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什么从不吃酱油?背后原因警卫员都不知道,只有厨师知道

1914年,毛主席在湖南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便喜欢上了红烧肉,可是毛主席身边的厨师为他做红烧肉时却从不放酱油。

因为毛主席年轻的时候,家里有一段时间做自制酱油生意,毛主席曾经偶然看到过酱油发酵时,酱油缸上漂浮着的白色蛆虫,从此留下了心理阴影,再也不吃酱油。

可是这样,毛主席的厨师用什么来为红烧肉调色调味呢?

程汝明想出了一个高招,就是用糖和盐来调制,做出来的红烧肉成功让毛主席胃口大开。

那么,毛主席还有什么饮食特点?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厨师和毛主席之间又发生过什么?

接下来,通过韩阿富、程汝明和于存这三个和毛主席相处的厨师来了解毛主席的饮食习惯。

韩阿富为毛主席做鱼

韩阿富老家浙江绍兴,后来在杭州当厨师,是在1954年来到毛主席身边当厨师的。

那一年他40岁,他之所以能来到毛主席身边,主要是因为毛主席1953年那次的杭州视察。

1953年底,韩阿富正在杭州楼外楼里打工,而毛主席恰好来到了杭州视察。

毛主席到了杭州后,便住在了西湖旁边的刘庄。

刘庄原本是晚清举人刘学询的庄园,后来被我国政府接收了。

毛主席原本是从杭州带来了两个厨师,组织还希望能够派一个当地的厨师到毛主席身边,那么,组织为什么会选择韩阿富呢?

杭州楼外楼可以算上是一个“特殊行业”,因为它是自从1952年底开始,便被西湖公安分局接管。

当时公安局为了方便管理西湖风景区附近的治安,就先后将西湖附近200多家旅游行业的店铺都接管了,例如书画店、照相馆、饭店、游船等。

韩阿富作为杭州楼外楼内厨师,会做西湖醋鱼等杭州名菜,手艺又极佳,人也老实本分,干活利落勤快,领导信得过他。

因此,虽然韩阿富只是饭店的一个厨师,却也可以算得上是公安局的职员,才会被组织信任,派到毛主席的身边工作。

到了刘庄后,韩阿富为“首长”准备的第一道菜便是西湖醋鱼,

毛主席吃完后赞不绝口,毛主席在杭州呆了两个多月,韩阿富也变着法给毛主席做西湖当地的特色名菜,毛主席也非常喜欢韩阿富的手艺。

1954年春,韩阿富在杭州的领导便询问韩阿富:“是否愿意去北京给毛主席做饭?”

韩阿富自然是乐意至极。

韩阿富给毛主席做饭,其实是比较轻松的,因为毛主席没有什么特殊的喜好和要求,吃的东西也都是平常所见的普通食物,而不是海参鲍鱼等高档食物。

毛主席吃饭不喜欢浪费,比如有一次韩阿富给毛主席做了一只鸡,顺手将鸡头和鸡爪子给去了。

毛主席特地向身边工作人员问道:“这只鸡真奇怪,为什么没头没脚的?”

那人答道:“那是因为头和鸡爪子都被韩师傅去掉了。”

其实,毛主席之所以这么关注鸡头和鸡爪子,除了害怕这些东西被浪费了以外,还因为他自己也喜欢吃。

韩阿富知道了这件事后,便不会特地去除鸡头和鸡爪子了。

另外,毛主席还喜欢吃米粉肉,韩阿富为了他的身体着想,不敢给他做太多。

可是毛主席却总是吃不够,每次都要吃得干干净净的,见了韩阿富,还会抱怨米粉肉给他做得太少了。

后来,韩阿富询问了毛主席身边的专业的医护人员,才敢把米粉肉的数量加到20多块。

需要注意的是,毛主席的口味偏重,总是喜欢吃葱姜蒜辣椒之类的食物,菜也要稍微多加点盐。

所以当毛主席和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韩阿富还会特地给毛主席单独“开小灶”,上几样毛主席爱吃的小菜。

毛主席是个爽快人,当发现菜哪里做得不好时,也会指出来。

只不过毛主席会用独属于自己的幽默方式提出来,这样既不会让韩阿富感到尴尬,还会让韩阿富明白自己哪里出现了问题。

比如有一次韩阿富的做菜时多加了点盐,毛主席尝着有点过咸了,便特地将他叫到了身边,问道:“这个师傅姓什么?”

