仁福!为了纪念仁福,朕决定,以后这个山顶就叫‘棋盘’,这座山就叫‘棋盘山’。”

康熙帝一共活了69年,其中当皇帝的时间长达61年,回看中国的封建王朝皇帝历史,还没有一个皇帝能打破康熙帝的在位时间。

除去晚年的倦怠期,康熙帝创下了无数功绩,他擒鳌拜、灭三藩、统一台湾;开创了康乾盛世。

但他一直到离开人世,都没有忘记过仁福,他经常想起当年与仁福下棋的事情,以此激励自己,千万不可以失信他人。

来源:

钱海水主编. 中外民间故事 读练考精编版[M]. 2011

郝勇编著.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M]. 2019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侍卫   康熙   野鹿   党羽   棋局   棋盘   皇上   大臣   中途   惭愧   尸体   天后   老虎   计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