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地主出狱后托人写信给王震:您还记得那1000担救命粮吗?

提起王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副主席等多个职位,是一位卓越的国家领导人。

王震

在1991年的一天,他收到了曾经的老战友马兴寄来的一封信,开头就写到:“老首长,不知您是否还记得这样一件事——四十多年前抗日战争时期,咱物资紧缺,借了湖北省桓潭镇廖姓地主家一千担粮食。”

可是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了,老战友怎么会突然提起这件事呢?疑惑的王震继续看下去,才明白老战友是请他帮忙廖家后人证明此事的真实性。

于是这段发生在1945年的尘封往事才又被提起,走进大众的视野。

359旅往事

359旅成立于1937年8月,在成立之初就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由旅长陈伯钧带领,留在陕北地区保卫后方;另一部分就是由副旅长王震带领,奔赴战场前线抗日。之后因为部队调动,最终任命王震为旅长,刘转连、晏福生为基干。

359旅

1939年8月,王震奉命带领部队保卫陕甘宁边区,他一路带兵打仗终于在1941年初顺利进驻到南泥湾。为了守护好陕甘宁边区,他一边回击国民党进行军事和政治抗争,一边带领战士们开荒存粮,改善了当时恶劣的环境,提供了充足的物资。

当时战士们面临着经济封锁的问题,当地不仅地势恶劣,而且各方面工作都得不到支持,王震鼓励大家:“没有粮食我们就自己种!没有衣服我们就自己造!”在两年时间内,开荒耕地30余万亩,不仅自给自足,每年还能上交不少公粮。连毛主席都亲自赞扬他“吃苦耐劳,有创造精神。”

在1944年底,王震率领359旅组成的南下支队,从延安护送干部到南方地区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在延安机场,毛主席为359旅送行时激动地讲出:“这一路要一直走到湖南、广东,要走的又是一条长征路,要做好挨饿、挨冻的准备,身为我们人民军队,面对困难要迎面而上,打倒一切敌人,解放千百万华南人们!”

一路上,王震带领大部队英勇杀敌,一步步突破敌方封锁,不仅要遭遇日军重兵截击,还要面对土匪山贼的袭击,减员严重。在1945年3月改称为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一路上人人带伤,终于在8月底,他们挺进了广东南雄。

刚刚抵达广东地区,王震就发现了敌军已经调集了5个军的兵力南下,意图围剿他们。面对强大的敌人,继续前进实属下策,他当机立断决定报告中央,请求先撤退一步。

当时日军已经投降,然而在国家刚刚减轻“外患”的时候,豫南和皖北等地的中原军区却遭受了更大的困难。由于靠近国民党的统治中心,蒋介石集团将炮口指向了中原军区。

在经过中央同意后,王震带领大部队到达了湖北孙家畈地区,进一步制定作战计划。中央也派出新四军5师和河南军区部队去支援359旅,组成中原军队。王震担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辅助司令员李先念。总兵力也达到了6万余人。

李先念

出于对战争全局的考虑,中央军委希望他们能在中原地区牵制住国民党军力,尽快站稳脚跟,为东北地区争取时间。与此同时蒋介石调集十四个师从南北夹击中原地区。

我军被打的节节败退,无奈之下,党中央决定进行战役转移。于是王震带领359 旅紧急进行撤退,准备在洛阳店一带进行暂时休整。

当时已是寒冬时节,战士们连续作战已经筋疲力尽了,队伍前行时又下起了大雪,王震十分担心战士们,问道:“咱们现在走到什么地方了?”身边有人报告道:“现在在环潭镇。”王震又说道:“现在天气太恶劣了,大家身上又伤痕累累,就在这边找个隐蔽些的地方暂时休息,大家不要走散了。”

雨雪越下越大,大部队的粮食也所剩无几了。面临重重包围,外面的粮食也进不来,万一敌人发动围剿,极大可能会全军覆没。

由于对当地并不熟悉,王震赶紧找到鄂北行署专员李实,说道:“李专员,现在实在是需要粮食,战士们都在一起挨饿,到时候上战场没有物资可撑不住,你有什么办法筹到粮食吗?”

李实说到:“咱们解放区行政机关才成立没多久,连人都没有几个,更别说粮食了······”大家都沉默了,眼下已经濒临弹尽粮绝,该怎么办呢?

图片源于网络

许久之后,李专员突然说到:“可不可以问老百姓借点呢?”王震说到:“咱们需要的粮食数目也不小,寻常人家会有这么多粮食吗?”李实脑海里突然闪出一个身影,激动地说:“我知道去找谁借粮食了,去廖家找毛老太太!”

于是一行人走向了廖家大门······

环潭镇巨富廖家

廖家从祖上开始就是大地主,家底雄厚,靠收租为生,后来家里发展迅猛,兴办了三大膏盐商号“廖信记”、“廖爱记”、“廖利记”,这三大商号跨越了晚清和民国时期,统治了当地膏盐业长达半个多世纪。

廖家三兄弟

而“廖三家”发展的源头就要从廖家祖母毛老太这里说起。这个毛老太究竟是何许人也呢?毛老太时廖老太爷廖临轩的正妻,在闺中时就是远近闻名的才女,在那个年代,她自小上了私塾,熟读经书,加上娴熟女工,不仅受到廖家人的称赞,还得到了邻里乡亲的敬重。

廖临轩是一名教徒,他最信奉的就是天主教,19世纪末,只要是有国外的传教士来当地传教,他必定会前去请教,一次一名意大利籍的传教士正好路过当地传教,廖临轩想法设法和对方取得联系,两个人经常聊到深夜,久而久之二人成为了密友。后来,在那名传教士的邀请下,廖临轩跟着他一起去了湖北应城传教。正是在此期间,廖临轩认识了一位姓徐的矿商,并帮助他在头疼不已的官司中胜诉,虽然赢得了官司,但是徐姓矿商还是损失了很多产业,为了保全自己的资产,徐姓矿商不得不选择将自己的一口矿井低价卖给廖临轩。