韩阿富不明所以,前几天主席刚和自己说过话,还称自己为“韩师傅”,怎么这就把自己的姓名给忘记了?

韩阿富只是老实地答道:“我姓韩啊!”

毛主席看着他,笑道:“哦,原来是韩师傅啊,不过,我认为更应该称呼你为咸师傅。”

这时候,韩阿富才反应过来毛主席这是在暗示菜做咸了,以后做饭时便更小心些。

程汝明、于存和毛主席的相处

和韩阿富一样,程汝明也是在1954年开始给毛主席做饭的。

程汝明出生于1926年,曾经在天津的多家饭店打工,拥有多年的烹饪经验。

1952年,程汝明开始在铁路局工作,专门为外国专家做些西餐,两年后,成为了毛主席专列的一名厨师。

程汝明来自山东,是个极为遵守纪律的人。

为了保密,连家里人都不知道程汝明到底是给谁做饭的,只知道程汝明是在中南海工作。

为了不让敌人掌握毛主席的饮食习惯,通过菜单了解毛主席的健康变化,趁着毛主席身体不好时向我国发难,程汝明每次做饭后,都要按照要求把自己手头的菜单解决掉。

程汝明之所以能够成为毛主席家里的厨师,除了因为他的菜对毛主席的胃口以外,主要是因为他的性格比较忠厚老实,毛主席对厨师的技艺是否高超并不在意。

然而,当初程汝明第一次给毛主席做红烧肉时,菜都已经上桌半天了,毛主席却一口没动,程汝明在打听了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后,才知道了是因为自己加了酱油。

程汝明是个肯动脑子的人,在知道毛主席不吃酱油后,他巧花心思,用糖和盐调制出了甜、咸得当,色香味俱佳的红烧肉,从此毛主席对程汝明的红烧肉情有独钟。

程汝明还擅长做面食,作为山东人,非常喜欢吃大葱。

有一次,他尝试着给毛主席做了个自己平日里最爱吃的葱花饼,没成想,竟然让原本对大葱不感兴趣的毛主席食指大动。

在1960年,国家的粮食收成不好,物资匮乏,毛主席为了和人民一起度过“困难时期”,他决定那段时间不再吃肉。

程汝明害怕毛主席这样日夜为了国事操劳,再不补充营养,身体会出现问题,便想要把猪肉偷偷地藏在葱花饼里面。

于是,程汝明用猪油和面,并将几个肉丁间隔着掺杂在葱花中。

那顿饭,毛主席并未发觉异常,可是,程汝明这样做了几次后,终究是瞒不住了,毛主席特地告诉他以后不要再这样做大饼了。

1936年,于存出生于河北遵化,他以前在炊事班给军队做饭,后来又因为能力出众,被调到了北京饭店工作。

在北京饭店,于存跟着身旁的大厨学到了广东菜等多个菜系。

于存是在1965年,被挑选去中南海为毛主席做饭的,那时候全国的食物已经不再那般匮乏,毛主席也可以吃得上肉了。

于存会为毛主席安排食谱,也会给毛主席做些麻辣牛肉、回锅肉等荤菜。

于存虽然年轻,却非常细心,会注意毛主席哪道菜基本没动过筷子,这样就知道这道菜不合毛主席的口味,下次便不会做了。

毛主席患有便秘的老毛病,他身边的护士长吴旭君曾经特地交代于存:“毛主席说过,粗粮和细粮搭配来吃,更有利于大便。”

