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古运漕的沧桑变迁


文/朱寿江

十月一日,举国欢庆。和县作协组织会员走进含山采风,探寻和含原是一家的含山县人文历史,山水风光。

第一站来到含南的千年古镇一一运漕。

运漕,我曾去过无数次。因为十多年前和朋友在陶厂建个混凝土搅拌站,我是主管销售的老总,运漕许多建筑工地混凝土都是我们供应,隔三差五去运漕洽谈业务或处理商务上的事。

清楚记得2011年3月16日,我第一次来到运漕,在老街上无意间遇见20多年未见的旧友老宋,他热情接待了我,在他家吃过午饭后,老宋陪着我在老街深巷中穿行。老宋和我同龄,是土生土长运漕人,巢湖师专毕业,中学语文教师,对古运漕人文历史、风土人情了如指掌,他边走边给我介绍每条街巷甚至每栋古宅的来历,使我大开眼界,有种更想追溯这座千年古镇前世今生的欲望。

运漕古镇离含山县城南40公里,裕溪河、牛屯河绕镇而过,上通巢湖,下达皖江,素有水乡泽国之誉。运漕镇因河而兴,自魏晋建置始,距今已1500年,它扼巢湖出江咽,成为江北兵商水道之重镇大埠。运漕古称蓼花洲。

相传,夏禹治水“凿东关石梁为渡漕”时,这里有了自然的河流,久经流沙淤积变化,逐步形成为“蓼花洲”。 南朝梁武帝派东魏大将军侯景引兵渡江,开发了这片荒芜的土地。三国时,曹操举兵伐吴,在这里屯兵,为行军作战和粮草运输之便,继续开挖漕河。明朝成化年间,运漕镇由河名衍化而成。看来以“蓼”作为地名是因为多生长蓼草的缘故。

千百年来裕溪河上公私商船,南来北往,码头船拥,路驿车集,富商比肩,贩客接踵,风花雪月;市井通阔,街巷如织,商铺毗连,热闹非凡;更有众多庙宇寺观,风格多样,形态炯异。虽无苏杭之昌盛,但有汴梁之繁华。

但近代以来,随着陆路的发达,水运渐渐衰落下来,航道萎缩,商业疲废。百代的繁荣,一蹶不振。现在当地政府正招商引资修葺古镇,修旧如旧,保持原有特色风貌,保护好古镇老建筑历史和工艺价值元素。

我和老宋踏着青石板漫步在古运漕大街小巷之中,一切都感到新鲜和好奇。路两边的民居和商铺向着巷子深处伸展,房屋具有皖南徽派特色。灰砖、青瓦、马头墙,以及镂空木窗、细条栅栏……民居的门是木质双开的,商铺的门多为四块门板在门槽中上下,开张的商铺门板整齐地码放在门的一侧,有些木楼朝街的一面还悬挂有灯笼和在深蓝色的布上刺有名号的幌子。在很多地方不多见的手工作坊,在这可以目睹制作过程。在街巷中你能闻到土作坊酿造的酒香; 能买到手工编制的竹器; 能看到制称工匠在称杆上作刻度,镀金粉……

  在古镇我们不知走了多少街巷,根据记载,古时有36条街72道巷。每条街巷都流淌出浓浓历史韵味,折射出古镇当年的流光溢彩繁荣景象。而现在很多巷子仍保留旧时风格,有以姓命名的,看来这些在当时都是名门大戶。街巷中也还有一些古老的教堂、寺庙、碑坊和祠堂。在街巷中,可以看到一些上了年岁的人,或坐在自家门前品茗养神,或有三四个人坐在门前下象棋或打扑克牌,看得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过着舒心和悠然的日子,时光在这里仿佛慢了起来。

  路边,野花、绿草仿佛在亲切地召唤着我这个游人。老宋欣喜说运漕古时被称为江北第一重镇。看得出他有种自豪感,说话时眉宇传神,讲得很起劲。接着介绍运漕在历史上有过两次鼎盛时期。第一次是在明代,朱元璋做了明朝开国皇帝后,运漕为朝廷指定的专线运销盐的口岸。徽州盐商们蜂拥而至运漕,古镇由此迎来了第一次繁荣。第二次大繁荣是在清代晚期至民国初年,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有许多亲戚都在芜湖经商,李鸿章为了家族利益,将镇江七浩口米市搬迁到芜湖,芜湖米市逐渐繁荣,为清代四大米市之首。运漕由于紧临芜湖,又有水道相通,运漕周边的杨柳圩,无为等地都是稻米主产区, 于是运漕自然成了芜湖米市在江北的集散重埠,由此吸引了大批徽商再次涌入运漕经营各种生意。运漕在民国时期有饭馆十几家、茶馆七八家、旅馆数十家、钱庄五六家,商铺一户挨着一户。当很多县城还在点煤油灯时,运漕早在1927年就办了火力发电厂和电灯公司,面粉厂、米厂随后应用而生。民间有“运不尽的漕川,装不完的三河”之说。老宋说,现在镇上还保留着李鸿章家族当铺的老宅子。听罢,我迫不及待请老宋陪我去李鸿章当铺。