传教士

一口矿井就是一颗摇钱树,廖临轩心动了,可是廖家上下都担心这口井买来砸在自己手里,因此都非常反对这项收购计划。

在这关键时刻,毛老太站了出来,她不顾众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支持自己的丈夫,大声驳斥道:“我第一个支持买矿井,你们害怕亏钱,我不怕,到时候把我名下的田产都拿出来抵押,如果亏钱,就先亏我的钱。”

此话一出,再也没有人反对廖临轩买矿井,最终他顺利拿下这口矿井。令大家想不到的是,当初毛老太的决定是明智的,用极低的价钱得到了这口矿井,使得廖家三代人都享受到了这口井带来的高额利益。买回矿井后。廖家人开始入驻膏盐业,廖临轩一边帮助意大利神父建造教堂,另一边吸卤熬盐,经营盐矿,并创立了“廖信记”,这也是“廖三家”的第一个商号。

清朝末期,清政府制定了大量改革计划并加以实施,极大程度地放开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一时间,民营企业像雨后的春笋般出现,这给廖家一个发展膏盐业的大好机会。

辛亥革命结束后,清朝的封建统治被推翻,新成立的民国政府继续坚持了鼓励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无暇他顾,这种种机缘巧合为民族工业的发展争取到了喘息之机。因此,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期。

辛亥革命博物馆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廖家从一口矿井开始,跨越了两个时期,在短短不到四十年的时间,就积累下了丰厚的资产,大兴土木,建立教堂,成为了一方首富!

廖家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不得不归功于毛老太太当年的英明决定,没有她力挽狂澜,也就没有廖家现在的光鲜日子。

廖临轩死后,毛老太太接手了家族矿产,并且在她的带领下,家业越来越大。甚至毛老太的儿子廖石庵也加入到矿产经营当中,不仅将“廖信记”进一步发扬光大,并且新开了矿洞,创办了新的商号,也就是“廖爱记”。

在廖石庵日渐成熟的管理下,毛老太也没闲着,她经常外出检查家里的矿产生意,培养了长孙廖复初协助儿子一起打理产业。

图片源于网络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时局动荡,日寇攻进了应城,时任应城石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的廖复初回到了老家,和祖母毛老太一起在家料理家业。

不久后,为了抵御日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国共第二次合作,双方开始一致对外,当时,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廖家人积极响应共产党的号召,经常支持抗日活动。国军127师在附近抗日时,师长陈离就住在廖家宅子中,廖家人承担了他的衣食住行。不仅如此,1940年,毛老太一家一次性捐赠了一万斤食盐给共产党,之后捐钱捐物等行为数不胜数。

抗日战争胜利后,廖复初在毛老太的盼望下重振了家业,廖家第三代商号“廖利记”就在这个时期创建出来的。

廖家三代商号贯穿于毛老太的一生,廖家的产业如此之大离不开她当初坚持购买盐矿。

1000担救命粮食

当时王震率领的359旅遭遇到了粮食问题,就准备登门拜访毛老太,可现在抗日战争早已胜利,毛老太会同意帮助共产党的军队吗?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李实来到了廖家宅院。见到了年过九旬的毛老太身体依然十分硬朗,竟然还能料理家业。明完来历后,毛老太丝毫没有任何犹豫,让管家打开了粮仓,激动地说:“这些粮食是送给你们的,不要你们共产党还!共产党打仗都是为了我们这些老百姓能过上安稳日子,要是能帮到你们,我们也放心。”

图片源于网络

李实坚决不同意,实在拗不过,便给毛老太写一张借条,说明这一千担是借的粮食,等以后都要还的。不过随即就被毛老太给撕毁了。因为这一千担粮食,王震率领的359旅顺利度过了这次难关,突破重围。

自此,这件事也就算告上了一段落,然而后面又为什么给王震写信请求帮忙了呢?

在1947年,创立了才1年的“廖利记”因故停产,廖复初就把盐矿经营权转交给了他人,自己去经营杂货业。

而后新中国成立,各项技术蓬勃发展,熬盐技术大有进步,廖家的土法熬盐被逐渐取代,不久之后盐厂就倒闭了。“廖三家”的辉煌时代也对应结束了。

图片源于网络

廖复初凭借着之前捐献物资,资助新四军的功劳,被选为了民意代表,可好景不长,他遭到了别人恶意举报,在坏人的指控下被迫入狱,在出狱之后,他也一直没能落户,给日常生活造成了许多麻烦。

于是,他开始想办法为自己申诉,四处查找资料,希望用自己当年援助军队抗战的事情申诉落户。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濒临绝望的时候,突然在杂志上看到了当时鄂北行署专员李实的文章,写的就是当年在廖家宅院向廖老太借粮一事,他赶紧想办法联系李实。然而李实在1983年就逝世了,他又联系到为李实代笔的马兴,终于,在几经辗转之后,联系上了当时的国家副主席王震。也就有了文章开头那封求救信。

王震晚年照片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更何况当年廖家雪中送碳捐献一千担粮食,王震、马兴立刻寻找了当年的一些老战友为廖复初作证,终于申诉成功,当初廖复初的判决也被撤销了,政府也给予了一些补偿。

凡是对国家都帮助的人,国家都不会置之不顾,同样也不会冤枉任何好人。廖家在抗战时期做出的贡献,任何人都不会忘记,他们的丰功伟绩也将永远长存世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陕甘宁边区   李先念   应城   盐矿   商号   家业   传教士   矿井   老太   地主   粮食   王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