知道这件事后,于存经常为毛主席烤制玉米棒子和红薯,让他搭配着米饭食用,毛主席吃着很开心。

在毛主席晚年时,由于牙齿松动,吃不了玉米了,于存便选择比较嫩的玉米棒子。

事先在锅中煮熟,再用火烤一烤,这样的玉米棒子既软又可口,让毛主席的胃口又好了起来。

毛主席晚年的吃饭时间没有规律,有时候半夜饿了也会起来就餐。

为了更好地为毛主席服务,于存会尽量将自己的生物钟调到和毛主席一致,这样毛主席什么时候饿了,于存便能尽快的为毛主席端上热乎乎的饭菜。

知道毛主席爱吃鱼,于存便会想方设法研制各种鱼的做法,尽量让毛主席吃到好吃的食物。

有一次,毛主席在吃鱼的时候被鱼刺卡住了喉咙,幸好一旁的医务工作人员及时为毛主席取了出来。

于存在知道这件事后,每次做鱼的时候都会把鱼刺剔除干净,虽然这样很费时费事,但是为了毛主席的生命健康着想,于存心甘情愿。

相比于前两位20多年的为毛主席做饭时长,于存的11年做饭时长虽说短了一些,可是于存的用心程度丝毫不比前两位少,而且,于存是毛主席的最后一位厨师。

毛主席也非常感念于存平日的辛苦,1965年毛主席生日那天,曾经特地将于存叫到了卧室,握着他的手语重心长的说道:“为我做饭,辛苦你了!”

其实,毛主席非常尊重和关怀身边的厨师,这些都体现在日常的小事上。

毛主席对厨师的关怀

有一次毛主席坐着火车视察,几个厨师就在火车里的餐车厨房内忙活着做饭,因为火车车厢通风不足,导致温度高达40℃。

毛主席却突然推门进来,发现里面的温度太高,连忙叫大家轮流出来休息,可不能热坏了身子。

说完,毛主席又瞅了韩阿富一眼,看着韩阿富光着膀子,笑着说道:“你最好还是把衣服穿上吧!”

周围的同事都被毛主席的话逗笑了,韩阿富却回忆起青年时期当学徒给地主和资本家打工时,那些老板可并不管自己的死活。

每日都严格监视自己,非打即骂,他们恨不得让自己长出三头六臂来工作,一天连轴转,而自己是经常工作到深夜。

对比之下,毛主席的这番举动把韩阿富感动得不行。

还有一次,毛主席正好住在钓鱼台,有一天,韩阿富正在厨房里做饭,毛主席特地走到厨房,询问了他在做什么后,接着嘱咐:“你要注意休息,不要太辛苦了!”

这时候,韩阿富才知道毛主席来这里就是为了让自己多注意休息的。

程汝明经常为毛主席准备年夜饭,但是过年给程汝明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便是毛主席每到那一天都是笑眯眯的样子。

有一次过年,程汝明突然就想和毛主席“亲近一下”,便走向了毛主席,毛主席却在他还未到自己的身边时,便转过了身,对着他乐。

看着毛主席对自己乐,他也情不自禁地笑了出来,心中的问候话语也自然忘记了说。

1966年,毛主席到武汉视察,于存也跟着过来做饭,在梅园中散步的毛主席突然遇见了于存。

于存连忙上前跟两人打招呼,可是那时候于存刚来给毛主席做饭不久,毛主席也不认识他,便问身旁的机要秘书张玉凤:“这是谁啊?”

一旁的张玉凤连忙给毛主席介绍于存,告诉他这是于师傅。

毛主席恍然大悟,还让张玉凤安排自己和于存,以及其他的几个工作人员合影,因为第二天便是党的生日,大家都聚在一起开心开心。

这件事让于存当天晚上兴奋得一宿没睡,也让他记了一辈子。

第二天,于存有了一次单独和毛主席合影的机会,他将这张照片珍藏起来,后来的日子,想毛主席了,便拿出来回忆一下。

后来,毛主席和于存熟悉了之后,会称呼他为“老西”,于存刚开始听到了这个称呼,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在毛主席的解释下,才知道是因为自己和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很像。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的那天,他有时清醒着有时昏迷着,韩阿富在为他煲汤,总想着等他清醒过来了,便能喝上一口热乎的。

可是,毛主席却终究是没有办法喝汤了,韩阿富对此感到深深地遗憾。

在厨师们退休后,和以前一起工作的同事每年都要聚到一起,有的时候,毛主席的女儿也会过来,大家聊些生活日常,一起吃顿饭。

毛主席关怀身边的工作人员,身为毛主席的厨师,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参考文献:

百年潮:《我给毛主席当厨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酱油   厨师   米粉肉   警卫员   玉米棒子   西湖   红烧肉   杭州   师傅   身边   原因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