李鸿章当铺座落运漕镇西大街,坐南朝北,前临老街,背靠裕溪河。为五进四开歇山式悬山顶砖木结构平房,有四进无间,建筑面积516平方米,为当时运漕镇规模最大、最有影响的商号。当铺真正的主人,是李鸿章的四弟李蕴章。当铺的官称,是“元和质”典当铺和“道隆”钱庄,二者合署办公,而在当地人口中,一律统称“李鸿章当铺”。

  我们去时,当铺正在修缮,不准游客进去,老宋递烟给施工人员并通融,施工人员网开一面,放行我们进去。门脸不是太大,进门的台阶却是在门的左右两侧。门后是个带天井的小院,再往里走便是灰瓦翘檐,雕梁画栋和门窗镂空的当铺。当铺以蜡像和实物逼真地展示了当时典当的情景。穿过当铺往后走,又是一个天井小院,以及运漕古镇历史变迁的展示厅。从后门走出小院踏上几步台阶来到观景台,俯瞰隔条河堤的裕溪河,时而拍岸激荡,时而风平浪静,蜿蜒曲折向东入长江。

出了李鸿章当铺跨过两条街巷,转到万年台遗址,万年台几经沧桑,已荡然无存。老宋告诉我:万年台建于辛亥革命后的1917年,位于镇大北门外(今运漕镇医院大院内)。民国初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这一伟大革命,由运漕镇各商号店铺捐资建造这座戏台,以纪念民国昌盛万年。金碧辉煌的万年台高10余丈,上下两层,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台顶为青铜所铸,四角风铃。台正中青龙抢珠空悬,投以金属币物即可滚动,活龙活现。台两旁对联镶嵌,台上方“现身说法”四个大字的横匾,为著名书法家鲍洁所书。万年台建筑规模是省内集镇戏台之最,每逢节日或重大喜庆之事,镇民乡邻皆蜂拥而来,台上或戏或歌,台下其乐融融。据说当年上海、南京、安庆、芜湖不少名伶在此登台演出过。此台因年久失修,已于1963年拆毁。我听后心里顿觉一丝惆怅。

  走出万年台遗址,穿过蓼花洲菜场,来到运漕的码头。我们在大小码头间行走,宽广的水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挨着码头停泊着一艘艘大大小小的船只。在河边不需要任何人介绍,你便能找到老码头的痕迹,因为旧石板还在,石板堆砌的台阶还依稀可辨。当你站在旧石板上,顿生一种穿越千年的感觉,脑海里浮现千帆竞发的画面。

下午五时,我们由码头向北拾台阶而上,来到裕溪河大桥上,这座全长五百米、双向四车道钢筋混凝土大桥,连接含山和无为的必经之桥。我们倚靠在大桥栏杆上,眼前车水马龙,桥下一艘艘载有集装箱的货轮正从这条古老的河道驶过,经裕溪河船闸进入长江。

傍晚,在我离开运漕那瞬间感慨万千,来古镇游览就像翻阅一本厚重的史书。在古街老巷中,千年码头旁,不知演绎着多少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古老和新潮在交替,所谓的遗存,只是一些残破的痕迹,既然走过来,再也回不去。

自从第一次走进运漕古镇,就给我留下了深深印象。运漕不仅历史悠久,底蕴厚重 ,人文偃师,美不胜收,另外运漕小吃名扬在外,藕香居早点独占鳌头。我曾在藕香居吃过几次早点,泡上一壶绿茶,酌上二两白酒,那里的鸡汤汁烫干丝、鸡肉拌干丝和汤包、鸡蛋煎饺、蛋锅贴等很有特色,深受当地老食客欢迎。食为天性,静静地咀嚼,轻轻地回味,非比寻常的雅致闲情。

这次采风活动我特地安排第一站到运漕,由于时间紧,只看了李鸿章当铺及老街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历史遗存没来得及看到,让一些文友留下了遗憾。我却发现老街又有了新的变化:一些清末民初的老房子近几年修旧如旧保存下来,保持原貌;多条深巷里路面经过改造并装上路灯,宽敞明亮多了;原来的老房子原住民又搬回来了,生活气息越来越浓厚……

时光荏苒、岁月流淌,昨天已成过往。我相信随着古镇修葺二三期项目开工,在不远的将来,一个古老的运漕水镇定会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到那时我们有机会再次造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含山县   含山   老街   巢湖   米市   芜湖   街巷   当铺   古镇   码头   沧桑   散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